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5163

[ 蹇萍 文选 ]   

教学语言艺术的实践感悟

◇ 蹇萍

   语言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抒发感情,扣动学生心弦,师生交流的工具,是启迪学生心灵的钥匙。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一个能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教师的语言是教学的灵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提高语言能力,寻求适合自我的语言艺术,多用具有直观性、开导性和富于激情、想象、幽默与风趣的语言。
   一、语言的诗意美
   众所周知,兴趣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教师来说,准确、生动、富有诗意的教学语言确是提高学生兴趣的砝码。
   在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揣摩作品语言时,笔者常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来指引他们,力求做到教师语言与作品语言的完美融合。《故都的秋》这篇课文的一个教学重点便是体会文章中貌似平淡的语言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在分析这些句子时,笔者提示学生:这些语句看似有着消极的态度和颓唐的情调,有着沉重与无奈的伤感,然而面临着抗日战争的古城故都,朝不保夕,这不禁让人生出无限的眷恋,留住过去的辉煌,过去的色彩,过去的北国的秋天,缠绵于既往的久久不能释怀的眷恋,这是《故都的秋》颓唐情调的另一层意味,也是最动人心弦的地方,因为对逝去的“美”的眷恋,有谁不曾有过呢?
   在教学中,教师所起到的作用就是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虽然我们的语言不能与郁达夫先生相提并论,但我们应力求用最贴近作者的语言来引导学生,使他们走入作品,感受作品,从而升华出他们独特的感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充满诗意的语言引领下,学生们用诗样的语言来解读作品,便成了语文课堂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在《致橡树》一课上,学生这样解读诗作:“本诗富有真情美,读后感觉作者的甘如醇蜜、涩如苦莲的感觉正交织在心中。人应当有情,有了情才会热爱生活,珍惜生活的每一天,珍惜每一个有阳光的日子,珍惜阳光洒过的每一个角落”。我在为学生展现出来的语言美大加赞叹时,更加感到,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教学的本质不在于传授多少,而在于感染、激励、唤醒学生,发挥他们最大的潜力。
   二、语言的情感美
   托尔斯泰说:“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对语文教师来说,教学就是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受到这些情感的感染,从而体验到感情。教师必须要做到“以情感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语文教学就是要设置一个具体可感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去感悟,去体会,从而培养美好的情感。
   首先,教师要“披文以入情”,只有教师自己被文学作品中蕴涵的情感所打动,才会在此基础之上加上自己的情感体验去打动学生,与他们产生巨大的共鸣。鲁迅的文章旗帜鲜明,语言犀利泼辣,感情强烈,但由于年代的差异,学生能够理解鲁迅作品中所表达的感情,却难以产生强烈共鸣,而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作者怀着一种崇高而神圣的感情,鞭笞反动军阀和反动文人,歌颂刘和珍等一批敢于向反动势力作殊死战斗的英雄。鲁迅先生的这种感情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学生却体会不深。如何把鲁迅先生的感情通过教师的语言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受到感染,是这一课教学的重点。
   笔者在课前查阅了许多有关课文背景的资料。在备课时,英烈们“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精神使笔者深为感动。笔者要让学生动情,就要让他们对背景有深入了解。于是,笔者将有关的材料,打印下发给学生,课堂上介绍背景时,用自己的语言对一些细节进行生动的描绘,给学生看相关的视频资料,学生通过老师的介绍和视频资料的启迪,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对烈士的尊敬之情。
   三、语言的理性美
   教师语言的理性美是指语言逻辑的严密。教师在课堂上要言之成理,证之有据,用自己充满理性的思辨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分析《石钟山记》一文时,笔者紧扣“疑——探——断”这一条线索,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让学生讨论“臆断”在认识上给人们造成的影响。问题可以不必拘泥于一个标准答案,重点是能通过这一问题,让学生体会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在《黄鹂》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这样设计导语:“康德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事物令我敬畏,一个是头上的星空,另一个是心中的道德律。头上的灿烂星空是什么,那就是自然,伟大的自然。敬畏生命,敬畏自然,这是人之高格,中国哲学在一定程度上说,是一种生命哲学,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孙犁,借小小的黄鹂表达了他对人生与自然的感悟和思考”。引用康德的话,使笔者的语言极具理性美,它使学生在接触课文之前,就先对其有了一个理性的认识,初步感知到自然、生命的伟大意义。这样分析课文,学生就会有的放矢,真正体会到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进而使学生敬畏生命、敬畏自然。
   四、语言的本色美
   素朴是一种单纯明朗的本色美。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凸显出一种不雕琢、不纹饰的本色美。基础知识是语文中比较枯燥无味的内容,如何让学生少一些机械的记忆,却能牢固地掌握相关知识点,是笔者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在一节课上,分析“间谍”、“雉堞”、“通牒”、“喋血”这几个词的区别时,笔者讲解道:“间谍”主要是探刺情报,无论书面的,还是口头的,都和语言有关,因此是“讠”字旁;“雉堞”是墙城,因此是“土”字旁,中国有墙文化,国有国墙,城有城墙,家也有家墙,呈现一种封闭状态,这个词对了解古代诗文会很有帮助;“通牒”的“牒”是一种文件,古代的木牒,所以是“片”字旁,如“通关文牒”;“喋血”就是血流出来的样子,既然血流出来必须有伤口,因此是“口”字旁。如“沙场喋血”,有一种壮美惨烈的味道,“喋血”这个词表现力很强,能够强烈地冲击人的视觉,形成一种审美效应。在这里,笔者用最本色朴素的语言来细致地分析这几个读音相同、字形相近的词,进行简明扼要的解释,学生顺畅地理解了这几个词的含义,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而言之,语文教师的一言一语都是教师修养和教学艺术的重要体现,他的语言应当是人类最美的语言,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曼妙、细腻、唯美、豪迈;教师的语言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思想:深邃、练达、智慧、仁爱;教师的语言是一种功力,更是一种品位:情趣、意境、修炼、魅力。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321004)
   江苏省宜兴市张渚中等专业学校(214231)

教学语言艺术的实践感悟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