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法梳理
金元好问说得好:“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所谓“眼处”,就是观察;所谓“心生”,就是选择、提炼的思考。观察、选择、提炼,这是我们把熟悉的事物“写具体”的秘诀之一。
观察是一种通过感知有意识地采集材料的知觉活动。观察是写作的基础,也是写作的起点。如何观察呢?方法主要有:一是多角度观察。观察事物,既考虑位置又考虑角度,就产生出更多的角度来,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譬如《我的空中楼阁》写小屋和树的关系时,作者先是立足山上,近看,看局部;然后将立足点移到山下,仰望远观。作者多角度地观察和描写小屋,不仅写出小屋“空中楼阁”的特点,而且充分表达了自己对小屋的喜爱。二是跟踪观察。即强调观察的连续性。譬如《梧桐》一文,作者细致观察了梧桐树的形态、木质、功用,还观察了它生长变化的过程和规律。由于采取了跟踪观察法,摄取了充足的材料,因此准确介绍了有关梧桐树的知识。三是分割观察。即把整体事物分割开来,一部分一部分观察。譬如展示教室文化,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四是比较观察。比较可分纵比和横比。纵比是观察对象自身不同阶段的反映、表现的比较;横比是不同观察对象在同一时期或同一环境下的相互比较。
在观察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两点:一要选准观察的角度。观察事物时,要善于探幽索微,捕捉特点,因为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梁山一百零八壮士,至少十多个栩栩如生而又性格各异,正是施耐庵在生活中努力把握人物个性的结果。二要用“心眼”去观察。在观察某一场所、事件或景物时,不仅要注意具体的景物、人物或事件的发展,还要努力感受笼罩着某个特定场合的气氛和情调,以保证作者行文时找准文章应有的基调,为写出某种韵味提供基础。譬如贾平凹《静虚村记》中的“静虚村”原型是西安市郊一农村,贾平凹曾租居其中专事写作。“静虚村”是贾平凹自己给村子的命名,“静”“虚”二字凸显了他所崇尚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境界。
观察、占有材料后,我们还需要对材料进行选择、提炼。因为“写具体”,就要有所选择,有所取舍。这实际上就是一个“提炼”的过程。一般情况下,选择材料和提炼主题是同步的。鲁迅指出:“选材要严,开掘要深。”茅盾提出,选材要“像关卡的税吏似的百般挑剔”。这“百般挑剔”体现了选材的基本原则。具体说来,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挑剔”:
一要选择突出中心的材料。选择观察所得的材料,首先要考虑的是服从中心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通过观察、体验来思考、判断,欲形之于文,意在笔先,总得先“立意”,即有个“中心”。这个“中心”一旦确立,就成为选材的标准。所有材料,能说明和突出中心的,选而取之;和中心无关的,则舍而弃之。《琐忆》的作者与鲁迅先生有过多次交往,可以回忆的材料很多,而执笔写《琐忆》时,并没有不加选择,平铺直叙,而是以鲁迅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为主旨来选取材料,并以此为统摄,分两个方面加以描述,使文章线索分明,中心突出。
二要选择真实而典型的材料。记叙文要求选取的材料必须真实,即生活中确有其人其事,绝不允许虚构和杜撰。这是记叙文与其他文学作品的根本区别。这种真实,不但要求具体材料的真实,而且要求整体材料的真实。这就是说,所选的材料不是片面的、偶然发生的事情,而是合乎事物本来面目、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事情。所谓典型的材料,就是指那些能反映事物本质的、具有代表性的、有说服力的材料。能从个别中反映一般,这样的材料就是有价值的,并具有较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譬如鲁田的《木屐》为了表现父子情深的主题,表达父亲对“我”的爱,作者选用了三个材料:一是爸爸穿着木屐雨中背“我”行;二是长大后爸爸仍穿着木屐背“我”;三是爸爸连夜赶做新木屐。这些材料既真实又典型,有利于突出主题。
三要选择新颖而生动的材料。选材求新,“新”有三个含义:一是别人“不屑”写的材料,即别人经历过或见过但认为是常见的、没有什么写头而不愿写、不想写的材料。这样的材料看似平凡,但一经处理写入文章,读后更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二是别人“不敢”写的材料。别人不敢写,你写了,才会给人以新意。三是别人“不曾”写的材料,即别人未曾经历过、未曾想象过的材料。怎样才能做到选材新颖生动呢?选材要以鉴别为前提,即在观察所得的材料中先做一番鉴别工作,区别新旧,分清芜杂与精粹,选出新颖、生动的材料。《木屐》所表现的主题是父子情深,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似无“新颖”可言。但作者选择的几件事无疑具有一定的“新鲜感”:一是它们都与木屐有关,二是木屐本身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已不多见,与它有关事情的“新颖而生动”也就不言而喻了。
