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5138

[ 蔡成兵 文选 ]   

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

◇ 蔡成兵

   古人在《乐记》中曾经说过:“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心”;“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由此可见,早在人类文明的启蒙时期,言、声、舞都是同出一源——“心”的产物,只不过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再从汉语的特点来看,它有声、有韵、有调,三者串连交错排列,便是一首非常美妙的歌曲,只须吟诵就可让人为之动容。古往今来,无论是谣谚、诗歌、词曲,大都能作为“歌曲”演唱,只是年代久远乐谱失传,有些已无法再现了。但语言文字与音乐是一对孪生姐妹却是不争的事实,应该肯定地说:音乐与语文的结合,不但可行而且必行,语文教学与音乐教学的相互渗透,可以激发学生学好语文、学会音乐的兴趣,陶冶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艺术素养,能在艺术感受中学会和掌握记忆方法。而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恰好为我们提供了与音乐巧妙结合的舞台和契机。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在《 智力的结构: 多元智力理论》一书中提出音乐智能理论,认为人具有敏锐的感知音调、旋律、节奏、音色的能力;音乐活动对人的语言智能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音乐与语言是两个密切相关的系统,人们对音乐的感知并行于人们对语言的感知,同时音乐感知会对语言的处理起到有力的支持作用。
   实践证明,适当地在教学中运用音乐可以降低学生的心理压力,悦耳的音乐使人心情愉快、镇定。而愉快的情绪,即积极向上的情绪,包括希望、快乐、恬静、好感和乐观等情感体验,能活跃人体的各种生理机能,使人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大脑工作状态最佳化,从而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和记忆功能。音乐辅助教学的观点起源于“暗示法”,其创造人为保加利亚的精神治疗师兼医生乔治·罗扎诺夫(Georgi Lozanov)。“暗示法”的基本观点是:轻松的环境有助于学习者潜意识的运作和强烈学习动机的形成,而音乐能为创造这种轻松的环境起到良好的作用。由此可见,课堂上适当地使用音乐可以调节学生的学习状态,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课前播放,渲染气氛
   有的老师在上课前几分钟就在教室里播放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歌曲或音乐。老师预先并不说明什么,只是为了渲染一种气氛。一方面在音乐声中学生们心情愉快,容易解除连续上课的疲劳;另一方面也是为上课要讲的课文埋下伏笔,起一种暗示作用。这时候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们有的静静欣赏音乐,有的随声哼唱,课间打打闹闹的事情少了,为上课创造了良好的心境。
   二、借题发挥,因势导入
   上课开始,有的老师把音乐的音量播小,借歌曲或音乐的内容导入新课。如山东省邹平县的刘雁飞老师在讲初中语文《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课前播放了韦唯唱的《爱的奉献》一歌,目的是通过歌曲的内容与课文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上课开始,老师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说:“在我们社会主义大家庭里,一人有难,八方支援,可有人视为‘天堂’的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的关系如何呢?让我们看一下《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是怎么描写的。”教师的导语巧妙而富有启发性,学生们带着问题认真地阅读课文,积极探索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社会主义社会有何不同。再如笔者在讲授《失街亭》一文时,开始先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那充满厚重感的音乐将学生带进了那万马奔腾、动人心魄的战斗氛围中,战争的惨烈、惊险,那些主要人物形象,如诸葛孔明的运筹帷幄、羽扇纶巾,各个军事集团之间智勇争斗的情况也如在眼前。这样,音乐就让学生感受到了那厚重的历史,让学生很快进入了文本的情境。教师用语不多,但很快就能把学生的情感和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
   三、配乐朗读,意会情感
