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人在外观上最吸引人的是脸,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很在意自己的脸,尽力去呵护它、美化它。可是笔者认为,语文教师还有一张同样需要尽力美化的“脸”,这就是语文教师的字。从传统意义上讲,一笔好字是我们语文老师赖以生存的几条根之一。时至21世纪,汉字书写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新课题,这已经是大势所趋、当务之急。
一、写作本文的缘起
1.笔者每每进行“你最喜爱的语文老师是什么样的”调查时,学生的回答里总有“能写一手好字”这一条。其实我们自己做学生时又何尝不是这样希望自己的语文老师能写一手好字,这应该是一种情结了。
2.2008年全国“两会”上,上海著名作家赵丽宏提出了“将中国书法艺术向联合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呼吁,受到国人的强烈关注,也引发笔者的震动。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一些中小学课程表中,“书法”被列入必修课程。
3.2011年上海的一份“汉字书写现状”调查显示,年轻人写钢笔字不规范、不合格的占70%至80%。京沪越来越多中小学生用电脑打字完成作业,渐渐抛弃传统的手写作业。
4.近些年笔者接连参加高考、中考阅卷和到各地观摩一些公开课,发现学生书写能力下降非常惊人,很多年轻语文老师的字实在让人不敢恭维,而且相当多的老师连板书的勇气都没有了,更让人痛心的是很多自己的字就写得很差的小学语文老师正在把孩子的书写引向歧途。
5.针对中小学生汉字书写能力普遍下降这一问题,教育部目前正在加紧制定一部《中小学生规范汉字书写等级和考核办法》,据悉该《办法》最早有望在明年出台。
二、汉字书写的特性、现状及成因
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汉字书法是唯一在民族文化中相对封闭、独立孕育而发展起来的艺术形式,所以书法是我们不折不扣的国粹,是世界上绝无仅有艺术形式。汉字还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中至今仍然在使用的一种文字。每一个汉字就像一块活化石,它生动具体地袒露出华夏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汉字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还是承载和传播文化的工具,负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手写汉字还具有电脑制作永远没有的优点。它活泼的灵气、鲜明的个性和无穷的生命力是机器制作永远望尘莫及的。字如其人,是人人皆知的经典之语。电脑固然神通广大,但对此语也只能甘拜下风。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书法是一种群众性、实用性很强的艺术,优美的汉字手写体到处都能找到实践者和欣赏者。
按理说,随着中国国力越来越强大,中国文化也应该像欧美文化那样逐渐向世界渗透,书法也应该散发越来越强烈的光芒,可是事实却是书法的生命力正在逐渐萎落衰弱。记得笔者上学时,学校的标语、通知,乃至规章制度、讲义试卷等都会以美观的字体呈现在面前。而现在很多学校都很难找出字写得快,尤其是毛笔字真正拿得出手的人了。那些横幅、标牌、规章制度等都是电脑制作的了。出外参加活动时,能看到古朴优美的手写体欢迎词,笔者总是倍感亲切,自然就揣度起这所学校的底蕴。
中国人写不好中国字的现状,本已让人悲凉,而更悲凉的是我们对此已经习以为常了。原因何在?
首先自然是由于电脑的普及和印刷技术的迅猛发展。
确实,电脑制作的汉字作品具有手写汉字无可比拟的种种优点,而且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不可阻遏的时代潮流。任何因要弘扬传统文化而否定现代科技的思想都是愚蠢无力的。所以,不应该把电脑技术与手写汉字对立起来。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电脑里的五彩缤纷的字体的根源其实也是手写汉字,如宋体、楷体、隶书以及各类行书草书及各类美术体汉字等。
其次是当今中国浮躁的心理以及对物质经济的过度追求,使人们忽视了对精神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关注和追求。
电脑技术盛行只是书法衰落的直接的表层原因,深层的原因是国人的浮躁心理以及对民族文化珍视感的降低。“文革”过后的20世纪80年代是个理想主义时代,从苦难中重生的中国人对精神的追求远远超越了对物质的追求。而90年代我国一浪高过一浪的经济大潮猛烈地冲击着国人的“上层建筑”。对金钱物质的狂热追求让我们根深蒂固的道德文化观念在自觉不自觉中发生质变,在得到许多的同时也失去很多。浮躁心理便是社会狂飙突进的衍生物之一。学习书法是一个缓慢而枯燥的过程,人们已经缺乏了应有的耐心,更不愿为此“浪费”时间和金钱。
再次,随着对外开放及世界一体化的国际形势迅猛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受到欧美强势文化的冲击,人们的价值观及审美追求越来越多元化,对西方文化的过度仰视及泛娱乐化倾向的盛行已使大多数中国人、尤其是青少年很少也很难得到应有的引导,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情日渐淡漠。很奇怪的是学校每届高三学生中都有学美术的,但选书法的还没有。很多大学生因说不出一口流利的外语而苦恼,因过不了英语四级而郁闷,但很少有人因说不好汉语、写不好汉字而羞愧。
三、汉字书写教育及其与语文教师的特殊关系
汉字不仅是汉语书写的符号,它还承载文化,也是文化本身,是中华民族的魂魄,它存在于我们的血液中,滋养着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因此,在新背景下,必须强化国人的汉字书写意识,提高国人的汉字书写能力。
在我国,写字教育由来已久。周代的六艺中的“书”即指书法。此后,历朝历代一直延续这一教育。20世纪80年代,书法课仍然是小学生的必修课。可是,曾几何时,疯狂的应试教育一统天下,书法课在多数学校销声匿迹了。对年轻一代进行汉字书写教育,唤醒他们对传统文化、尤其是本民族语言的认同感,已经成了当务之急。
那么,谁最应该也最有条件负起这个重任呢?答案是:语文老师!
