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题正确、立意准确对于作文的重要意义不言自明。作文命题主要分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两类。而对这两类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是不同的。那么,如何正确审题准确立意,轻松跨越审题立意这道关呢?我们分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两个层面来探讨。
一、 命题作文
从命题作文题目的表达形式看,通常分词语命题和句子命题两类。以词语为题时,为了给学生提供施展才情的宽广舞台,命题者往往选择一些具有多解性的词语。对于这样的词语文题,审题和立意时要激活记忆,调动积累,展开多方面的联想和想象,全方位思考词语的丰富内涵。比如“底线”,它的字面义即最低界线,由此,我们想到万事皆有底线,越过了这个底线,就会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以史实验证可知,秦王朝的残暴统治突破了人民的忍受底线,百姓走投无路,只有奋起反抗,推翻秦王朝;联想到做人,“底线”是为人处世应该秉持的最起码准则;推及生活,风筝可以像鹰那样翱翔蓝天,底线是不能摆脱线的牵挂;轮船可以像鱼那样横渡江河,底线是不能失去舵的掌握……据此,我们可以有如下立意:
(1) 宽容有底线,那就是原则和正义,突破这一界限,宽容就成了放纵。
(2) 爱,自有底线,一旦超越这个底线,爱就变成了纵容和伤害。
(3) 底线让人受制约,也给人以自由。
以词语作为文题,对于看上去比较大的题如“尝试”,不少同学感觉如老虎吞天无从下口。那么,怎么办呢?这就要求在审题立意时学会通过添加限制因素“大题小作”。“尝试”,可以写自己尝试烧饭烹调,尝试自食其力,尝试当家长理财……原本很不容易把握的大题写作时就有了“抓手”,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确定最佳立意。相反,有的题目看上去又似乎比较小,比如“必修课”,如果你只是写自己在学校上的必修课程,则会觉得题目外延狭窄,施展不开拳脚,但是一旦把它放在社会人生的大背景下思考,小题可能立即弥散出大气。比如“必修课”可以写人生旅程中绕不过同时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个人精神成长有积极意义的一段经历、一种体验等。
以句子作为文题,命题者多追求悬念感,或作为一种结果,或作为一种整体性的认识和评价,蕴藏着丰富的潜台词,让学生自然产生探究的欲望。如“提篮春光看妈妈”一题,“一篮春光”既可以实指春天的美好事物,也可以虚指骄人的成绩、丰硕的成果、美好的情感等。“看妈妈”的“妈妈”可以实指赐予自己生命的妈妈,也可以借指谆谆教诲过自己的某位良师,还可以象征哺育自己成长的故园和祖国。而“看”则有“回报、感恩、反哺、报效”之意。另外,“提篮春光看妈妈”的主语没有明确给出,可以说是虚位以待,因此可以是“我”,可以是“他”,也可以是“她”。把思维发散开去,牵连出相关事物,沿波讨源,由果求因,破解语言信息密码,就可生发出一篇血肉丰满的佳作。
二、 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总体要求是: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材料,深化认识,确立观点。
首先,对材料要全面审视,抓住本质。先看下面一则材料:
卖菜刀
两商贩卖菜刀。一个不时地大声高呼:“买菜刀!买菜刀!这里有世界上最好的菜刀!”另一个是哑巴,他默不作声,只是将挂衣服的铁丝放在钢砧上,用手里的菜刀切菜一般不停地切着。结果前者的菜刀无人问津,而哑巴的菜刀购者如云。
总体看来,这则材料的特点是运用对比手法写两个商贩不同的推销方式和不同结果,集中在一点上就是让商品讲话,靠实力取胜。这是审题,因此下列立意应视为精准立意:
1. 实力胜于空言;
2.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3. 要广告宣传,更要靠质量说话。
而下列立意因作者只盯着材料中的一点,作牵强的理解和不适当的发挥,偏离了材料的主旨:
1. 沉默,有时是一种智慧;
2. 弱点,可以转化为优点;
3. 不要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4. 踏实做事,天道酬勤;
5. 酒香不怕巷子深,金子终有闪光时。
再看下面一则材料:
一位木匠做桌子,正面、表面做得很光滑,而背面、下面做得也很光滑。别人问他:“背面、下面别人看不到,为什么也做得这样光滑?”他说:“别人看不到,我看得到!”
