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写作是什么
写作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写作是培养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二、当前的“写作”现状
新课标指出:“写作是学生自我表达,与人交流的需要。”可见,作文就是为了自由表达,与人交流,不是教师强加于学生的作业,而是学生自主学习生活的需要。当前学生“习作”的现状是: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题材贫乏,无病呻吟,缺乏实际内容。
2,为了作文而作文。有素材,但由于词汇量较少而感到无话可写,缺乏童心童趣。
3,评语太老套。大都是“内容具体、中心突出、语句通顺……”之类。
当前作文教学“费力多,收效少”。究其原因是:(1)不会观察;(2)缺少体验;(3)低效指导。虽然语文教师花费了大量精力,效果仍然不理想。学生独立作文的能力很弱,作文缺乏真情实感。一篇作文从指导到学生习作,再到教师批改,最后到教师讲评,历经两周才能完成,战线拉得过长,反馈信息极慢,不能“趁热打铁”,学生很难有所收获。另外,作文的批改总是由教师完成,没有学生参与,很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提高其作文能力。学生很少能在写作过程中体验愉悦和成功,所以很多学生谈“作”色变,视作文为烦事、苦事。买课外作文选抄袭,凭空想象,东拼西凑,写出来的文章既不“表情”,又不“达意”,严重影响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写作教学如果指望通过一节指导课,就能使学生举一反三,是不切实际的,这就是所谓“带着镣铐跳舞”。
三、写作教学的途径
写作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作文意识,培养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和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解放个性、发展个性。学语文所为何事?我以为可以用六个字概括:交流、做人、作文。
首先,要重视日常口头作文的训练。“说作文”:一是说习作要求,提高审题能力。二是说自己准备的材料,检查学生习作前材料的准备情况。三是口头作文:说题目、说提纲、说内容。进行课前演讲,举行“故事大王”擂台赛,每次赛后选出一名擂主,予以表彰奖励。这种方法既能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又能发展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其次,要打下扎实的阅读基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教师要多介绍贴近生活、生动有趣的读物,帮助学生挑选购买浅显有趣的童话、故事、散文等文学著作,如《格林童话》《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铁道游击队》《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十万个为什么》等。通过剪报、自办校报、推荐读书感言等方式,激发同学们阅读的热情。
在教学中要牢固树立阅读为写作服务的思想,在平时把阅读教学始终贯穿于作文教学之中。无论是用词说话、看图说话,还是写一篇完整的作文,都要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
再次,注意积累写作素材。有体验才有真情实感,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家庭生活的美好,体验大千世界的多姿,体验探索新奇事物的乐趣,体验社会实践的精彩。积极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作文素材。
“作文来源于生活”,我们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尝试着跳出传统格局。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入社会,在充分接触各种人和事之中进行有感而发的写作,这样做更能发挥写作的功能,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石雕城、商城、敬老院、医院、饭店……只要留心,生活中的素材很多。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让学生亲自去认识事物,积累经验,注意抓住事物的形状、大小、颜色、味道,人物的衣着、神情以及景物的静态和动态等方面的特点细致观察,要求学生善于思考,勤于积累,平时多收听广播、收看电视节目,或者在生活中见到有特色的情景,要及时记下来,每天利用晨会或午会的时间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讲讲“所见所闻”。
最后,要加强写作练习。有材料写,没有材料强迫自己去收集素材也要写。多模仿。写作中不妨借用好的表达方式或描写手法,习作水平自然会提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体会,用自己的语言,记下生活中闪光的东西,把这类佳作积累起来,或登在黑板报上,或在“学习园地”里贴出,或编成《优秀习作集》《班级小报》,班级、学校、全乡《习作集粹》,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征文竞赛,积极向杂志社投稿,师生共同体验成功的乐趣。
第一,坚持写日记。可以摘抄名人名言和优美的词、句、段,可以记录一天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人、事、景、物,也可以发表对社会现象的看法,等等。为了督促学生认真练笔,每周都要检查全班学生的日记,发现写得好的日记,就把它当作范文读给全班同学听,以便相互学习。日记擂台,训练写;“班级循环”日记,注重引导学生互评互改、自评自改。故事擂台和辩论会,都能锻炼口才。学生都有强烈的成功欲,教师要做“有心人”,发现每一名学生作文的进步之处、可嘉之处,并及时予以表扬,进一步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第二,把要观察的事物带入课堂进行观察指导,让学生获取亲身感受。将植物王国、动物世界、漫画、日常生活、社会百态中典型的事物或将落叶、钱币、剪贴画、书画作品、榴莲、赛车等带入课堂,让学生们仔细观察,描述形状,提醒他们可以采用修辞手法,肯定他们活跃的思维,这样作文时就有话可写了。当然,写作还有一个要点,就是要小不要大。鲁迅的《一件小事》就写了一件小事,好的文章即是由真、细、感组成的。刘绍棠是农村人,他13岁开始发表作品,15岁成名。在他上高中的时候,他的成名作《青枝绿叶》的部分内容入选了当时的语文课本。据说,他的老师在讲到这一课的时候对学生说:“关于文章作者是如何构思的,又想表达什么思想,我也不多说了,作者就在这里,我们还是请他自己说说吧!”一个高中学生的作品能够入选语文课本,这正是刘绍棠热爱生活,乐于表达情感的印证。
只要热爱生活,就会发现生活中有丰富深厚的阅读体验积累,就能写出好作文。只要热爱生活,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只要热爱生活,嬉笑怒骂皆文章,油盐酱醋也是学问。写作教学应以素材为突破口,把写作的内容从生活中“拿来”,将写作的方法化在自然中,拓宽学生的思路,让他们有内容可写。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形成技能,提高语文素养。学习不是学生沉重的负担,而是学生在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表达真情实感。所以,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让学生热爱生活,快乐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