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2055

  

文人与北疆

◇ 碧 野

  岑参:剑气萧心两销魂
  在历代诗人中,没有谁能像岑参那样对祖国西北边防事业投入那么充沛的感情,也没有谁能像岑参那样对新疆的风物那么尽情讴歌的了。岑参写的关于新疆的边塞诗,是盛唐气象的反映,是祖国西北边疆最为壮丽的赞歌。天宝八载(749),三十五岁的岑参,怀着豪迈的情怀,踏上了西赴新疆的万里征途。
  岑诗中对天山冰雪,皆赞美之词,无厌恶之语,一首《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又一次尽情赞美了天山雪景:“天山有雪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全诗十六句,送别的话四句,只占全诗的四分之一,其余全写天山白雪,且四句送行语中还有两句写雪。从北庭——今吉木萨尔南望,天山山脉东段的主峰博格达即在目前。千峰万岭,终年白雪皑皑,直插青冥。“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天山雪峰光射四野,直达南疆的银山、铁关。又一夜风雪,形成“阑干阴崖千丈冰”的伟观。雪还在下着,萧治踏上归途,一切都被晶莹洁白的雪覆盖,临别无以为赠,“唯有青青松树枝”,象征着友谊万古长青。背景是完全的洁白,情谊是永不褪色的青绿,而这天上地下浑茫一片的冰雪,那烛照千里的冰峰,不是更能激荡人的心灵,让人神往么?尽管这首诗中写到了交河鸟飞绝,轮台马蹄滑,狐裘卧不暖,宝刀也要被冻断,却毫无沮丧之气,只有豪迈雄壮之概,诗人的胸怀何其博大!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
  人们往往会记住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却很少关注他事后被发配新疆的经历。1842年,林则徐被“从重发往新疆伊犁,效力赎罪”。初到伊犁的林则徐百无聊赖,经常到城外欣赏伊犁河景。伊犁河是新疆最大的融雪型内陆河,因时常泛滥,时刻威胁着惠远城。而且,惠远城内根本挖不出井,人们只好到城外的伊犁河取水。林则徐到来之后,并没有采用原有的方法,而是发明了一种水车。这种水车取水很方便,解决了当时城里数万人吃水的困难,被一致称为“立功车”。
  从1843年秋开始,林则徐以衰老的病躯,不辞劳苦地当起了“愚公”,负责开垦惠远城东边的阿齐乌苏荒地。这是一项极为艰巨繁重的工程,要将不毛之地变成可耕种的良田,必须开挖渠道、引水灌溉。林则徐是个经验丰富的水利专家,他在勘察中发现,当地并不缺水,伊犁河以及它的几条支流的水量都很大,但以前开挖的引水灌溉渠道规模较小,丰富的水资源被白白浪费掉了。要解决开荒屯田的用水,必须将原有的喀什河引水渠道拓宽加深,并开挖新渠引入阿齐乌苏。但开渠引进喀什河水的工程浩大。林则徐认领了一段最艰难的工程。清廷没有经费投入,林则徐就与当地官员绅民共同捐资。他运用自己在内地长期治河的经验,历时4个月,用工10余万人次,方渠工告成。喀什河水引至阿齐乌苏,自龙口至渠尾“无不盈科递进,水到渠成”,共可灌溉田地10余万亩。直到今天,这条宽广的渠道依然碧波粼粼,滋润着西部土地,当地民众称之为“林公渠”。
  (有删节)

文人与北疆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