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时下,在许多学校语文教学仍然存在一个误区:将“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为本”简单地理解为在课堂上让学生多活动、多说话,为了使课堂显得学生活动丰富,有的教师将动画片、课本剧引入课堂,而实际效果只是徒添了笑料而不能引起深思;有的教师不管什么体裁、题材的课文,都是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将学生活动流于形式:有的教师只是搞机械式的一问一答;有的教师甚至为了让学生多说话而割舍学生自主思考探究的环节,把本应由学生自悟到的知一识直接填鸭似的灌输给学生。实际上,只有观念正确了,才会去设计合理的教学,去组织适宜的课堂教学活动,学生的主体性也才能被真正体现出来。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要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既要实行教学民主,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对教学全过程的指导,使学习成为目标明确、氛围愉悦、人人投入、个个实践、生动活泼、省时高效的学习。教师要在与学生共同学习、平等对话中因势利导,师生在互动交流、教学相长中一起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要否定“教师为中心”,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要防止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流于形式和杜绝放弃教师主导作用的情形出现。总之一句话,在课堂这块“地盘”上,我们既反对“教师牵着学生走”,又反对“教师跟着学生走”,师生双方要将主导性与主动性发挥出来。
案例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小说单元的学习可以说就是很好的契机,既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本单元共有四篇课文:鲁迅的《孔乙己》、刘绍棠的《蒲柳人家》、契诃夫的《变色龙》、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这四篇课文都是小说,《蒲柳人家》和《热爱生命》为节选。,四篇课文的教学重点中都有一个相同的内容:学习鉴赏并运用塑造人物的写作方法,体会人物形象是如何表达主题的。由于人物描写方法在以前的教学中给学生教授过,所以在文中寻找各种描写方法对于学生来讲并不困难,而根据描写归纳总结人物性格特点,并由此领悟文章主题则成为了这四篇课文的教学难点。所以在此问题面前,教师如何正确、巧妙地引导,则成为学生掌握教学难点的关键。以教授《孔乙己》为例:
讲授《孔乙己》时,有这么一句描写:“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这是一段语言描写。学生有争议的地方是“君子固穷”这句话对于塑造孑L乙己的形象有何作用,是如何表现主题的。
孙伟说:“这句话的意思课下注释里有:‘君子能够安于穷困’,我认为从这句话我们能够看出孔乙己以君子自比,作者想表现他是一个君子,一个读书人。”王健马上站起来反对:“既然标榜自己是君子,为什么还要偷东西?”“因为他穷………‘穷就可以偷东西吗?”“既然偷东西,就不是君子!”其他同学也纷纷发表意见,形成了两种意见:以孙伟为首。认为这句语言描写塑造了孔乙己是一个落魄的读书人形象,作者对其的不幸表现出了同情;以王健为首,赞同从这句话可看出孔乙已是一个品德败坏的人,读书人的身份其实是对孔乙己的一种讽刺。两个阵营谁都说服不了谁,学生们的眼光都落到了笔者身上,希望笔者做出一个评判。,
遇到这种情况,以往,教师可能就会按照教参或是一些备课资料直接告诉学生准确答案。但是新课标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要确定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以前“教师牵着学尘走”的思想,但也要反对“教师跟着学生走”,将合作学习变为自由活动。教师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巧妙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基于此,笔者对学生们说:“分析人物描写,不能孤立地就言行或心理描写本身做文章,因为我们都知道人物生活在环境中,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活动的特定场所,而人物语言,就能够表现出一个人受环境影响的结果。所以我们要针对语言描写,挖掘人物内心世界,参与他的思维活动。刚才有同学说了‘穷就可以偷东西吗?’咱们就从这句话开始分析,得出我们想要的东西。第一个问题:孔乙己为什么要偷?第二个问题:孔乙己能不能不偷?第三个问题:假设孔乙己不偷东西,等待他的结局会是什么?”
