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应考策略
我们在关注传统阅读材料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文章主旨的把握、艺术手法的考查等内容之外,还要掌握关于传记的文体知识,关注如何评价传主的功过得失,如何从选文中汲取有益的人生启示等内容。要善于从传记中了解传主的生活经历,体悟传主的情感世界,追寻传主思想演变的线索,剖析传主成败的缘由,感受其人生经历。
1. 观其大略,整体感知
面对传记文本,不管命题人要求筛选什么样的信息,我们都必须先静下心来,通读全文,观其大略,摸清文本呈现的最基本的事实情况。要对文本作整体感知,弄清楚它写什么人,叙什么事,分几个部分,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基本倾向怎样……很多时候,一些重要的信息就在文本不大起眼的地方,如果自作聪明,贪图省事,不对文本作通盘认真的阅读审视,很容易造成信息筛选时的疏漏。
2. 锁定目标,局部勾取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再看题目要求,锁定具体的阅读目标,对文本进行再次阅读。再次阅读时,由于有了首次阅读的基础,就可以大胆作出删除、淘汰的阅读处理,把注意力有意识地放到与题目紧密相关的局部区域上去。阅读时,可以用铅笔在相关的文字上做一些标记,把需要提取的文字圈出来。
3. 根据要求,整理呈现
对需要提取的信息点作出勾取、圈定之后,再对其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该分解的分解,该合并的合并,该概括的概括,语句不完整的要添加完整,前后没有条理的要使之条理化,遣词用语不太明确的要使之明确化。
4. 掌握各类要素的答题方法
(1) 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
通过阅读梳理出主要事件,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把握形象。如果是评传,要区分传记中的叙与评,把握事件与观点的关系。与此同时,还要注意细节描写。细节特别是典型细节往往最能传神,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阅读传记时要学会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并对其加以仔细思考。例如,这一细节表现了什么,它与整个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在事件或传主的生活中起了什么作用,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特质等。
另外,还要注意从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形象。首先要关注时代、社会、家庭背景下的传主。要理解传主其人其事,就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家庭生活背景等众多因素。其次,要理解关系网中的传主。传主的人际交往是影响他也是组成他人生经历的重要方面,通过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是阅读传记的一条通道。
(2) 分析传记的语言特色、文本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
首先明确传记类别,了解不同类别的传记具有的不同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文本加以辨别分析。如:自传往往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自然亲切或幽默调侃,通常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他传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
其次,了解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结合文本加以判断分析。传记采用的表现手法与一般记叙文相似,有首尾照应、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此外,引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3) 对传记进行鉴赏、评价和探究
学会鉴别传记材料。传记是在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写成的,传记作者要通过对材料的深加工来透视人物的性格与命运,并有力地表现出来。阅读时,要注意鉴别材料是否恰当,即作者选取的材料是否能充分表现传主的特点,从这些材料里面是否能得出令读者认同的推理、判断或结论。
对传记传主作出评判。一部传记既包含传主的立场、传记作者的立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会有自己的立场。读者要学会对其进行适当评判。在阅读中,可以从作者对材料的选择和叙说的方式上来体会作者的观点,然后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作出评论,通过对传记的阅读评价传主的功过得失。
① 要了解传记的阅读特点和传记的有关知识,注意文章中一些微小信息的提示。
② 要抓住传记主人公所表现出来的人物个性,把握文章对人物进行描写叙述的地方,深入了解传记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
③ 最好把自己置入文本中,阅读传记就像和传主交朋友一样。对一些时间性比较强的人物传记还可以采取列表格的形式达到条理明晰的效果。
二、 链接高考
(2010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下笔不觉师造化
吴 晶
