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2642

[ 马玲 文选 ]   

真性.真情.真人生

◇ 马玲

  九年级《醉翁亭记》:通过对优美的自然环境与和乐的社会风尚的描写,含蓄委婉地表现了作者遭贬谪之后的特殊心境
  
  提到《醉翁亭记》,我们往往津津乐道于它优美的意境、诗情画意的语言以及精巧的构思,而忽视了它的社会意义。我们认为,欧阳修谪居滁州的颓放情怀和纵情山林的闲适情思,体现了明显的思想局限。尤其是当我们学了《岳阳楼记》之后,读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激人奋进的精警之句,自然觉得范公高出醉翁一筹。其实则不然,醉翁是最“真”的,这种“真”正为如今的人们所普遍缺乏,从这一角度来看,《醉翁亭记》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
  看背景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为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权臣,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当太守时写的。明知伴君如伴虎,也并非不知朝中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但作者宁可被贬,也要直言进谏,这是何等的真性情!
  品酒味
  中国文学史上,许多经典作品都与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酒对于文人来说,往往具有触发灵感的力量。欧阳修虽然是“醉翁”形象,但他是一个现实感极强的人,在生活上亦十分执著,在《与尹师鲁书》中,他曾对几种人表示不满,一种是对自我的个人命运过于看重的人,一种就是那些“傲逸狂醉”的人。所以,在初贬夷陵时,他就“益慎职,无饮酒”。然而有趣的是,在十年之后,他却在滁州改变了自己的形象。在这以后,醉酒的情趣在欧阳修的诗文中竟成了经常性的题材和主题。这种转变无疑与现实密切相关,进而体现出欧阳修思想变化的痕迹。“醉翁”是人而非神,多年在官场的浮浮沉沉给作者心灵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这在作品中不可能没有表现。所以虽然这里有动人心魄的美景,有百姓的欢声笑语,但还是离不开酒的陪伴,似乎只有酒才能了解他此时此刻复杂、深沉的内心。因此,欧阳公之饮酒乃“好”酒而非纵酒,只不过是失意时的一种情感宣泄罢了。
  叙乐事
  文中叙写的不是震动朝野的社会大事件,也不是非同一般的英雄行为,而是平凡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写真。文中叙写了在“年事已高”的太守管辖下,当地百姓的日常生活以及太守自己生活的片段,通过一起“游山玩水”表现出一派闲适悠然、和乐富足的景象。此时的“醉翁”定感到无限欣慰,不禁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这是作者写于同时期的一首诗,诗中把关在笼中的画眉和自由自在的画眉做了对比,透露出作者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至于《醉翁亭记》中的洋溢着的对自由和安乐生活的向往之情,也正是欧阳公在任期间勤于公务、治理有方后,稍获闲暇便与民同乐的真性情。品味之余,让你不由得心生敬意,赞叹不已。乐己之乐,与民同乐,乐之有由,恰是本文最让人回味之处。
  总之,被贬郁闷、寄情山水也好,追求自由幸福、与民同乐也罢,唯有真才最动人。醉翁就是这样一个敢说善行的真性情人。
  
  课文背后的故事:
  公元1045年(庆历五年),北宋参知政事(副宰相)范仲淹因倡议政治改革触动了朝中保守派的利益,被以“朋党专权”等莫须有的罪名贬至邓州(今河南邓县)。同一年,欧阳修上书为范辩诬也遭奸佞打击,降为滁州太守。《醉翁亭记》就是欧阳修治滁州年余写下的篇章。
  欧阳修晚年自号“六一居士”。别人不解其意,便请教这“六一”是什么意思。他说:“我家有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还常置有酒一壶。”又问:“这才五个一,还有呢?”欧阳修风趣地说:“还有我,一个老头子杂在这五个一中,不就‘六一’了吗?”

真性.真情.真人生
目录

  •  / 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