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年高考选用的文言文看,通常有两种文体,一是人物传记,一是散文(古代非韵文统称散文)。只要我们能够了解一种文章的基本写法,从这方面入手去解读文章,一般是能够读懂、读清文章的。
一、 写法简介
人物传记一般分为三个部分:
一、 人物基本情况
1. 姓名、字号;2. 籍贯;3. 家庭背景,包括家庭经济状况,祖父、父亲等的学识、为人、性格、仕途和是否健在等情况;4. 学识;5. 性情;6. 举荐或科举功名情况;7. 最初任职情况等。这部分内容多在开头。如果写到事件,多与家庭、学识、性情有关。
二、 人物主要事迹
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阅读时可以按事件分层,每一事件需注意以下内容:
1. 时间。注意年号及相关的具体年代,古代纪年主要用的是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的标志是:① 年号+初,如:乾元初;② 年号+具体年代,如:泰始九年;③ 年号+中,如:天监中;④ 年号+末,如:建安末。干支纪年还要注意天干地支那些词。
2. 地点。要特别注意人物的官籍,即他在哪里做官,除一些地点明确介绍出来外,还要注意“知、守、除、迁、贬、改”等词语后面所带的地点,如:知江夏,就是做江夏知府;除襄阳,即担任襄阳太守。
3. 官职。主要注意人物担任什么官职,拥有什么爵位,握有什么权力,具体管理哪方面的工作。如:右拾遗,是谏官,就要注意他在向皇帝进谏方面的事,因为事情与职权密切相关,担任什么职务,就会做什么事情,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卖什么,吆喝什么”。这“时、地、职”是事情分层的“三标志”,一般来说,“时、地、职”有一点发生变化,事情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据此,可以把事情分开层次。
4. 人物。要特别注意人物之间的关系。在人物传记中,许多人物是朝廷官员,所以他们涉及的关系主要有:① 与皇帝及上级之间的关系;② 与事件涉及到的人物之间的关系;③ 与下属之间的关系;④ 与黎民百姓之间的关系;另外,如果是一般人物,还会涉及到与他(她)直接相处之人及间接影响之人的关系,如受祖父、父亲影响等。
5. 事件。特别注意是什么事件,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以及人物处理事件的方式、方法、态度、观点,处理后的反应与效果,得到的评价等。
三、 人物性格作风。一般分性格、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等三种情况,多在文章结尾,有时也穿插在全文中。主要注意以下内容:1. 作者的直接评价。如“史迁曰:……”2. 对其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的简评。如“孝甚,清慎亮直”等;3. 从辞色的褒贬看作者的感情倾向。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候,作者也会按照人物性格、作风去组织人物事迹,以此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道德品质。这就要求阅读时把人物的性格、作风与人物事迹联系起来,读明白某一事迹要表现人物哪方面的性格特征。
其实,好好想想,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只有篇幅长短之分,内容上概莫能外。那么,一旦掌握了这种基本写法,就会寻踪觅迹,把人物事迹读个清清楚楚,这样就能够作好信息判断题和内容概括与分析题,再能够把实词、虚词放到语境中加以推导,也一定能准确判断出实词、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正误,进而理解句意,也一定会比较准确地翻译好文句。
阅读题的解题关键是阅读,不可本末倒置,光在做题技巧上打圈圈。一定要在阅读方法上下工夫,读懂了文章,技巧才能起作用。
二、 应试方略
1. 转变阅读观念
一般同学读古文,往往死抠字词,背诵多义实词的义项和文中虚词的用法,一个劲儿地挖通假、活用,反复辨识文言句式,这样走的就是学习古汉语的路了。也就是说,把古文当作学习古汉语的材料来对待。这对平时的学习而言,也许有某些作用,但就高考而言,显然是不合适的。《考试说明》中对古文阅读和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是一致的,这就表明要把古文当作文章来阅读,从整体把握。再从高考试题本身来看,根据语境答题,不直接考查文言句式,自然也说明要把古文当作文章来阅读,而不能只把它当作学习古汉语的材料来对待。
2. 注意复习课本
有人误认为高考语文试卷不考课本,因此复习时把课本扔在一边。这种看法和做法显然是不恰当的。近三年所考文言实词“拔”“附”“乘”“北”“反间”“南面”“鼓噪”“扰乱”“竟死”“将兵”“曲折”“结发”“讽”“哂”“遇”“务”等,几乎全是课本上学过的;近三年所考文言虚词“以”“于”“既”“无”“为”“焉”“因”等,也是课本上学过的;试题涉及到的文言句式还是课本上学过的。更何况有的试题还直接引用课本与阅读材料中的文句配对成题。
3. 适当练习课外语段
这里所说“适当”一是从量上说,我们固然要做课外的语段阅读练习,没有一定的练习量是不行的,但并非多多益善,主要的应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强调练习的效果。二是从质上说,应该有所选择,而不要盲目地做练习。如果有可能的话可以做做近五年的高考试题,在练习中可以找到命题规律、解题窍门。
三、 链接高考
(2009年高考语文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孟 德 传
宋·苏辙
(1)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
(2)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3)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书《孟德传》后
宋·苏轼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囊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
10.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吐利胀懑,无所不至 利:通“痢”,腹泻
B. 逡巡弭耳而去 弭:低垂
C. 德自分死矣 自分:自己料想
D. 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 庶几:差不多
11. 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明孟德“生存艰难”和“无所畏惧”的一组是()
A. 既为兵,不获如志 惟山之深者往焉
B. 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 须臾奋跃,如将搏焉
C. 一日十病十愈 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D. 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了解到它们大多有能辨识人气的习性。
B. 宋孝孙认为孟德不像是恶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并把孟德安置在秦州。
C. 苏轼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孟德意识不到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外物感觉得到。
D. 苏轼的《书〈孟德传〉后》写了一则小儿不知道怕虎而虎也没伤害小儿的故事。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
(2) 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
(3) 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参考答案与解析:
10. D(庶几:希望、企图;D项的有效信息在《书〈孟德传〉后》中:“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
11. C(A项①信息在第一段:“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句子是说其志向没能实现;B项②信息在第一段:“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这是孟德介绍猛兽情况;D项②信息在第三段:“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是本文作者的评论感想)
12. B(宋孝孙并没有派人向上级报告。原文在第二段:“知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大意是孟德被捕后,知州让他作为自首者将其安置在泰州,该项无中生有)
13. (1) (孟德)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和十个饼,携带(这些东西)进入山中。
(2) 张安道正好执掌秦州,孟德托言有病,得以脱离军籍成为老百姓。
(3) 推测虎(要)吃人,先用威风压倒对方,但(对于)不害怕它的人,虎威就无处施展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