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教学
“岁月流逝,往事如烟。只有那些触动了我们心灵之弦的,才会沉淀在内心深处,刻骨铭心,成为难以忘怀的往事。”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组叙事散文。(板书:叙事散文)
课前请同学们在书上用点评批注的方式提出自己阅读中的问题,写下自己的心得感悟。下面请把书打开,这三篇文章是《北京的春节》《鞋的故事》《怀念红狐》。
二、整体感知
师:首先请同学说一说:这三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这三个故事,哪一个触动了你的心灵之弦?(孙子闻,你来说。)
生1:《北京的春节》介绍北京人们过年时的一些事情。《鞋的故事》说的是作者让家里保姆的妹妹帮他做一双鞋的前后经过。《怀念红狐》讲一只红狐将作者家的鸡偷走了,然后他们与红狐之间的一场较量,布满了——(语塞)
师:激烈的斗争。请坐!哦,还有话要说?请说。
生1(继续):最让我感动的是《怀念红狐》。在此之前,我也读过类似题材的文章,觉得母爱并不是人类独有的,在动物世界也有这种最真挚的感情,所以非常感动。
师:孙子闻同学把这三篇文章的梗概给我们作了介绍,并且还说了自己的喜爱。《北京的春节》写老北京过春节的种种习俗;《怀念红狐》写我的一家与红狐,也就是人与动物之间激烈的交锋;《鞋的故事》,她好像没有说清楚。哪位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把这个故事的内容概括一下?(板书:春节习俗人与动物)陈恺萍,你来说。
生2:主要讲的是我对家做鞋的情有独钟。
师:哪位再来说说?
生3:是两次。
师:哦!她补充:不是一双鞋,是两双鞋。这两双鞋合在一起说明了什么呢?
生3:就是保姆家的妹妹……
师:保姆家的妹妹?无名无姓吗?
生3:小书绫。
师:小书绫何许人也?
生3:是一个农村姑娘。
师:写的是作者和一个农村姑娘之间两双鞋的故事。(板书:农村姑娘)
三、问题探究
师:孙子闻的发言很能代表大家,从收上来的点评看,有80%以上的同学被红狐的故事深深感染,一位男同学写道:“是不是我太多愁善感了,不然我为什么老揉眼睛?”这位同学笑了,不好意思。是陈方正吧!(全班笑)大家不要笑他,英雄也柔情。我看到这两句话的时候,心里是砰然一动,陈方正的形象在我心目中顿时高大了三分。很多同学在读《怀念红狐》时被强烈的情感冲击了,震撼了。
我记得陈方正还在自己的书旁写道:《北京的春节》这样的文章还能叫文章,说的好听点,叫“朴实”,不好听就叫“流水账”。至于问题,这样类似说明文的文章还能有什么问题。
(旁边一学生举手要发言)
生4:我不太同意我旁边这位长得很高大的同学的意见。《北京的春节》不应该当作说明文来看,它更不是流水帐。三篇文章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老舍的《北京的春节》,描写了春节的种种习俗,写的是那个时代的一些故事,那个时代的生活、观点会带给今天的我们某些启示。至于《怀念红狐》写得也挺不错的,它突出的就是母性的伟大,但是,我觉得……
师:除此之外也就没别的了,除受到母性力量的伟大感动外就没有别的什么了。
生4:其实还是有些别的什么的,我就不多讲了。(全班笑) 师:大家给柴溢一点掌声,他是今天第一个主动要求发言的。我们谈了读《怀念红狐》受到的震撼,也说了读《北京的春节》的感受。有人受到《鞋的故事》感染吗?(停顿)好像很少。我在同学的点评中也没有看到,倒是见到很多很多的问号。哪位同学起来说说?(再停顿)好像还是没有,暂时搁一下,没有总有没有的原因。
师:我们现在来看看同学在读三篇文章时提出了哪些集中的问题。(PP出示学生问题):
作者笔下的过年,令人向往;为何结
尾似乎又否定这种迷信色彩的传统习俗?
