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2063

  

为“北大高中校长实名推荐制”鼓掌

◇ 徐 嘉

  面对近来舆论焦点——北京大学的高中校长实名推荐制,我想说:“请为此举鼓掌!”
  我知道,此言一出,无数质疑反对的口水立刻想把我淹没。但是,舆论就像一壶开水,需要人大胆地揭开“壶盖”,剖析事情的本质,那些沸腾的泡沫才有可能平息,甚至化为雾气消散。我不怕“北大的校长推荐”这壶开水烫手,想在此掀一掀“壶盖”。
  最沸腾的“水泡”莫过于对选拔程序公平、公正性的疑虑。你可以指摘选拔制度中留有徇私舞弊的缝隙,却不能推翻铁一般的事实:整个过程并无“腐败”丑闻。为什么看似最容易发生的事最终未发生?因为“实名”让校长们牢记学校及个人名誉,因为信息公平制让选拔透进“阳光”,更因为公众的高度聚焦让校长不敢存一丁点儿私心。说到底,是监督让“权力”进了笼子,保证了透明化。那么,何必再纠缠于“公平”与“不公平”的争辩,何不抬起头来,好好审视客观事实?面对结果,我们需要总结经验,需要反思而非反驳。推荐的顺利进行再次证明监督机制的重要性,这才是需要我们珍视的财富。
  另一大“沸水泡”是批评北大选才效果上没有给“偏才”“怪才”合适的通道。我认为此言欠妥。从北大方面来看,该校本来就要选“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而非“偏才”。从学校方面看,太“偏”太“怪”的“材”恐怕加了分也考不上北大,校长怕浪费名额。再说,“偏才”“怪才”的标准是什么?没有统一明确评价标准,一旦离开分数这把目前最“直”的尺子,校长恐怕将身陷“口水门”,因此不敢选。从公众方面看,又想要“偏才”,又怀疑“偏才”会“偏”私,岂不自相矛盾?所以,不要揪住一个缺点就全怪在北大头上,任何问题总由多方面因素引起,不反思自身,却追求一个新制度的无比完善,本来就犯了完美主义错误。
  还有人认为这是北大为应对以清华为首的“五校联考”的抢生源妙计。追求优质生源本是所有高校的目标之一,也是他们天经地义的权利。因此,北大此举无可厚非。甚至还有人挖北大内部弊病,竟传出话来,说北大是“一流的学生,二流的老师,三流的管理”,我想,这恐怕有“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嫌疑了。
  不要再挑毛病、放大缺点了,好好审视该制度值得肯定的一面吧。应该说,北大此举开天辟地,为中国“高招”探索了一条新路。这是一种大胆改革的创新精神,它为高三学子照亮了另一条升学通道。应试教育“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人人可见,但为何一旦有高校另辟新路,试图改变现状时,人们又纷纷批判,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莫不是想固步自封,因循守旧?我想,高考的最大问题在于它的“独木桥”性质,统一的考试,统一的标准,统一的选拔,却忘了没有千篇一律的人才。因此,北大无疑在中国多元化人才选拔机制上添砖加瓦,是推动“独木桥”向“立交桥”转变不可小看的力量。
  诚然,批评也是有道理的。我并不想全盘肯定北大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但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一制度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也要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经历被人们逐渐认识到普遍接受的过程,我们需要冷静思考,客观分析,汲取经验,弥补不足,这才是健康的态度。
  任何事物,总是解构容易建构难,批判容易建议难。不过,我也有个小小的建议。首先,制度本身可以进一步细化监督程序,建立从“公开”到“处理举报”到“调查实情”到“再公开”的完整流程;其次也要考虑开设农村中学优秀学生进北大的渠道;同时,社会需要营造一个诚信的大环境。不过,这要求每个公民的长期努力,它是个积累的过程。
  总之,面对“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不可“一棍子打死”,不可因噎废食,它需要大众的鼓励,需要发展完善。鼓掌吧!让中国的人才选拔渠道在北大的带领下越走越宽阔,越来越丰富多样!
  指导老师 卓冬梅
  (本文系本届作文大赛高中组一等奖)
  获奖理由
  大众传播理论研究表明,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发觉某一观点无人理会甚至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就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将形成“沉默的螺旋”。因此,对于舆论焦点问题,无论站在正方或反方,都要有理有据,而不仅仅是让自己的头脑做舆论的跑马场。在一片质疑声中,作者给“实名推荐制”鼓掌的勇气值得嘉许。除了勇气,作者驳论的智慧更为出色。用选拔过程透明的事实和应试教育必然改革的趋势击破质疑的“沸水泡”,让质疑回到理性思考、合理改进的发展进程中来。这让人联想到白岩松的一句话:“我只用建设去破坏。”
  亮点借鉴
  “舆论就像一壶开水,需要人大胆地揭开‘壶盖’,剖析事情的本质,那些沸腾的泡沫才有可能平息,甚至化为雾气消散。”比喻论证的确是议论文写作的利器。作者这番“揭壶盖”之论既为开门见山的总论点添上了“迎难而上”的亮色,亦为分论点的展开引出了驳论的思路。

为“北大高中校长实名推荐制”鼓掌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