范文示例
在无风的日子里
朱梓悦 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新园文学社
走在两所学校间的这条路上,每天都可欣赏同样的风景,却有着不同的心路历程。因为一旁是母校,另一旁是我今天的目的地。
短短几百米,就像越过几年积淀在心底的厚厚一叠的回忆。就这样一天又一天,日子悄无声息地消失,就像水滴消失于大海。时间从身边轻轻溜过,而我依然如故。
失去的岁月如同幻灯片一样,在记忆中闪烁着永远不可企及的幸福光华。一旁是母校,却不是我的目的地。
走在这条路上,在回忆的引导下,我寻访旧友,重游故地。
中考前的记忆是痛苦的,然而又是最幸福、最清晰的。
在无风的日子里,跑道上,我们像一群追逐命运的人,喘着粗气,冒着大汗,脚尖紧贴脚跟,前面的那个不小心摔倒了,后面的会毫不犹豫地将她扶起。那时的我们,坚信没有人会掉队。我们拖着疲惫的身体,望着学校围墙外围观的人群,一个同学风趣地说:“咱们简直成了动物园中的稀有动物!”接着是一阵“捧场”的大笑。还记得最后的体育测试,我有幸当了领跑。起跑时,跑道上有20余人并排,然而,无人拥挤,也无人抢内道,似乎跑在外道很幸福。跑到距终点还有50米处,由于初速过快,我有些体力不支,感到力不从心,然而回眸身后,是一片黑压压的人头。从眼神中,我意识到他们的期待,因为领跑的速度与总成绩息息相关。周围的人尖叫着,我却辨不清声音,只是横了横心,咬了咬牙,挺了过去,冲到终点。突然,“哗”地拥上来好多人,饮料瓶在我眼前晃动。就这样,幸福紧紧围绕着我,浑身的疲意换来的是满心的快乐……
突然,母校的下课铃响了,还是那首《在无风的日子里》,和着熟悉的旋律,我竟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来。那时,便是我们的“茶馆”开业的时间。教室里常是一阵醇香的咖啡味,各种水果在一只只手中传递,零食则都开了封口,在一阵阵吆喝声中散播。前门紧闭着,后门却大开,因为门口有轮值的“哨兵”。然而大家还是机警的,互相提醒着。由此产生的许多笑料不言而喻,有时是虚惊一场,有时则会被“老班”杀个回马枪,弄得大家措手不及。
说起这“老班”,她可能是“出家人”,善于慈善治班,因此大家彼此真心相待。记得那次教师运动会,“老班”参加接力赛,大家在周围喝彩,她自然是兴奋至极。然而由于求胜心切,她不慎中途跌倒,虽立刻从地上“爬起”,还是带着红彤彤的懊悔径自离开。大家望着她的背影,埋怨了一阵,回到教室,悄悄计划着……黑板上默然出现“南姐,加油”的字样。待“老班”进了教室,一个个小脸儿巴望着,迫不及待地想让她看着黑板。当她蓦然回首,看到这几个大字,留下半句“措辞不太恰当吧”满眼湿润着,悄然离开……于是大家为着这一成就呼号、雀跃。
对,就是眼前这棵梧桐树下,我们微笑着道别,说离别是为了更好地怀念。
我们许诺,在无风的日子里,回到母校看看昔日的师长与同窗……
【点评】这是一篇记叙性散文,选材真实典型,内容生动感人,具体表现在:一、串珠为链。文章从“我”走在两所学校间的这条路上写起,回忆了初中生活的几个小片段:跑道上的风采、操场领跑、课间“茶馆”开业和“老班”参赛等,这些材料像一颗颗美丽的珠子,而其中又有一根红线“痛苦的,然而又是最幸福、最清晰的”来串联,充分表达了师生之间和谐相处这一主题。二、化整为零。为了表达得更充实,作者从“在无风的日子里”这个层面切入,从同学、老师,课堂、课间等不同角度选择四件具体而生动的材料来构建,表达了昔日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心心相印、息息相通、携手共进的情怀。三、点面结合。作者采用点面结合方式交代材料。点上详细叙写了操场领跑和“老班”参赛等主要材料,具有典型可感性;面上略写了其他两件事,扩充了材料的容量,浓缩了文章的篇幅。由“点”到“面”,详略有致,使全文内涵广博、深入厚实。另外,文章文笔细腻缜密,以歌名“在无风的日子里”为题,读来充满情趣,耐人寻味。
拓展训练
生活中有太多美好的事物值得我们去赞美,有太多惊喜的发现值得我们为之歌唱。阿牛在《我要为你唱首歌》中唱道:“让我为你唱一首歌,把黑夜唱到天亮,用我所有坚强,我所有的力量……”
请以“总想为你唱首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不限(除诗歌外)。
【思路引擎】“总想为你唱首歌”是比喻性命题,应化虚为实,化大为小,联系实际,由此及彼,进行观察、选择、提炼。构思时,首先通过加入限制语的方法缩小材料的范围,带着问题落实具体的素材,赋予“你”以明确的现实内容。譬如,我们可以怀着感恩的心,为“你”——父母师长、祖国母亲、历史名人、乡情故里、同学情谊等唱首歌。其次围绕中心选择具体的写作内容。譬如“总想为祖国唱首赞美的歌”这一素材,我们要理解一些相关问题:“我为什么要赞美祖国?”“哪些方面值得我来赞美?”“通过哪些具体内容体现我的赞美之情?”最后可重点写三方面内容:对祖国悠久历史的礼赞,对祖国丰厚文化底蕴的感悟,对人民勇于创造精神的歌颂。这样就把一曲赞歌用翔实的内容加以体现,避免了生硬的抒情和空洞的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