(范睿)
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王睛宇)
“鞋”不再是一双简单的鞋,它还被赋
予了什么,但是被赋予了什么呢?(杨媛)
结尾说:“我知道一种东西在生活中
已经走了,它再也不会回来了……”“一种
东西”是什么?(马强)
(学生热烈讨论)
师:第一个问题有同学问得更直白:作者是喜欢过去的春节,还是现在的春节?还问结尾一段是不是可以删去。怎样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应从文本,从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下面几个片段是同学批注比较集中之处,请大家好好品一品其语言。(PP出示四个片段)(四个学生分别朗读)
1.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
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为祭祖祭神
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
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
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
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
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
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2.儿童们准备过年,差不多第一件
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
枣、榛子、粟子等)与蜜饯搀合成的,普通
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
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用榛瓤儿。儿童们
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
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大事是买
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
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和年画儿。
3.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多少多少卖
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
大小瓜形。按旧日的说法:用糖粘住灶王
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
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
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4.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
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
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
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
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
梦》或《水浒传》故事。
师:从这四个片段,你看作者笔端带有什么样的情感?朱婧,你来说说。
生5:很明显的就是喜欢,很怀念的感情。
师:可是很迷信,如送灶。
‘
生5:那个年代人都带有这种迷信色彩,一个人对一个东西的情感是可以在字里行间里让人感受到,我们读这篇的时候也是带着一种喜悦的心情,所以作者肯定是喜欢的。
师:赞同她的观点吗?
生:赞同。
师:我在一位同学的批注中读到这么一句有趣的话:(PP出示)“吃喝玩乐,四美具。(张莉薇)”这是她当时很真实的感受。仅仅是“吃喝玩乐”吗?孙子闻,你好像别有一番感悟的,来说说。
生6:我觉得还有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师:我在你书旁批注中还摘录了这样的话:“我读出了从前人们对于过年的欣喜与期盼,更读出了那一份热闹的气氛。那些‘迷信’似乎都被赋予了新的诠释——对生活的热爱与美好的向往。”(PP出示)张立诗,你有更深的解读吗?
生7:作者要通过写春节的习俗来引起人们对中华文化内涵的思考。
师:一位同学说好玩,一个同学说迷信却是质朴人性的流露,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张立诗还悟出:“年味不是小问题,而是一种文化,更加引发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因此我们可以说:老舍虽也肯定现在的新生活,但对过去老北京的年俗充满眷念,因为那有浓浓的味,什么味?浓浓的年味,更有浓浓的人情味。
师:下面来看《鞋的故事》。(PP出示)
前后两双鞋的不同,对比之中究竟要
说明什么?
小书绫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是
一个正面人物?抑或是一个缩影?农村的
缩影?
前后两双鞋的不同对比,说明什么?崔韵程,你来说。
生8:人与人之间淳朴的感情。
师:两双鞋的对比怎么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淳朴感情?
生8:这篇文章我读不懂。
师:很实事求是。哪位同学来说说?
生9:作者想说小书绫对他很有感情。(全班笑)
师:哦!我突然想到马强也问,,j、书绫对作者是什么感情?给作者做一双鞋,是男女之情吗?(全班大笑)
生9:我不是这个意思。是对作者给自己资助的感激之情。
师:我问这两双鞋有什么不同?
生9:第一双比第二双小。(全班大笑)
师:还有?
生9:第一双是感激他。
师:用课文中的话说。
生9:第一双小,是感激之情;第二双大,是情面之情。
师:第一双小,作者穿了没有?
生9:没有。
师:穿了没有?
生(全体):穿了。
师:把脚趾头挤破了都穿了,穿什么鞋?
生(全体):穿小鞋。
师:第二双大,穿着很舒适,后来穿了吗?
