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以来,教师们努力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以被动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进入教材。发现问题,小组合作交流探讨解决问题,逐步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现在的语文课堂,很少有教师拿着设计得很精细的教案对教材进行像外科手术般细致的剖析了,很少有教师还以语文学科知识为体系,进行孤立的线性的科学化的讲解了,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教学中,课文还是一篇一篇地学习,作文还是孤立地训练,口语交际还是独立于其他各项学习内容且侧重于技巧的训练,综合性学习还仅仅被认为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学习方式。实际上,教师并没有充分理解教材编写者以主题为单元的编写意图,并没有能够真正由“人的发展”这一大的目标出发,所以这样的课改还是零散的浅层的。并不能解决实质性的问题。
比如阅读教学,我们经常看到的模式是“初步感知,发现问题”——“小组合作,解决问题”——“体会感悟,拓展延伸”。第一个环节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粗粗读过一遍后就让学生提出问题,此时学生对文本只有大略的感知,当然很难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问题本来就没有深度,那么第二个环节互动对话式的“合作解决问题”就会流于形式,最后导致“体会感悟,拓展延伸”形同虚设。在每一篇课文的学习中,基本模式都是如此。对教材中相互有关联的文章仍然孤立地学习,缺少整体的把握。学生虽然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拓展了,但仔细分析,课堂中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假如仅仅是一种形式,那学生最终将难以学会学习,也无法促进自我发展。如何使这种理念变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呢?
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是否可以合理利用这种编排体系,既解决当前语文课改中存在的目标体系相对割裂、知识能力不能协调发展的现状,又能真正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我们尝试不再以一篇篇课文来组织教学,不再把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割裂开来,而是以单元为一个教学整体,把各项学习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让学生由整体着眼,自主感知学习材料,在主动学习中发现问题,再结合单元学习的目标和已有知识背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四个方面决定自己的学习方向。这样,学生将真正成为学习主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才能真正得到实现。教师在组织单元教学时。也由学习内容的传播者变成学生的学习导师、合作伙伴和学习顾问,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如何选择学习方向、筛选信息、判断信息,引导学生主动进人问题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体验,从而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提高语文素养,促进自我发展。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开发出新的课程资源。
整合就是将系统中的相关要素经过整理、组合、协调,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重组效应,从而发挥出系统更有效的功能。它的核心内涵是打破原有各要素之间的封闭状态,促进各要素之间的优势互补,发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作用。比如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每单元的课文内容基本围绕一个主题,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内容也与主题基本相符。但现在的教学没有合理利用这种组合,仍然一篇一篇地学习课文,仍然单独地进行口语交际训练,仍然依据写作的要求单纯地进行写作,使这种优势被消解。如果教师能把教材中已经进行整合的学科内容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再进行横向的整合,达到优势互补,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那么就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1 把单元内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各项内容进行整合
比如苏教版中语教材七(下)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人物风采”,所选课文都是表现古今中外著名人物的:写作是对人物刻画的训练;口语交际“学做小记者”也是采访自己设定的对象……我们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领会编者的意图,进行单元整合学习。比如阅读教学,可以不再单一地一篇一篇地教,应该根据单元阅读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需要,形成阅读探究主题,把一篇篇课文作为研究探讨问题的范例。
2 把课内和课外打通,对课内外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比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课外阅读内容与数量的要求,许多老师觉得很难在课堂上实现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和评价。进行阅读教学整合后,摒弃了烦琐的分析。节约的课时就可以进行与单元主题相关的课外读物的阅读指导与阅读评价,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可以把本单元所学到的一些阅读策略用到课外阅读中,这样的整合就沟通了课内外学习。
3 把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学习需要与文本内容进行整合,使学习内容更适合学生的需要
教材毕竟是在特定标准下统一编制的,适合学生学习的一般需要,但却很难适应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建构主义教学论强调“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一门课程的核心内容允许被固定,但应留有较大的允许改变和补充的空间”,这样才真正“有利于师生从不同角度去探讨客观世界,更能提供这样一个机会,使教师能够将其个人对于教学内容的构想的经验知识投入到教学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