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5962

  

找准切入点 教学将不再艰难

◇ 石 嵘

  文本就像一座宝藏,教师就是寻宝人,教学过程中选择的切人点就是打开宝藏之门的金钥匙。文本就像一张鱼网,教师就是捕鱼人,教学过程中选择的切人点就是起网时的网绳。可见切人点的重要性。下面笔者就以三篇文章的教学为例,谈如何找准切人点。
  
  一、《再别康桥》
  
  教学设计:《再别康桥》就像一颗颗美丽的珍珠,但如何能找到一根线将它穿成完整的珍,珠链就是本课的关键。笔者经过反复研读文本和查阅资料,找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居要”之言:“彩虹似的梦”。诗人为什么不说“美丽的梦”。而说“彩虹似的梦”呢?首先“彩虹似的梦”可以照应上句的“不是清泉。是天上虹”,从而使上下文的衔接更顺畅、更自然;其次,“美丽”一词是个抽象概念,而“彩虹”则是具体事物,不仅形象,而且能创造出美的意境;第三。基于彩虹的特征,它可以引发人们的种种联想。彩虹的五彩缤纷使我们联想到诗人早年的种种梦想,对未来的各种美好的憧憬和追求(包括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之梦、追求国家富强之梦、追求自由美好的爱情之梦以及取得辉煌成就的文学之梦等等):彩虹的短暂易逝使我们联想到诗人梦想的破灭,最后我们还可以透过“彩虹”一词触摸到诗人因梦想破灭而产生的淡淡的惋惜与遗憾。所以,这里所抒发的远不止是诗人对康桥的喜爱,更包含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奈与失落。对“彩虹似的梦”的深入挖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的语言美,从而为学生自主赏析诗歌奠定基础。
  课堂效果:有关“彩虹似的梦”这个问题的设置应该说是成功的,经过分析,学生已体会出作者的复杂心情,同时也感受到了诗歌的语言美,在他们自主鉴赏时,注意到了对语言的鉴赏和对诗人感情的分析。虽然倡导学生自主,但学生作为学习者是需要教师的指点和帮助的,他们掌握了鉴赏诗歌的方法,然后用自己的眼睛看诗歌,这才是事实在在的自主。
  
  二、《齐桓晋文之事》
  
  教学设计:在《齐桓晋文之事》的教学中,孟子的论辩艺术是重点。但若笼统地要学生分析,难度太大,学生把握不了:若是一点一点泛泛讲出来,学生会失去兴趣,显得很被动。经过反复思考,笔者把切人点定为:找齐宣王的疑问。因为盂子的回答、引导、论辩都是紧紧围绕齐宣王的心理展开的。齐宣王的疑问是显性的。容易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是隐性的,要经过仔细分析才能体会,通过把握齐宣王的思想动态,来探究孟子的论辩技巧,思路是很容易理清的,学生很容易把握,也易于理解。
  课堂效果:学生很快就找到了齐宣王的疑问,然后又找到了孟子的“对策”,很快理清了论辩思路。笔者又顺势提了几个问题:(1)孟子是否真的未闻霸道?(2)孟子为何举“以牛易羊”的例子?(3)文中多处运用比喻,这样好吗?学生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孟子的论辩技巧自然也就体会于心了。
  
  三、《我有一个梦想》
  
  教学设计:这是一篇有名的演讲词,教学重点就是:感受作者饱满的激情,要求平等自由、争取民权的伟大理想;体会演讲词的特点。由于本文的写作时间及背景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因此学生把握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笔者选的切入点是这样的:通过诵读重复语句集中出现的段落,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总结出演讲词的特点。重复语句集中出现的段落主要有:第2段,阐明黑人悲惨的生活现状,应用沉郁的声调来读,充满了作者悲愤之情。第10~13段,表明了作者争取不到民主自由,决不后退的坚定决心,读时应语调坚定,节奏渐快。第18~25段,应充满激情,用慷慨激昂的语调去读。这是全义的高潮,正面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平等的热切渴望,抒发了他作为一名黑人内心最热烈的梦想。具有很强的鼓动性与巨大的感召力。可以顺势归纳比喻、排比、反复、呼告等修辞手法和演讲词的特点,
  课堂效果: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段落,真正走进了演讲词,因此可以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至于归纳修辞手法、总结演讲词的特点也就水到渠成了。
  为什么有时上课如行云流水般轻松愉快,而有时则如牛负重冷涩艰难呢?笔者认为,切入点的选择是重要原因之一。找准切人点,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让课堂走出窒息,充满生机活力,易于学生把握,学生带着兴趣探究,效果自然要比让他们被动地听好得多。
  如何才能找准切入点呢?教师首先要全面而深入地把握文本。其次列出你所要讲的全部知识点。然后确定教学的难点与重点。最后根据教学的难,点与重点、文本特点、学生特点来确定突破口。这个突破口难度不宜过大。并且与其他知识点有密切联系,这个突破口就是切入点。一个好的切入点可以引领着学生畅游于课堂,教师应多花些时间与精力来寻找文本的切入点。

找准切入点 教学将不再艰难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