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解读】
散文阅读在2010年全国各地中考中仍唱主角。据统计,在89套中考试卷中,选用散文作为阅读文本的约占68.7%,这些文章富有时代气息,涉及社会热点和焦点,文质兼美。其考点主要有:
1. 概括文章主题。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多彩,故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是考点之一。
2. 理清文章脉络。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别注重词语在表达上的顺序、层次和分寸感。理清文章脉络,即弄清文章的线索与顺序。
3. 分析技巧作用。主要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4. 品味文章语言。散文的魅力往往体现在优美的语言上。此考点包括理解字词含义、词语妙用、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等多项内容。
5. 检测发展能力。此考点较为开放,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创新能力。
【题型盘点】
1. 整体感知题。其考查类型主要有:(1)直接概括全文内容;(2)概括某一段落的内容或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2. 理解词语题。其考查类型主要有:(1)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语境义);(2)代词指代的内容;(3)词语可否省略、调换,是否矛盾;(4)动词、形容词的作用;(5)加点词语表达的思想感情。
3. 赏析句子题。其考查类型主要有:(1)从文中摘录一个你最喜欢的句子,并写出喜欢的理由;(2)文中某句写得很好,说说好在何处;(3)分析文中某句话的含义;(4)具体说明文中某句话的表达效果。
4. 提取整合题。这是散文阅读考查的又一重点,也是失分最严重的题型。
5. 发展性题型。其考查类型主要有:(1)仿写;(2)续写,即给一段话的前半部分,让考生续写后半部分,启发考生答题的思路。
6. 开放性题型。其考查类型主要有:(1)鉴赏类,要求考生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赏析;(2)评价类,要求考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评价;(3)联想类,要求考生联系实际,展开联想,谈谈文章给自己的启发。
【应对策略】
一、整体入手,概括主旨
散文通常都有叙事、抒情、写景的线索,抓住了线索就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明确文章主旨。抓线索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从文章的体裁分类、表达手法(是否以物喻人、借物抒情等)入手,二是从标题入手,三是从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入手,四是从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入手。考题形式有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说说作者选材的依据等。当然,有的散文没有明显线索,那么,就要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方法主要有两种。其一,局部结构分析法。一个语段,一般有起始、展开、结束三个层次。通常起始是一两句话,而这就是段落的中心句;接着展开对本段的具体记叙、描写或议论,最后用一两句话作小结。解题时,可揣摩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其二,整体层次分析法。要抓住标志性句子或词语,如开头或结尾处反复出现的结构大致相同的句子,“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不仅如此……”等词语引领的句子,都是阅读时应注意的。
二、品味情感,挖掘信息
抒情散文着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写作者的情感历程,表达心灵之声,作者的喜怒哀乐都体现在字里行间。答此类题,首先要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其次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再次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的灵魂;最后按照题目要求,挖掘整理隐含信息。
三、分析手法,深层解读
分析散文的表达手法与表现手法,须进一步理解文章。针对此考点,2010年中考一般从三个角度来命题:一是选用了哪些材料来表现主旨,二是辨别表达方式及运用该表达方式的作用,三是分析表现手法及修辞手法的作用。预计2011年中考对此考点的考查可能以简答题为主,兼有选择题等题型。
四、欣赏语言,领会意境
品味散文语言表达的特点,是2010年中考散文阅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考点。其命题角度多样,解题思路亦各有不同。
1. 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品评加点词语的作用。
2. 分析关键句或哲理性语句的含义,欣赏文中优美、精辟的语言。一是对意蕴丰富、含意新颖的语句,要结合其在文中的位置来理解。二是对抽象概括的语句,有的作为观点态度在文中出现,那就结合阐述这一观点态度的材料来理解;有的作为材料在文中出现,那就结合它支持的观点来理解;有些抽象概括的语句需要联系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来具体理解。