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无需应酬杂务的宁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促进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活进一步契合。池阳湖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也来自他蓄积已久的思考,还来自苦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还难忘他老师的教诲:“读书的人,要甘于寂寞。寂寞能安定,定则心静,静则心清,清则心明,明则明白一切事理。作画,墨是黑的,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
1929年的一件盛事是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南北国画家都参加。此时在上海美专任教的黄宾虹参加了展出工作,并发表了评介文章《美展国画谈》。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画者;还以为当时沪上流行的一种是细谨、工于涂泽的媚人习气,另一种是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真画者反不合时宜。他希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不要因一时俗世弃取而改变。
黄宾虹一向以为书画同源,所以称作画为“写画”。他以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如伏羲画八卦,仓颉造字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象形,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横线、纵线、弧线等线条形式;汉以后虽分书画,但仍是道归于一,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他在1929年编辑的《滨虹草堂古印谱》里曾谈到古印上的籀篆文字:点画的肥瘦方圆奇正各不同,有助于绘画笔法;而结构的疏密、参差离合、抑扬顿挫、回环往复,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所以,他作画时要置备金石拓本在案头。他由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临近原始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来源于自然山水,从而找到回归造化之路。
黄宾虹常提到古代书法家从观察自然中有所领悟,如在雨后看车行泥沼,车轮在泥中转动犹如笔被纸墨所滞却仍圆转,不疾不徐、不粘不脱,由此笔法大进。他也常以自然山水之理来诠释自己的笔法,如“平”就是如风吹水动、一波三折;“圆”如行云流水、宛转自如,而石有棱角、树有桠杈,则是圆中有方;“变”则如石有阴阳向背、树有交互参差,山有起伏显晦、水有缓急动静。1922年他在给友人陈柱尊的信里说道,自己是以山水作字,而以字来作画。可见,他已将山水自然之理、《说文》六书之法、书法、画法相互打通。
现代画家以画为道抑或以画为艺,这种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上的对比,在黄宾虹和张大千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张大千一生充满传奇色彩,黄宾虹一生平静淡泊。张大千1925年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26岁就扬名南北,后又去北平办画展,被称为“南张北溥”,可谓名满天下;而黄宾虹虽较早就有“南黄北齐”之称,但他直至1943年才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这时他已经80岁了。
黄宾虹自来沪上就以鉴赏、鉴别真伪著称;而张大千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大行家罗振玉、黄宾虹及其老师曾髯,可谓出神入化。还有对画与钱的关系,黄宾虹一生力避卖画,多以画赠友人知己。虽有润笔,与他的名气相比也很低,他一直严守传统士大夫不言阿堵的精神,过着清寂的学人生活;而张大千却有着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追求,有过极高的润格,也卖商品画,出手阔绰。不同的人生态度最终体现在他们的画中,黄宾虹的画是典型的恪守传统的雅正的士夫画,张大千的画则有趋向民间、时尚的意趣。两人都是一代宗师,只是在境界上和被认可的领域不同而已。
(摘编自《画之大者——黄宾虹传》)
(1) 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
(2) 黄宾虹作画时为什么要把金石拓本摆在案头?请简要分析。
(3) 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千都是一代宗师,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与解析
(1) 从第一段中分层归纳,即可得到答案。① 减少应酬杂务,生活清净,便于深思内省和作画;② 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使他的画风发生了突变;③ 安定生活使他眼明心清,能够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艺猛进。
(2) 抓住上下文中的关键语句“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可总结出答案。① 从金石文字的点画结构中,他受到绘画笔法与章法布置方面的启发;② 从金石拓本认识到书画同源,悟出画艺回归造化的路径。
(3) 观点一:恪守传统,力求雅正,甘于清寂淡泊,追寻艺术真谛。① 于平静淡泊中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② 淡泊名利,不言阿堵,保持传统学人本色;③ 避俗趋雅,不为流俗所动,寻求华滋浑厚的画风。观点二:创新与模仿并重,理想与时尚兼顾。① 创造与仿作兼顾;② 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态度;③ 注重民间时尚意趣。观点三:既恪守传统,又踊跃创新,在追求自己理想的过程中享受人生。① 守正出新,继承与创新兼顾;② 怀抱艺术理想,追求名山事业;③ 脚踏实地,享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