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阐释
理解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及作用是高考文言文阅读常考的一个知识点。《考试大纲》要求: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理解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在文中的用法。
技法点拨
文言虚词用法复杂,而且大多虚词都具有多性多义的特点,我们复习时,首先要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特别是结合典型例句来识记,同时了解一些推断虚词意义的方法技巧,勤练多思,把握规律。
一、 巧借语法。有些虚词可以从语法的角度分析其意义。比如虚词“之”在疑问句或者否定句中常用在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或前置宾语。
(2010年高考语文广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 今俞瑱得之乃令吴玉守之
B. 利为彼有宜为报仇
C. 降家皆为上所杀儿为所误
D. 我师乘之而入,宋忠匿于厕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
【解题指导】A项中的加点字都是“动词+之”的结构,因此这两个“之”都是代词,联系语境,我们可看出这两个“之”都是代居庸关的;C项语法特点也很明显,这里的“所”字与“为”合在一起用,显然都表被动;D项中“于”后面都有宾语,都是地点名词,因此这里“于”的含义都是介词“在”。由此可见,这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B项中前一个“为”后面是动词“彼有”,这里的“为”应是介词,联系前面的名词“利”,不难看出,这个“为”表被动;后一个“为”后面也是动词,因此这个“为”也是介词,由于其前面是副词,它就不表被动了,是“替,给”的意思。因此,此题选B。
二、 语境推断。虚词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2010年高考语文北京卷)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1) 清优主之 (2) 不害清之富也
B. (1) 市人以其异,皆笑之 (2) 清不以怠遇其人
C. (1) 清其有道者欤 (2) 执其道不废
D. (1) 求者益众,其应益广 (2) 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
【解题指导】A项中第一句“主之”的是什么呢?我们可联系前面的“有自山泽来,必归宋清氏”,显然这里“主”的对象是“山泽来的人”,因此这个“之”是代词;第二句中的“之”放在主语“清”与谓语“富”之间,是结构助词。B项中的第一句,市人为什么笑之呢?前面有交代,是因为宋清的“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的举动,市人才认为宋清“异”,可见这个“以”是动词“认为、以为”的意思;后一句联系前一句“视之落然者”,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之”是介词“因为”的意思。C项两个“其”,联系语境也不难看出前一个是副词,后一个是代词。D项的两个“益”都是“更加”的意思,前一个“益”的前面是“求者”,后面是“众”,“众”在这里是众多的意思,因此我们可推断这个“益”是“更加”的意思。故选D。
三、 借用关联。古代汉语中,虚词在句中和不同的词关联往往有不同的意义,分析这些前后关联的词语,也可以推断出其意义。
(2009年高考语文北京卷)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问以谣俗、民所疾苦 其后楚日以削,竟为秦所灭
B. 微子,太守不自知过 微斯人,吾谁与归
C. 高酒具食,亲与相对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娶
D. 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解题指导】本题中的虚词和前后的关联词是不一样的,我们也可据此来推断虚词的不同含义。A项中的第一个“所”是“所+动词”的形式组成“所”字结构,第二个“所”与前面的“为”组成“为……所”,表被动。B项中的“微”都与后文代词关联,均为“如果不是”“如果没有”的意思。C项中的第一个“相”与“对”构词,是“互相”义;第二个“相”带上动词“迎娶”,偏指一方。D项中的第一个“因”用在句首,表顺承关系,译为“于是”;第二个“因”与“而”关联,用在句中,是“趁着”“趁机”之义。答案为B。
四、 代入检查。为了提高正确率,我们可将判断出来的意义代入句子,若结合上下文语意通畅,即可验证准确。