生9:没有,把它默默地收起来。
师:第一双小,作者宁可穿小鞋;第二双大,很舒适,却默默地把它收起来,为什么?(停顿)张睿思,你好像有言要发。
生10:做第一双鞋的时候小书绫还没有孩子,比较空闲,体现的是对作者经济上资助自己的感激;第二双鞋是在带着年幼孩子时抽空做的,做工虽然比较粗糙,寄托的不仅是感激,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感情。
师:梁韵,你好像不同意他的观点。
生11:不是不赞同。只是觉得作者把自己的想法和实际情形作了一个对比,第一双是感激之情,第二双是情面之情。实际两次鞋小书绫都很认真,只是周围的环境不同,两双鞋做出来的质量不同,但是她的心都是很认真的。
师:那作者写两双鞋的用意是什么呢?
生11:体现农村姑娘的质朴,她的心一直都没有改变。
师:作者写此是为了赞美农村姑娘的淳朴和美丽。那小书绫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章敏,你来说说。
生12:是一个在当时农村的典型的姑娘形象。
师:哦!典型的农村的姑娘形象,是一个村姑?(全班笑)
生12:当时的农村姑娘,特别勤劳质朴,第一次见到她时还没有出嫁,就已经有一些皱纹,可见劳作在她身上的痕迹,后来做鞋仍然是一边劳作一边做。
师:还是赞美农村姑娘的淳朴。
生12:我觉得应该是现在社会发展了,追求经,济,但并未淡忘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师:这让我想起一个同学的点评,截然相反,说:“两双鞋,世态炎凉尽现于此:作者说自己对农村姑娘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当然绝非马强理解的那种男女之情。原因是自己大半辈子生活在农村,母亲、叔母、爱人都是农村女性,有一个成语叫做“爱屋及乌”,特殊的感情就源于此。这篇文章仅是赞美农村姑娘的淳朴吗?那么结尾的这几句话又怎么理解呢?(PP出示)
我们这一代人死了以后,这种鞋就不
存在了。
小书绫未来的日子,一定是甜蜜美满的。
那里的大自然风光,女孩子们的淳朴
美丽的素质,也许是永存的吧。
隐约听到有同学说对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的一种……一种什么呢?
生13:是对人与人之间真诚情感的珍惜与怀念。
师:人什么时候会怀念呢?一般是在现实生活中消逝或暗淡了,怀念过去说明现在?
生13:说明现在人与人之间的这种牵绊不是轻易有的。
师:请坐。前面有几个男同学一直想发言,陈方正,你来说。
生14:作者提到城市姑娘虽然漂亮,但对她们格格不入,在时代的发展中,人与人之间的这种淳朴感情慢慢地淡了,作者很怀念这种人与人间的感情。
师:作者对小书绫身上的这种淳朴美丽是赞赏的,而且非常眷恋;同时,作者对小书绫的做法也是理解的,对她的命运更是关注;但是,我总感觉作者默默地放第二双鞋的时候无声中有一个词,内心发出一声感叹……
师生共同:唉——
师:感叹什么呢?感叹在文明的进程中有一些东西……?马强,你来说。
生15:有一些东西可能在消失。
师:这是作者在对小书绫美好祝愿同时的一丝忧虑,也是一种伤感。因此,除赞美农村姑娘的淳朴美丽外,还有更深的一层意思:在物质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是不是随着旧的生活方式的消逝,人与人间的一些美好情感也就消失了呢?