理解这则材料的关键是把握木匠“别人看不到,我看得到”这句话。它包含的道理是“做人要诚实,表里应如一”“君子慎独,暗室不欺”“行为容易看到,每个人遵守的道德法则不容易看到”等为人之道。如果不能抓住并且深刻理解这句话,就可能产生“做人不能光追求外表美,还应该提升内涵”“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细节决定成败”“严格要求自己,才能赢得赞美”等偏离题旨的立意。
其次,对材料要辩证看待,一分为二。再来看下面一则材料:
孤独,有人畏惧。他愿意一辈子生活在热闹之中,而不愿意有片刻孤独。
孤独,有人喜欢。它给人带来自由、高贵以及思考的机会和空间。
那么,你怎么看待孤独?
这则材料列举了对待孤独的两种不同态度。联系生活看,一般而言,孤独是一种灰色情绪,是生命的一种清寒状态,生命因无伴而产生隐隐不安和无名的烦闷,这是消极的一面。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或者说理性的角度看,孤独的确会给人提供一个深刻思考的机会,它的确称得上一种美丽的生活状态。汪国真有一首诗说得好:“追求需要思索,思索需要孤独。有时,那凄清的身影,也是一种蓬勃,而不是干枯。”所以,一味沉迷于孤独和一味拒绝孤独都不可取。审题时若能作这样辩证的思考,一定会有正确的立意。
为了让同学们对辩证分析问题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我们再看一则材料:
动物园里来了一位哲学教授,向动物们传授哲学。哲学教授讲了许多理论,接着说:“任何事物都必须从基础做起,就如任何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有一只青蛙听得不耐烦了,向教授发问:“请问教授,真的所有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吗?”哲学家瞄了青蛙一眼:“当然,井底之蛙!”青蛙反击说:“正是因为是井底之蛙,我才问你——难道打井也从底层做起吗?”哲学教授哑口无言。动物们纷纷说:“是啊,即便是井底之蛙,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谁说不是呢?”
从整体看,这则材料反映的是认识事物应该一分为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理。从教授的言行上看,反映了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客观与主观不符合的错误认识观,可以从“主观符合客观”“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出真知”等角度立意;从青蛙的言行看,反映了相对与绝对、共性与特殊、一般与普遍等哲理,可以从“反对‘经验主义’”“勇于质疑”“要有第三只眼睛”等角度立意;从其他动物的议论看,那是对青蛙的肯定,可以从“只要思考,终有一得”“我思故我在”的角度立意。从整体对材料做哲学观照,竟然有这么多立意角度!当然,最后写作时只需要选择其中一个,并紧紧围绕这一个立意构思行文即可。
再次,对材料还要用现代眼光去审视,审题立意时要体现出现代人的眼光和智慧,使立意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从而使文章弥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请看下面一则材料:
一个赵国人牵了一匹马到集市上去卖,卖了三天,无人问津。他找到伯乐,要伯乐围着他的马转三圈,然后离开。离开时要三次回头看马。如果伯乐这样做,他付给伯乐一天的工钱。伯乐照着赵国人的话做,马很快卖掉了,而且马价提高了十倍。
面对这样一则材料,思想水平高、思维比较活跃的同学不是简单地谈“名人效应”和“精品做广告锦上添花”,而是另辟蹊径,写独到之见。一个同学在他的文章中写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很有借鉴意义——
这个赵国人真是聪明人,他善于分析顾客心理,采取相应措施,让相马权威伯乐博士来做广告,使得自己的千里马卖得一个好价钱。由此,我又想到其他。在当今这个知识爆炸人才辈出的时代,如果自己真的是怀才而未遇的话,就不必像姜太公垂钓于渭水等到愿者来请,像毛遂混迹于三千食客中等着脱颖而出,像孔明高卧于隆中的草堂之上等待明主三顾,而要主动出击,积极利用外部条件,尽快展露才华服务于社会。有时,光积极利用显然不够,还要像那个聪明的赵国人那样,积极创造外部条件。
一句话,要学会积极推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