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止由文中观
文本是文化的文本,是文化的载体,是一定的文化折射。它负载文化,呈现文化,传递文化。阅读文本就是感受文化气息,理解文化内蕴,建构文化精神。“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的爱心、激情和人生理想,代表着历代文明和人类精神财富的课文通过学生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渐深入到他们的心灵深处,成为他们文化素养的组成部分,这将会影响一代甚至几代人的文化心理。”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远远超过那些单纯的、抽象的知识对学生的影响。我们常说一篇文章对学生的影响很大,让学生发生了很大改变,实质上是指文本它所承载的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可以是对学生精神的激励,可以是对学生灵魂的净化,可以是告诉学生生命的真谛。
所以,师生走进文本,应以文化的视野去理解、认识、感受文本语言和内容,使语文阅渎学习从语言层次进入到文化层次,让生命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涵养文化精神,建构自我情感和丰富心灵世界。“我们读《离骚》,感受到作者是在思考人生的意义,寻求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从而意识到它表达出了全人类的共同主题:自我意识的痛苦挣扎。我们读《孔雀东南飞》,感受到当人失去自由意志的时候,为了证明自我的存在和保卫自己的生命尊严,不惜以死来抗争,从而意识到它表达的主题是对人的生命的伟大关怀。”把文本视为“文化”,阅读教学的课堂变成了文化的课堂。教师以文化的眼光整合阅读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的设计和实施,也就是让学生在阅读的课堂中,陶冶人性,建构灵魂。
二、文化的语文课堂的实质
这里,文化的语文课堂不同于知识的课堂,它不是以知识为中心,以知识为本,它强调学生受到包括知识在内的整个文化的熏陶,关注的是人的内在尺度,追求人的生命内涵与生命意义,摆脱了外在的束缚与限制,把人自身的发展作为它的根本目的。相反,知识的语文课堂关注的是人的外在尺度,追求语文教学的工具价值与功利目的。在文化的语文课堂,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取向应是文化过程,而不纯粹是知识获得的过程,包括了理想、信念、精神等。对教师来讲,就是要从文化的角度理解文本内容、开发文本内蕴、建构人文精神。当我们从这样的角度去理解文本、建构文本意义的时候,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便凸现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阅读教学的实践就是语文文本的文化实践。因此,文化的语文课堂是指向生命的。
三、语文阅读教学的文化属性
教学是在一定文化语境下实施的,正如肖川所言:“教育过程就是个体心理遭遇人类文化的历程,是在人类文化的背景中展开个体心理活动的过程。”教学是一种文化行为,语文阅读教学更是如此。阅读教学活动不能脱离文化背景孤立地看语文教学中师生的言语行为,也不能离开文化去孤立地进行语言文字阅读训练。
阅读教学是文化的教学,而“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的自我生命存在及其活动,文化世界的本体就是人的自为的生命存在”④,文化赋予人生命的内涵,给人以精神,给人以灵魂,它彰显人的生命尊严与价值,其实质上就是人的生命存在及其优化活动,为生命发展奠基。“文化因人而存在,人是文化的目的与依据”“文化要使人在自我创造、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实现个性的全面、自由与和谐发展,文化要提升人的主体价值与意义、发展人的自主品质与精神”@。
从文化的层面认识教学,以文本为凭借的阅读教学就是一种文化的建构与实践,一种促进个体心灵陶冶与主体精神发展的人文化成的行为。语文应纳入文化的视野,语文阅读教学应在文化视野下实施,体现一定的文化价值,体现一定的文化精神。而文化精神是阅读教学活动的价值取向,是教学过程永恒追求,是生命个体构造的家园,是生命的真正指向。这样,语文阅读教学就是文化精神建构的过程。从文化的视野实施阅读教学,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关注《苏州园林》中的民族文化、《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人的觉醒与抗争以及《灯下漫笔》中作者对人的生命状态的审视和思考。
曹明海指出:“语文教育的文化本质,决定了语文教育不可能只是一个单纯的语文技能训练的过程,而且是一个陶冶性情、建构精神、促进生命个体总体生成的文化过程。”而文化的本质是人的自我生命存在及其活动,说到底文化即生命。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语文文本的文化功能,引导学生通过与文化的对话、交流和沟通,传承与创新人类文化,实现陶冶情感与心灵,建构自我的文化精神的目的。
参考文献:
①刘光明著《生命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源于生活,升于智慧,达于生命》,《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2期
②曹明海、张曙光著《“视野融合”与阅读课程的建构》,《语文建设》2005年第5期
③肖川著《教育是一种文化行为》,《人民教育》2007年第9期
④李鹏程著《当代文化哲学沉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⑤郝德永著《课程与文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⑥曹明海、陈秀春著《语文教育文化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