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经典
同学们都很欣赏有“书卷气”的作文,觉得它厚重、大气,描摹事物洗练传神、笔笔如画,抒发情感蕴藉倜傥、动人心魄,发表议论穿云裂石、风生水起,显示出作者高深的修养和逼人的才气。反观自己的作文,则显得气短声促、呆滞笨拙,缺乏思维的力度和思想的力量。那么,“书卷气”或“文化味”从哪里来?我以为,丰富文章的文化内涵根本而有效的获得途径是通过吸纳经典造血长肉,在潜移默化之中造就浓厚的书卷气,最后达到“郁郁乎文哉”的境界。
何为经典?伊塔洛·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一口气列举了14条特质,其中说到经典应该是“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的作品。这是非常耐人寻味的比喻,“种子”不但拥有丰富的生命信息,而且蕴藏着强大的生命力。以此界定文学经典,我们似乎对这个众说纷纭的概念有了一个稍微清晰的认识:文学经典必须具有深厚的精神文化底蕴,这样才能催发并且滋养时代精神;它拥有一个独特的外在形式,使后人遵从它、借鉴它,并在模仿的基础上实现创新。
借鉴启示
文学经典应该包括历史掌故、典故。由于掌故、典故的广泛流传和意义固定,它们已经成为人们说话或写文章时传达某种情意的替代语——成语。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连用有关孙权、刘裕、霍去病、廉颇等历史典故,把自己心中的一团烈焰、一腔愤懑抒写得十分充分。无须解释,读者自能理解;潇洒一笔,便得无穷趣味。《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有一副落第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上下两联分别嵌入“破釜沉舟”和“卧薪尝胆”两个典故,把刻苦砥砺、志在必胜的情感传达得十分到位。中学生作文对掌故、典故的运用大都属于此类,谓之直接引用。比如一篇题为《志当存高远》的满分作文的结尾将几个成语典故有机串联起来,笔墨简洁,思想深刻,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斥鷃栖落于蓬蒿,大鹏翱翔于九天。鸠占鹊巢,老骥伏枥。埋头苦读,目不窥园;闻鸡起舞,击楫中流。破除井蛙自足意,要学陈藩扫天下!
除直接引用外,还可将掌故、典故化用到文章中去。请看著名作家端木蕻良《化为桃林》中一段文字:
前几年,我到南京参观石头城,杵着旅杖下车,当我双手抚摩石头城时,旅杖却不知哪儿去了。司机笑着说:“这是大好事,说明端木老弃杖了!”我心里也禁不住也美滋滋起来,不由得想到那个传说:在远古,一个大旅行家,他拿着旅杖,走了很多地方,还向太阳发出挑战。他向太阳追去,当他口渴难忍时,将旅杖甩了,而那旅杖却化作了桃林。可见,旅人赶路时,不用旅杖也是有的,那满林的桃子,也会给旅人增添无穷的力量呢。
这时,我忽然想到,如果那不裂的竹杖来了,我就要请朋友在上面烙一条铭语:“化为桃林!”
这段文字化用了“夸父追日”的神话故事。作者不是直接引用原文,而是用现代语言进行表达,并从情感认识酿出新意:奔波在人生旅途的人,他的力量不一定来自物质,心中陡生的追求和在远处召唤着的希望都可以成为他的精神支柱。化用的文字灵动新颖,情思荡漾,惹人怜爱。
经典也应该包括中国文学文化中的传统意象。意象本来是诗歌创作的一个术语,指诗人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它们本来是无知的客观物象,经过历代诗人的反复继承、运用和发展,积淀了丰富的象征意蕴,成为符号化的“客观物象”和“象征意蕴”的有机结合体。比如,月总是负载着乡思、静默、亘古不变的内涵,水总是承担着变化、灵动、一去不复返的意味。文章中使用传统意象,能唤醒基于共同的传统文学文化濡染的中国人的情感,深深拨动读者的心弦。台湾作家余光中在其诗歌和散文中,大量运用古典意象,使其作品既弥散着现代的浪漫,又拥有古典的韵致。2004年北京卷一篇题为《古道情缘》的小说,描写人物活动的背景时穿插了“古道西风”“落日熔金”“夕阳映照”“菊花飘落”“清明时节”等意象,令人读来浮想联翩、遐思邈远。再如200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一篇满分作文《路是月的痕》的开头:
依稀想来,已有几年未踏上这一条洒满月光的小路了。小路是父亲亲手用鹅卵石铺成,在月下泛着朦胧柔和的光。路的那头,连着那河边的小屋,连着我的父亲。父亲呵,你是否依然执著地坐在岸边,哀怨地吹着笛子,等着你儿子的归来?
