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5143

[ 丁杰 文选 ]   

论《最后的常春藤叶》中的含蓄美

◇ 丁杰

   含蓄,是一种委婉而耐人寻味的表达技巧。运用在文学作品中,它会起到隽永无穷的效果,顿使作品情趣盎然。孙犁在《秀露集·进修二题》中说:“所谓含蓄,就是不要一泻无遗,不要节外生枝,不要累赘琐碎,要有剪裁,要给读者留有思考的余地。”欧·亨利的名篇《最后的常春藤叶》至今具有强烈的艺术生命力,这与它具有的含蓄美有着深深的关联。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欣赏它的含蓄美。
   一、诗意的命名技巧
   《最后的常春藤叶》这个题目非常巧妙。“春”,是一片绿油油的生机景象。“常春藤”几个字,无疑是一个让人心生暖意、寄托愿望、展现生命活力、讴歌永恒的意象。加上“最后”两个字,一种让人感觉紧迫而有无可奈何、流露遗憾、依依眷恋的状态跃然纸上。为什么是“最后”呢?又让人浮想联翩。于是,题目设置悬念、蕴涵动态、孕育诗情画意。此外,这个意象还具有象征意义。常春藤,在希腊神话中又代表酒神,象征着忠诚、活力、友谊与青春,它的花语就是启迪心扉的“感化”,本文叙述的就是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题目的象征意义与小说的主旨十分契合。可见,这种命名脱俗新巧,可圈可点,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
   二、高超的留白艺术
   老贝尔曼画叶子的艺术留白,一直堪称经典。如果按部就班按时间顺序来补上这段情节,那么艺术效果会大大减弱。读者会对故事发展的脉络了如指掌,对故事未来的走向推测得与原文并无二致。那么,这又如何激起读者的兴趣?即使是再精彩绝伦的补写,读者也会感到味同嚼蜡。相反,这里的留白艺术却会产生一种无穷的魅力,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每个读者的脑海会都产生不同的画面,即使同一个读者随着理解的深入也会想象出不同的画面。可见,这的确可以达到“以少胜多”、“此地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此外,笔者认为,这样安排,是欧·亨利为了张扬乐观主义精神。这样的话,纵然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坚强不屈,但同时,这样的文字必然会蒙上一丝阴晦的色彩,与欧·亨利淡化悲意的风格背道而驰。因此在不影响故事情节的大前提下,欧·亨利是尽量避免对那些痛苦的、艰难的场面进行直露描写。这样,小说的底色似乎会更加明丽。
   三、幽默的语言特色
   笔者认为,欧·亨利是尽量避免对那些痛苦的、艰难的场面进行直露描写的,但这可能会引发一些质疑,因为小说在叙事时也确有一些对凄凉景物或悲观行为的描写。可我们会发现,如果你首次阅读此文,这部分很容易被你忽略掉,留下更多的是带有幽默风格的亮丽的色调。那么,什么是幽默呢?“幽默”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是指一种令人发笑而有余味的情操。它有别于滑稽、逗趣,只是惹人发笑。具有这种情操的文学家往往在他们的语言中自如地加以运用。幽默的语言常常让你笑了之后,想出许多启示与道理。这种道理时常会触动人们的情感。在笑完之后,人们能找到笑不出的地方,甚至转为忧思。“幽默大师”林语堂说:“凡善于幽默的人,其谐趣必愈幽隐;而善于鉴赏幽默的人,其欣赏尤在于内心静默理会。”这就是说,真正的幽默需要人们咀嚼才能品出滋味。幽默同时也是一种勇气,它认可生活的真实,敢于面对生活的真实,同时也在艰难中收获一份旷达。幽默的叙事语言,含蓄而有味,我们可以列举数例。
   “画家收账款,在这条街上碰到他自己”,这里含蓄地写出了艺术区的曲折迂回。“碰到他自己的说法”也很值得玩味,它是有悖常理的。但正这样,才可以看出商家无钱可收,最终只能空手而归。可见,居住在这里的画家的生活状况可想而知,幽默的语言中透露出作者深深隐藏的同情与怜悯。
   对于冷酷的肺炎,作者却能亲切地称之为客人或者先生,这是怎样的豁达啊?“老家伙的赏识”,明显是正话反说,语言诙谐,丝毫没有沉重的味道。这里,不仅仅将肺炎拟人化了,而且也根本没有一点点作者的怨天尤“人”(指肺炎)的情绪了。
   在写苏艾与贝尔曼这两个人物的外貌时,也足见作者的智慧。写苏艾的痛苦表情时一笔带过,给人印象很不深。而在写贝尔曼的肖像时却是精雕细琢。作者通过摩西和萨蒂尔的相关部位的组合,勾勒出他的外貌,使他俏皮活泼、风趣生动,充满了喜感,滑稽可笑。给人以很深的印象。
   四、传神的人物形象
   这篇小说的人物并不多,但是他们的形象还是十分鲜明的。对待生命的态度,他们或呵护、或乐观、或珍视,而对于这些形象的处理,作者的笔法也是“含而不露,欲说还休”。
   小说的主人公是贝尔曼,他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当然是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可是关于这个人物的首次描写,读者可以看出的却只有他的暴躁、酗酒成性、吹大牛与牢骚满腹,绝对是不可爱甚至是讨厌的。作者之所以这样安排,就颠覆了我们固定观念中的首因效应,使小说的文笔婉转而耐读。
   苏艾与琼珊是一对真挚的好朋友,生活也都相当的窘迫。但当他们初见时,谈及的话题却是对艺术、饮食和衣着的口味。好像两人完全是摆脱了物质贫困而享受精神生活的高贵的人,全不见对生活的抱怨。物质是贫乏的,精神却是高贵的,这是一种乐观精神的隐性表达。
   琼珊的塑造也颇值得玩味。病重的她一直做的唯一的事便是看落叶。但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思考,即便这种想法是悲观的,但最起码她认为她的生命还是有所寄托的。她不是完全地坐以待毙,她的心理意识却是非常清新而鲜活的。如果她万念俱灰,麻木地去等死,那么就应该卧床不起,何必去关注窗外的世界?文章有一处写得妙。她用无神的眼睛,凝视着放下来的“绿”窗帘。可见,即便是在眼神最空洞的时刻,生命的绿意也会映入眼帘。这里无疑映射出琼珊对死亡的抗拒,折射出她强烈的求生的欲望。而当她病情好转后,即便是毫无用处的披肩,她都会心满意足地去编织。可以推想,正常健康的琼珊一定也是个愿意去海湾写生的生活的热爱者!
   最后的常春藤叶,人世间最美的绝笔;《最后的常春藤叶》,欧·亨利最真的绝唱!笔者坚信,经典之所以经典,就在于我们每次读它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而这样一部含蓄蕴藉的力作,一定会穿越时空,带给人们无穷韵味和全新的精神体验。
  
   作者单位: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214500)

论《最后的常春藤叶》中的含蓄美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