二、衣食住行
汉画像石记录了当时人的衣、食、住、行。汉代的经济从武帝开始逐渐繁荣,贵族的生活也越发奢侈,“排场”十足。
先是“吃”。《宴会图》中,有四分之三的画面被一个大案占据。案上摆满美味佳肴,有一条大鱼、三只整鸡,还有喝酒用的耳杯。采用了俯瞰的视角,鱼、鸡都是完整地呈现在观者面前,似乎比画中的人物还要大些。上端正襟危坐的是主人,旁放一架大鼓,足见贵族人家“钟鸣鼎食”的盛况。《庖厨》采用了竖构图的方式。上部一个庖丁,正在宰杀牲口;下部一人,在灶前掌勺。
接着是“行”。汉画像石上的出行,包括出行巡狩、出行征战、出行田猎等等。《车骑出行》表现了贵族出行:两个导骑在前,一人扛驽、一人举驽,身后跟有两辆马车,都由一匹马拉,应该叫“轺车”。两辆轺车都装着华盖,各坐一名驭者、一位尊者。画面中所有的马匹都昂首翘尾,意态从容。当时车骑出行的规格是由地位决定的,地位越高、规模越大。《殡葬出行》中导骑是三位,各骑着高头大马;三辆轺车,驭夫一手挽缰,一手扬鞭催马。车队最后一侍从,随车疾驶。
再接着是“住”。汉代贵族住宅一般以前堂作为主要建筑,堂前建一门阙,此外还有厨房、车库、马厩等等。《把门之虎》,一只老虎半蹲在那里,龇牙咧嘴,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背后是一座四层朱楼。最下层有对称的双柱,檐部挑出斜面及斗拱,檐下是大门。二层五柱,三层和四层均为三柱。这类高层建筑,显示了相当高的建筑水平。最下层的右侧,有一俯首拱手的守护门吏。如此华堂丽舍,老虎把门也就不难理解了。
山东的画像石《深宅大院》引领我们看到整个院落的布局。大院中一道高墙曲折迂回,转了一重又一重;大门厚重、森严,好像不容开启;大门之内还有中门,房屋的两侧开有小门;被高墙分隔的小院一个挨着一个,向后绵延。“侯门深如海”,浩大的规模足令人叹为观止。
游乐是贵族生活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赏乐图》最左边的一人弹琴,旁边四人正在边欣赏,边交谈。这幅画写实感极强,几个贵族的衣服纹路都刻画得细致;人物的大小有了区分,出现了远近的“距离感”,使画像石也从平面到立体
投壶本是一种宾客间的礼节,到汉代已发展成宴会上行酒的游戏。《投壶图》中,中央绘有一壶,里面已经装了两矢;旁边各有一人,席地而坐,都手持一矢,准备投掷;画面左边有一位身材魁梧的宾客,目光呆滞、表情痛苦,估计是输得太多、灌得大醉,正被侍者搀扶着离席。
狩猎,不仅能获取食物,而且能锻炼人的体魄。两汉时期,南阳郡的林业资源非常丰富,为狩猎提供了天然的场地。不过,当时狩猎已经成为贵族的一种消遣娱乐。狩猎有骑猎,就是骑马射箭,获取较大的动物。也有田猎,指在田野里徒步捕捉飞鸟、野兔等。《狩猎》表现的是骑猎。山上松柏挺立,野兽出没。几只野兽仓皇逃命,两只猎犬穷追不舍。一匹高头大马疾驰而来,虽然我们看到的只是骑者的半身,但已感受到威武的气势。在《田猎图》中,猎手引弓射箭,野兔与鹿拼命逃窜。画中的人物、动物都富有强烈的动感。
汉画像石也表现了汉代的社会交往。《拜谒》中共有八人,最左边的一位接受敬拜,其他几人有的正在叩首,有的持笏跪拜,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汉代人际交往的礼仪。
汉代的教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汉武帝时期,就设立“太学”选拔人才;此后,办学之风兴起。《讲经图》表现了当时教书育人的场景。画面最右边的是经学大师,头戴高帽、扶几而坐,正侃侃而谈;左侧一列学生,全部席地而坐,双手捧牍听讲。有意思的是,画面中还有一位笞者,手拿体罚用的棒子,站在教师身边。当时的教育学规严格,不守纪律会受到责罚。
画像石中的侍女、守门人等,都属于社会的底层。侍女们或端灯,或抱盒,或持炉,或执镜,形态各异。《侍女》中手持博山炉的侍女,身材高挑、头绾高髻。尽管看不清面容,却让人感到她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