这是一篇散文。开头便用朦胧的月光、哀怨的笛声、月下的小径这些意象渲染氛围,烘托心情,读来仿佛面对一坛佳酿,未饮先醉。
经典还应该包括格言警句。名言因其内涵丰富、耐人咀嚼、给人启迪和鼓舞而深获人爱。
另外,名言之所以能够流传并且为人们所牢记,其语句精当、表达别致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套用句式结构、援用名人名言的框架,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会大大浓郁文章的文化色彩。一位女生在《要事业,也要生活》中阐述了当代女青年的志向和抱负。文章结尾这样写道:
忙碌的生活,使我们失去的是无知和怯懦,失去的是整个社会和历史对于女性的不公;我们失去的是威胁着我们女儿、孙女们的黑色阴影,我们得到的是一种崭新的生活!
让怯懦的人接下去徘徊吧,让俗人们接下去议论和怜悯吧。同伴们,我们走自己的路!
弱者,你的名字不是女人!
这段文字高亢有力,语言节奏感强,具有鼓动、震撼的力量。在这短短的文字中,我们发现作者套用的三个经典论述。第一段,套用的是共产党宣言中那振聋发聩的名言:“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有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第二段自然使我们想起了但丁的名言:“走你的路,不去管狗在狂吠(或译成:让别人说去吧)。”第三段“弱者,你的名字不是女人”则是对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中“弱者,你的名字叫作女人”的化用。如何仿用名言警句?这个例子也能给我们启发。我们看到,三句引用的处理各有不同。第一句,意思基本不变,否定旧事物开创新天地;第二句,语气有所变化,不是挖苦嘲笑敌人,而是批评陈腐观念;第三句,文字基本保持原样,只是将原来的肯定句式改为否定句式,整个意思也完全颠倒。总之,三个句式套用灵活贴切,毫无生硬之感,对于自己观点的表达给予很大帮助。
经典当然也应该包括传世的名篇佳作。卡尔维诺说:“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的确,经典值得重读,因为它常读常新。朱光潜先生在《诗论·陶渊明》中说:“大诗人先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涵养成一首完美的诗,充实而有光辉,写下来的诗是人格的焕发。陶渊明是这个原则的一个典型例证。”这启发我们,要想写出有文化内涵的文章,首先要做一个有文化内涵的人。从这一角度看,运用典故、驱遣意象、引用名句等,都不是纯粹的技术活儿,我们要多读经典,勤加思考,参照比较,消化吸收,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提升自己的文化境界,这样才能水到渠成,从心所欲。如果不从思维和思想方面提升自己、丰富自己,而是一味寻章摘句、操练所谓技法,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请你鉴赏
阅读下面这篇作文,请同学们思考,看看作者是怎样靠思想内核结构全篇,又使用了哪些典故、名句,采撷了哪些意象,从而把文章写得洒脱而厚重的。
读“……”
张瑀熙
读过很多书,然而最令我神驰遐想的却是一个看似平淡的“……”。
“!”固然传达着春风得意、直挂云帆的喜悦,却也熔铸着“欲渡黄河冰塞川”的郁愤以及“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的悲凉。
“?”虽给我以振聋发聩、幡然醒悟的启迪,却又常常含有“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愁怅,或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悲凉。
“。”意味圆满,可意味着一了百了,万事皆休。完整的躯壳里,确是苍苍茫茫、空空洞洞!
而那点点滴滴、平平淡淡、实实在在的“……”,却总是让我读出很多,悟出很多。
连小学生都知道,“……”并非表示什么也没有。恰恰相反,它有包蕴万物、容纳百川的胸襟,有容天下难容之事的气度,有斗转星移、世事易迁的感悟,有荣辱浮沉世态人情的体验,有奋斗的苦与乐、学习的成与败、人生的酸与甜,有真与假的拼搏、善与恶的争斗、美与丑的较量……
当然,对于“……”,人们有自己的理解。“……”的妙处还在于无须说的就不说,该沉默时则沉默。成功了,不自我炫耀;失败了,不怨天尤人。对蝇营狗苟,它不屑挂齿;对如虎流言,它泰然处之。它甚至要奋然前行,就不要在乎一时的得失、一时的孤独;它恪守“闻志广博而色不伐,思虑明达而辞不争辩”;它崇尚“毁誉不动,得失若一”,它信奉“公道自在人心”。它的精神图腾,是伸向远方的大道;它心中的偶像,是“弃其杖,化为天地”的夸父。
这一串小点,何其平凡渺小,又何其丰富博大!从外表上看,它像草舍茅檐的滴滴雨滴,似万里秋空的点点飞雁,如碧海万顷的朵朵浪花。若论内涵,我觉得它更像戈壁瀚海的串串脚印,扎实,沉稳,凝重,将所有的悲欢和爱憎,信念与功过,全浓缩成那一个个烤不化、炒不爆、煮不烂、捶不扁的无语黑点,一任风去评说,任沙去掩埋,任你我去读、去想、去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