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5160

[ 顾红梅 文选 ]   

关于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点思考

◇ 顾红梅

   布鲁纳说:“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一切学习都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因此,“问题情境”可理解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教学环境。那么,依据布鲁纳的观点,可以得出在语文教学中设置充满智慧的问题和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将有助于学生获得最有价值的东西。
   一、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为新课学习预热
   良好的学习状态在课堂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课堂开始阶段一般都会创设情境,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导入新课的问题可以是难度不大的,带有复习性的旧知识,调动学生自我肯定的情绪,增强自信心。尤其是对于初中低年级的学生,很灵动,对自己很有自信,教师依据这一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强化学生的自信心,让新课教授前学生便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比如在初一年级讲《都市精灵》时,教师刚开始问:同学们,还记得这样的诗句吗?话音未落,学生争先恐后地高喊:“记得!”或许你会认为这是一群调皮蛋,但是那响亮的童稚的声音,准确地传达出孩子们的轻松而愉悦的课堂状态,以及对自我的肯定。
   高中生相对沉稳理性一些,老师在高二年级讲《可以预约的雪》时,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十八九岁正是一个多梦的、五彩斑斓的季节,我们和未来有很多的约定,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己约定了一个怎样的未来,希望有一个怎样的人生?如此的问题情境,带着理性的思考,又给予了学生自由展现的机会,更是契合了文题的“预约”二字,之后还让学生对照作者的人生态度,拉近学生和名家之间的距离。
   再如在高一年级讲授李清照《声声慢》时,教师课前先循环播放精心挑选的原词歌曲,哀婉凄切,听者为之哀怜。讲课开始,教师便问:刚才我们欣赏到的歌就是一代才女李清照的《声声慢》,听了此曲,你有何感受?这样的问题,难度不大,容易阐述,让学生初次触摸到文本的感情基调。同时让学生调整状态,为深入课堂教学做好状态准备。
   二、设置角色扮演的问题情境是理解文本意蕴的好方法
   课堂问题情境的设置应该容纳所有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而生动的思维活动,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让其身临其境,有更多的主观认识,情感体验,独立思考与判断。让思维在更多的答案中碰撞和交融。
   在初二年级讲授《蒹葭》时,教师在阅读鉴赏时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1)与蒹葭同驻,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品诗中景)。(2)与蒹葭同驻,我感到了……(悟诗中情)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感觉被调动起来,每个学生都能够依据诗中的句子进行联想,有话可说。当一位学生用明朗的语言阐述时,教师请其他同学评价,表扬其语言表达的能力的同时指出了风格与文本感情基调不符合。学生便在这样的开放而又民主的课堂上,生成了更多的阅读与鉴赏的智慧。
   在初一年级讲授《都市精灵》和在高一年级讲授《声声慢》时,教师都设置了角色扮演的情境:(1)假如你是生活在作者笔下都市里的某个“精灵”,你能告诉大家你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态吗?(结合课文的某些词句,发挥合理的想象,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2)请在词中选择自己最有感触的一处情景,发挥想象,用第一人称“我”来描述,呈现画面意境和词人心境。虽然年级高低不同,文体不同,时代不同,但是教者都创设了扮演角色的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融入文本,发挥想象,是一个参与者和体验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和观望者。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水平,挑选自己最易读懂或最感兴趣或最有感触的部分进行角色扮演。并且可以在聆听其他同学的叙述时,取长补短。
   三、促进学生心智的成熟是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目的
   学生心智尚未成熟,教者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价值取向、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以及独立人格,来培养学生成熟的心智。
   讲授《可以预约的雪》时,在完成师生与作品和作者的对话后,教师创设这样的情境:作者对待“常”与“变”的态度有悯恕、祝福和宽容等等,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的观点的?面对生活中的“常”与“变”,你觉得还需要什么?(结合个人的经历)生活非“常”即“变”,不管学生的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是怎么样的,都能够有所阐述,或许有些伤痛经历,或许缺乏了诉述的氛围,只能困在自己的心里,折磨自己。教者通过自己的真情流露的讲述,把学生作为最忠实的朋友,营造了信任的氛围,课堂的感染力和凝聚力形成了,学生大多愿意敞开心扉,和教师一起完成对自己的解读,对生活的更多感悟和面对未来的积极态度。
   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参与的过程,教师应该努力设计出充满智慧的问题,精心创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其智力活动处于激活的状态,从而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最有价值的东西。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天星湖中学(226010)

关于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点思考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