话音刚落。就已经有学生举手了。
“我来回答第一个问题。”樊伟说。“孔乙己穷困潦倒,为了度日,不得不偷。”
“好,用了一个成语‘穷困潦倒’,还将孔乙己的无奈之情用‘不得不’表达了出来。那第二个问题呢?谁来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笔者说。
刘易不甘人后也举起了手:“我觉得孔乙己不能不偷,因为如果不偷,他哪来的钱喝酒,他怎么过日子?”刘易用两个反问句也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如果他不偷,他的结局会是什么?”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喊到“饿死。”
笔者马上又发问:“他为什么会饿死?”“他穷呀!”有的学生甚至笑了出来,因为问题又回到了当初他们自己探讨出的结果上,尤其是孙伟,笑着对其他同学说:“你看。我说的没错吧!”笔者也笑着对他说:“先别急,咱们再多想一步。”笔者对大家说:“紧接着的问题大家都要用心思考,孔乙己为什么会穷到偷东西的地步,换个问法就是‘是什么(谁)导致孔乙己沦落到了偷的地步?’”
大家议论纷纷。陈成功说:“课文里说他‘又不会营学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我认为是他自己不会谋生。”
郭晓楠抢着说:“可文章也说他靠给别人抄书挣饯呀!”
张坤站起来说:“虽然他也靠抄书挣钱,可他由于好喝懒做,坚持不了多久,反而偷人家的笔墨纸砚,这应该不是为生计所迫吧!”
“对了,是他自己好喝懒做的本性导致他不会营生。”
“那课文里还有没有暗示孔乙己贫穷原因的句子呢?”
“有呀,对孔乙己进行第一次肖像描写时说他‘身材很高大’,这说明他本来具有谋生的条件,自己却没有好好利用。”
“那他可以怎么利用呢?”
“文章说他‘没有进学’,说明考取功名是没有希望的,但他可以利用身体优势通过劳作去挣钱。”
笔者趁热打铁地问:“那他为什么没有劳动呢?”
“因为他看不起‘短衣帮’。”(关于这点,在前面分析环境描写时已有所探究,所以学生自然就很快地答出了。)
“那他为什么会有这种鄙视劳动人民的想法呢?”
王健说:“我想还是得从‘君子固穷’、‘之乎者也’这些话来分析,他考取功名多年,说明他对科举的热衷,而封建统治者向来是尊奉儒学的,他们提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孔乙己内心深处,自然也形成了这种认识。所以我认为‘君子固穷’的说法表现了他对读书人身份的一种痴迷的维护,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我认为这句话还是孔乙己对自己偷窃行为的一种辩解、掩饰,他标榜自己是‘君子’,是‘读书人’,而君子是安于贫穷的,那他怎么又会偷东西呢?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孙伟也一改初衷地说。
“对着没有读过书的‘短衣帮’说文言,也是他迂腐性格的一种写照。”高小琪补充说:“再综合课文里对‘短衣帮’的描写,孔乙己在他们面前的言行不能不说也和他们有关,是他们的嘲笑、挖苦使孔乙己慢慢变成了这样。”
“好,大家已经分析得差不多了,综合你们所说的,孔乙己的‘穷’和‘偷’其实应该说是他自己造成的,可这并不是他天生的,而是……”
“社会制度和科举制度,还有那个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造成的。”有学生接口说。笔者总结说:“所以这句语言描写不仅表现了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还表现了文章的主题。这节课的重点就是如何通过分析人物形象领悟课文主题。”
反思
第一,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翁,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应民主、平等地与学生们一起探讨研究。
第二,在学生自主探究时,教师不能游离于学生的讨论圈外,也不应将自己的见解强加给学生,而应做一个全局的掌控者、活动的引导者。教师应根据课堂进展及时给予关键性提示,使学生独立思考,但也不致偏离轨道。
第三,在学生有独立、独到的见解时给予肯定、鼓励,激励其他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形成踊跃发言的学习氛围。
第四,要善于抓住教育良机,巧妙地将思考方法传授给学生——授之以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