   汉语课文和英语课文,本身就存在着语言的声韵之美,它是由客观事物的音响、旋律、节奏和人的情感波澜起伏状态所构成的,教师在朗读课文时能把声韵的美读出来那是再好不过了,如果配以音乐就更是锦上添花。屠格涅夫说:“有些情感是我们只能意会,却不可言传的。”意会作用于审美者的心灵接受机制,对一些问题的理解远比言传来得深刻,因为意会可以给予审美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在朗读课文的同时配以音乐,更能让学生感悟到语言的音乐美。如刘雁飞老师在教朱自清的《春》时,配以贺绿汀的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泛读课文,由于这支曲子节奏明快,形象鲜明,学生喜欢听,容易懂,学生们迅速展开联想,想象出祖国大自然的美丽,激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许多教师在泛读课文时都能找到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音乐相配。如一位老师在讲授《桂林山水》一课,从中央电视台的《请您欣赏》节目中精选山水风景的配乐,这样的音乐与教材内容吻合,达到了声情并茂的效果。如讲《林海》一课,选用《月儿弯弯照九州》作为配乐,学生在悠扬的乐曲中欣赏了岭、山、花的美。有的老师在讲《飞夺泸定桥》一课时,从电视片《大渡河》中录下部分音乐,随课文情节变化进行编配,都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四、伴乐讲授,创设情境
   不仅在朗读课文时,在讲授课文时教师适当播放音乐或穿插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歌曲和音乐,会为学生理解课文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他们的想象,更好地理解课文。如有的语文老师讲《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当讲到邱少云牺牲时,播放从电影《狼牙山五壮士》录下的五壮士英勇跳崖后的悲壮乐曲,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有的老师在讲毛泽东的七律诗《长征》时,让学生理解诗意后播放歌曲《长征》,歌中那雄壮的气势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像把学生带入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长征路上。一位语文老师在讲授《鸟的天堂》第二部分时,配上了悦耳的民族乐曲《苗岭的早晨》,喧闹、啁啾、婉转的鸟鸣,加之生动的艺术讲解,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这样不仅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而且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刻感受到祖国山川的壮美。
   一位赛课获奖者在讲授《明湖居听书》一文时,在导入环节扣紧音乐,叙述音乐故事,不失时机地引用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与学生一起欣赏这首名曲,再从此导出话题,并根据课文总结出此文音乐描摹的技巧。然后,重播《如歌的行板》,让学生认真聆听。音乐完了,留出空白,让学生陶醉在对音乐的回味中,真可谓余音绕梁,此后让学生谈感受,最后让学生据此写作。此举可以说是不拘一格,设计巧妙,把准机会,把文本、乐曲、作文有机结合,让学生很快把握了文本的内容以及写作上的特色,有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品质,掌握了乐曲刻画的要点,同时,也将教学的内容延伸到乐曲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欣赏音乐,达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试想一下,此类教学,怎么可能不充满魅力,学生怎能不热烈欢迎呢?
   五、小结配乐,回味无穷
   教师在分析课文后对课文进行小结时,插播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歌曲或音乐,能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概括,并在感情上达到一种升华。有一位语文老师在讲《燕子》一课时,最后是这样处理的:五条线代表连于电杆之间的电线,小黑点代表停歇的燕子,“同学们,小燕子停下来像正在待演奏的曲谱,飞起来会弹奏出怎样的乐章?”于是教室里便响起了欢畅的《春天在哪里》。学生们兴趣极浓,随着歌声唱出了内心急于迸发的情感,课堂气氛空前高涨,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也有了进一步的升华。
   如笔者在教授《虞美人》一文时,在简要地向学生介绍完作者和课文的写作背景后,播放音乐教唱同题乐曲,这样,学生就在轻缓、凄婉的音乐中领略南唐后主李煜那无边无尽、滔滔不绝的无限哀愁,其深沉的故国之思、故国之恨也触之可及。通过音乐,学生更深地体会到了词的深邃意境。最后,歌唱熟了,词会背了,意境领会了。
   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说:“音乐是一种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乐曲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因此,在语文教学时,我们若能不失时机地运用音乐,那就会让学生置身于音乐所创设、营造的特别的氛围中,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安高级中学(226500)

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