3. 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此类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题的关键在于:一要能准确读懂原文的意思和作者的思想情感;二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三要语言流畅,简明扼要。
4. 续写或仿写。解答这类题除了要把握仿句的句式及修辞外,还要注意句中所蕴含的思想内容。
【真题回放】
(2010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题)
母亲石
梁 衡
① 那一年我到青海塔尔寺去,被一块普通的石头深深打动。
② 这石其身不高,约半米;其形不奇,略瘦长,平整光滑。但它却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当年宗喀巴就是从这块石头旁出发,进藏学佛。他的母亲每天到山下背水时就在这块石旁休息,西望拉萨,盼儿想儿。泪水滴于石,汗水抹于石,背靠石头小憩时,体温亦传于石。后来,宗喀巴创立新教派成功,塔尔寺成了佛教圣地,这块望儿石就被请到庙门口。这实在是一块圣母石。现在每当虔诚的信徒们来朝拜时,都要以他们特有的习惯来表达对这块石头的崇拜。有的在其上抹一层酥油,有的撒一把糌粑,有的放几丝红线,有的放一枚银针。时间一长,这石的原形早已难认,完全被人重新塑出了一个新貌,真正成了一块母亲石。就是毕加索、米开朗琪罗再世,也创作不出这样的杰作啊。
③ 我在石旁驻足良久,细读着那一层层的,在半透明的酥油间游走着的红线和闪亮的银针。红线蜿蜒曲折如山间细流,飘忽来去又如晚照中的彩云。而散落着的细针,发出淡淡的轻光,刺得游子们的心微微发痛。我突然想起自己的母亲。那年我奉调进京,走前正在家里收拾文件书籍,忽然听到楼下有“笃笃”的竹杖声。我急忙推开门,老母亲出现在楼梯口,背后窗户的逆光勾映出她满头的白发和微胖的身影。母亲的家离我住地有几里地,街上车水马龙,我真不知道她是怎样拄着杖走过来的。我赶紧去扶她。她看着我,大约有几秒钟,然后说:“你能不能不走?”声音有点颤抖。我的鼻子一下酸了。父亲文化程度不低,母亲却基本上是文盲,她这一辈子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小时每天放学,一进门母亲问的第一句话就是:“肚子饿了吧?”菜已炒好,炉子上的水已开过两遍。大学毕业后先在外地工作,后调回来没有房子,就住在父母家里。一下班,还是那一句话:“饿了吧。我马上去下面。”
④ 我又想起我第一次离开母亲的时候。那年我已是17岁的小伙子,高中毕业,考上北京的学校。晚上父亲和哥哥送我去火车站。我们出门后,母亲一人对着空落落的房间,不知道该做什么,就打来一盆水准备洗脚。但是直到几个小时后父亲送完我回来,她两眼看着窗户,两只脚搁在盆边上没有沾一点水。这是寒假回家时父亲给我讲的。现在,她年近80,却要离别自己最小的儿子。我上前扶着母亲,一瞬间我觉得我是这世上最不孝顺的一个儿子。我还想起一个朋友讲起他的故事。他回老家出差,在城里办完事就回村里看老母亲,说好明天走前就不见了。然而,当他第二天到机场时,远远地就看见老母亲扶着拐杖坐在候机厅大门口。可怜天下父母心,儿女对他们的报答,哪及他们对儿女关怀的万分之一。
⑤ 我知道在东南沿海有很多望夫石,而在荒凉的西北却有这样一块温情的望儿石,一块伟大的圣母石。它是一面镜子,照亮了所有慈母的爱,也照出了所有儿女们的惭愧。
1. 文章第③段画横线句子在描写上很有特点,试作赏析。
2. 请说出第④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表达的母亲复杂的内心情感。
3. 作者为什么要说“一瞬间我觉得我是这世上最不孝顺的一个儿子”?
4. 试分析第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5. 文章第①段中说母亲石是“一块普通的石头”,第②段中又说它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读完全文,说说你对这两种说法的理解。
参考答案:
1.【解题思路】这道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形象和技巧”。答题时要确认具体技巧——描写,继而分析语言材料加以印证,最后概括其表现力。
【参考答案】画横线句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突出了红线和银针的形状和色彩,表现出母亲石带给作者的震撼。(意对即可)
2.【解题思路】这道题着重考查对文章语言的品析能力。这段对母亲的描写非常生动。解题时,联系全文内容便会理解这一细节描写表现的是母亲对儿子的牵挂。
【参考答案】母亲此刻内心充满了对离家求学的儿子情感上的不舍,对离开母亲呵护的儿子生活的牵挂与担忧。(意对即可)
3.【解题思路】这道题着重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感知及概括提炼的能力。
【参考答案】母亲年近80,“我”却要离开母亲去外地工作,表达了“我”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的内疚和自责之情。(意对即可)
4.【解题思路】这道题主要考查把握结构和理解文旨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分两步。第一步从结构上分析,第⑤段是散文的末段,“一块温情的望儿石,一块伟大的圣母石”照应了开头的“普通的石头”。第二步从中心的角度思考,“我”为什么“被一块普通的石头深深打动”?结尾处作了总结提升。
【参考答案】(1)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中心;(2)深化文章主旨,在赞颂母爱伟大的同时,警醒天下儿女更多地关爱母亲。
5.【解题思路】这道题主要考查在综合理解基础上表达独特感受和体验的能力,语言应简洁流畅。
【参考答案】母亲石“身不高”“形不奇”,外表平凡,所以普通;但它又是寄寓了新教派创始人宗喀巴母亲盼儿望儿深情的望儿石,被请到庙门口接受信徒崇拜,成为圣母石,普通的石头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当然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