(2008年高考语文天津卷)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B. 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 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D. 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解题指导】我们做本题时可采用根据语境、关联、语法、代入等方法综合判断。A项“所以”用法不同,第一句表凭借,“用来……”;第二句表原因,“……的原因”。B项中的“以”都是连词,表原因。C项中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D项中的“而”都是连词,表并列关系。结合所给材料,将A项的解释还原到原句子中翻译对照,均通顺,由此可断定分析正确。故选A。
模拟演练
叶颙,字子昂,兴化军仙游人。登绍兴元年进士第。
贺允中荐颙静退,遂召见,颙论国仇未复,中原之民日企銮舆之返,其语剀切,高宗嘉纳。除将作监簿。后移颙知常州。颙初至郡,无旬月储,未一年余缗钱二十万。或劝献羡,颙曰:“名羡余,非重征则横敛,是民之膏血也,以利易赏,心实耻之。”召为尚书郎,除右司。诏求直言,颙上疏谓:“陛下以手足之至亲,付州郡之重寄,是利一人害一方也。”人称其直。除吏部侍郎,复权尚书。时七司弊事未去,上疏言选部所以为弊,乃与郎官编七司条例为一书,上嘉之,令刻板颁示。御史林安宅请两淮行铁钱,颙力言不可,安宅不能平,既入枢府,乃上章攻颙云:“颙之子受宣州富人周良臣钱百万,得监镇江大军仓。”御史王伯庠亦论之。颙乞下吏辩明,乃以资政殿学士提举洞霄宫。上下其事临安府,时王炎知临安,上令炎亲鞫置对,无秋毫迹。狱奏,上以安宅、伯庠风闻失实,并免所居官,仍贬安宅筠州,召颙赴阙。入见,上劳之曰:“卿之清德自是愈光矣。”上以国用未裕,诏宰相兼国用使,参政同知国用事,颙乃言:“今日费财养兵为甚,兵多则有冗卒虚籍,无事则费财,有事则不可用。虽曰汰之,旋即招之,欲足国用,当严于汰、缓于招可也。孔子曰:‘节用而爱人。’盖节用,则爱人之政自行于其间,若欲生财,祗费民财尔。”上曰:“此至言也。”
乾道三年冬至,不疾而薨,年六十八。以观文殿学士致仕,赠特进,谥正简。颙为人简易清介,与物若无忤,至处大事毅然不可夺。友人高登尝上书讥切时相,名捕甚急。颙与同邸,擿令逸去,登曰:“不为君累乎?”颙曰:“以获罪,固所愿也。”即为具舟,舟移乃去。自初仕至宰相,服食、僮妾、田宅不改其旧。
(选自《宋史·叶颙传》)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除吏部侍郎,复权尚书 权:暂代
B. 上令炎亲鞫置对,无秋毫迹 鞫:审问
C. 至处大事毅然不可夺 夺:强取
D. 即为具舟,舟移乃去 具:准备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是民之膏血也/心实耻之
B. 乃以资政殿学士提举洞霄宫/上以安宅、伯痒风闻失实
C. 乃上章攻颙云/舟移乃去
D. 不疾而薨/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3. 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叶颙“清介”的一组是()
① 未一年余缗钱二十万 ② 付州郡之重寄,是利一人害一方也 ③ 时七司弊事未去,上疏言选部所以为弊 ④ 卿之清德自是愈光矣 ⑤ 若欲生财,祗费民财尔 ⑥ 自初仕至宰相,服食、僮妾、旺宅不改其旧
A. ①④⑥ B. ②③⑤ C. ①③⑤ D. ②④⑥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贺允中的推荐下,皇上召见了叶颙,叶颙非常恳切地向皇上陈说了中原百姓对国君返回旧都的企盼,高宗高兴地接受了。
B. 针对七个官署存在的弊病,叶颙跟郎官把相关条例编写成一本书,皇上对此大加赞赏,传令刻版印刷公布给大家看。
C. 面对御史林安宅、林伯痒的攻击,叶颙请求派人调查,于是朝廷上下官员,都赴临安府调查核实,结果发现无丝毫受贿迹象。
D. 叶颙为人小事不计较,大事不动摇。为帮助受到朝廷指名追捕的好友脱身,他明知会受到牵连但仍心甘情愿地出手相助。
5.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 颙为人简易清介,与物若无忤,至处大事毅然不可夺。
(2) 今日费财养兵为甚,兵多则有冗卒虚籍,无事则费财,有事则不可用。
参考答案:
1. C(此处的“夺”应解释为“强行不变”) 2. D(A.之,前者为助词,的;后者为代词,它;B.以,前者为介词,凭借……身份,后者为动词,认为;C.乃,前者为副词,表示时间的紧相衔接,就,后者为副词表顺承;D.都是连词,就) 3. B(① 是说叶颙政绩突出;④ 是皇上对叶颙的评价之语,属于间接描写) 4. C(曲解文意,“上下其事临安府”不是朝廷上下官员都赴临安府调查核实之意,而是“皇上把这件事交给临安调查核实”之意) 5.(1) 叶颙为人随便平易,清高耿介,对待事情好像没有违逆,处理大事时就果断而不可改变。(2) 目前的钱物开支养兵方面最大,兵多就有冗余的士兵和虚假的兵籍,没有战事就耗费钱财,发生战事又不能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