语文老师历来被认为是国文老师,对祖国语言认同感的一个直接而显性的内容就是他写的字。人们自然而然地认为语文老师的字就该好!在社会上会听到这样的话:“啊,他是语文老师?从这字谁能看出来啊?”或:“肯定是语文老师,一看字就知道了!”
关于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人们说私塾先生三件宝:好字、好嘴、好文章。也许就是这历代流传下来的书法情结让语文老师在这方面总是成为被苛求的对象。比如:新老师第一节课自我介绍时,学生会先暗暗品评老师的相貌,然后就会关注另一项内容了。如果老师长得不错,那么很容易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可是一板书歪七扭八,学生印象则会急转直下;而如果老师长得不怎么的,可是字一出手,赏心悦目,学生印象则会急转直上。这是心理学上的近因效应在起作用,第二印象的作用要比第一印象大得多。
更要紧的是,如果语文老师的字写不好,那么无论是你要求学生把字写好还是改作业写评语都会底气不足。常常听到语文老师抱怨:“看那些学生试卷上写的字,面目可憎,上哪能改下去!”可是如果自己写不好字,学生听了绝对是口服心不服的。有一篇名为《凌晨3点58分》的文章说:“语文老师也不可能个个都是书法家,但是,记住,语文老师在汉字书写上是应该有底线的,这个底线是大多数学生认为你的字还算差强人意!”
前面提到学生十分在乎语文老师的字,自古如此,以后还会如此。这已经是一个情结,永远驻扎在中国人心里,包话语文老师自己。而如果学生真不在乎语文教师的字,那更是悲哀之中的悲哀了。
针对中小学生汉字书写能力普遍下降这一问题,教育部目前正在加紧制定一部《中小学生规范汉字书写等级和考核办法》,据悉该《办法》最早有望在明年出台。如果等到《办法》开始实施时我们语文老师的字和学生差不多甚至还不如学生,那有什么资格去指导学生呢?打铁须得自身硬,大家赶紧行动起来吧!
四、语文老师练好字的益处
笔者认为,练就一笔好字实在是语文老师大大提高个人魅力和教学效果的捷径。三项基本功里,好口才、好文章都是“投资大、周期长、收效慢”的项目,而字只要耐心地花上两三年工夫一定能收到明显的成效。话又说回来,哪有语文老师不想把字练好的呢?可就是缺乏足够的意志和韧性。其实换个角度想,惟其如此,练好字才更有成就感。既然吃定语文这碗饭,利用点滴时间,花上两三年工夫,绝对值!
一笔好字的益处还有很多。比如常去外地上课、听课的老师会有体会,一旦上课的老师把那笔或潇洒或娟秀的字写在黑板上,无论是被借班的学生还是评委或是其他听课的人都会油然而生一股好感,一节好课的底子就打下了。
语文老师通过向学生展示自己的一笔好字,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反映自己对传统文化应有的热爱,并自觉地承担起继承发扬的责任,还能表明不马虎草率和一丝不苟的态度与习惯。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顾黄初先生说:教语文的主要有两种人,“一种是专门教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他们自己则从师范毕业当了教师之后,就不再认真地学语文了,而是成了专职指导学生学语文的特殊角色了。这样的人,充其量是一个职业型的教师,说白了是个教书匠。还有一种人,他在教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同时,自己丝毫不敢懈怠,仍然孜孜以求地学语文,严格要求自己在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始终要起示范作用,永远坚守这样的信条:‘我的一生应该是浸润在语文中的一生’。这样的人,他的语文行为始终是一代又一代学生的楷模”。特级教师陈日亮在其所著的《我即语文》里说:“作为语文老师,从头到尾每一个毛孔都应该是语文,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在语文方面都要有体现,对学生而言都是范本,只有用自己的经验,用自己个体生命的投入来让学生近距离学习语文”。一个老师的终生追求就是每一个老师都应该有勇气说何谓语文,“我即语文”。至此,再问问各位语文同仁,汉字书写这第二张脸,我们到底该如何“打扮”。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青华中学(22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