师:《怀念红狐》,同学们受到很大的情感触动。陈方正就说自己读时不停地揉眼睛。你受到怎样的触动呢?杨媛,你来说说。
生16:我和大家的想法有点出入,很喜欢这篇文章,之前也读过此类文章。这又是一个动物间母爱的故事,一个令人落泪的画面,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不论是麻雀、羚羊,还是红狐,它们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更是一个家族、一个动物世界、一个不断传承的生物圈。在人类面前,它们是渺小的、卑微的,它们之间最单纯、最直接的母爱,可能远胜于人类现今的亲情。但人类又是在摧残它们时发现的,写它们充满温情、可怜巴巴的乞求眼神的时候,站在对面的就是敌人、猎枪或是筹谋已久的经济效益。人类一定要在后悔中自慰吗?是的,人类也有温存,也是伟大的,但在这群手无缚鸡之力的动物面前,是人类自己降低了自己的身份,显得冷血、卑微。
师:这是今天听到的最长的发言。(学生鼓掌)我想,她是情动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从中我听到两点:一是被这个故事感动,因为超越人类的母爱力量。刘殉也写道:“一份原始的生命、母爱,那只红狐用超越生死的母爱赢得了新生的孩子,同样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敬意。这世间总有什么能叩开我们柔软的心扉,让它在一瞬间被震撼、被感动,过后我们会更懂得爱、珍惜和给予。”(PP出示)杨媛的另一层意思和一位同学不谋而合,可惜这位同学未具名。他说:“这种故事,近些年来写得比较多:藏羚羊、鹿……到这里的红狐,似乎人们都又有了那么点人性,会看在动物可怜时放它们一马。却忘了‘可怜’是谁造成的?这就是为何是‘伤怀’,而非‘感动:”(PP出示)
四、总结归纳
师:清楚了三篇文章的内容及抒发的情怀,回思一下:专题名叫“难以忘怀的故事”,这三个故事以什么触动作者的心灵之弦呢?在选材、表达的情感、风格上有哪些共同之处?这类叙事散文该怎样去读?刘鑫,你来发个言。
生17:这三篇文章是各人心中难以忘怀的故事,都触动了他们内心深处最温暖、最湿润的那个地方,是他们生活中难以忘记的令他们感动的。
师:故事虽有不同,但都难以忘怀,共同之点是触动了温暖、湿润的那个地方,都是作者个人生活中的点滴。散文是一种最为性灵的文学样式,取材多为日常生活中的琐细小事,(板书:小)正是这些小事,使我们的心砰然一动。这就是散文中“小中见大”,(板书:大)这个“大”就是文章的主旨,(板书:主旨)散文也是一种因实出虚的艺术。(板书:实、虚)记叙的故事并不是表达的重点,它只是一个壳,阅读的关键是披壳入核,因事出的一定是情理趣。不仅要知道所叙之事,更要知晓故事背后的情怀。有的文章含蓄,甚至读不懂,这样的散文怎样去把握其主旨呢?像《鞋的故事》。叙事散文虽以叙事为主,但事的主体是人,人事紧密相关,只有去揣摩人物形象,(板书:形象)还可以结合具体的细节分析。如很多同学注意到小书绫看人斜视的细节,斜视本是对人的不尊重,作者为什么说给人很深情的感觉?许贝贝,你说呢?
生18:这个问题就是我提的,我不理解。
师:朱婧,你说说。
生19:就是体现出中国传统女性的含蓄,不会正眼直视你,而是默默地、用旁边看你来显示自己的害羞和不好意思。
师:表现农村姑娘的一种羞涩美。我突然想到以前一个泼辣大胆的女孩,同学告诉我,她就是站在操场上,盯着一个男生的眼睛大声说:“我爱你!”(全班笑。)这当然是一个城市姑娘,盯着、正面是大方活泼,也给人一种咄咄逼人之感。传统女性往往像一首歌唱得那样“偷偷偷偷望一眼,假装假装欣赏一幅画”(学生笑。)形象须结合细节的揣摩,写人细节最传神。文学就是人学,文章最终打动我们的一定是情。一位同学写自己看《2012》的感受,说自己在影院哭了四次,因何而哭?被其中巨大的灾难场面震慑P-57
生20:不是。
师:那是什么?请你揣摩一下那位同学为什么哭?
生20:人与人之间面对危难时为了某种感情表现出的自我牺牲精神。
师:一言以蔽之,还是人情。文学即人学,写人就要写人的感情,所谓“人情”就是这个意思。文学也是语言的艺术,要通过品味语言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归结一下,三篇文章具有这样的特点:(PP出示)
1.半瓣花上说人情
在中国文学史上,一直到近现代,最
能感动人的散文往往写的都是身边琐事。
……只有真实地写真实的身边琐事,才能
真正拨动千千万万平常人的心弦,才能净
化他们的灵魂。
——季羡林《世界散文精华-序》
2.情到极处文自淡
全是自然本色,天衣无缝,到艺术极
境而使人忘其为艺术。
——朱光潜
最是寻常也最动人,写的是琐事,表达的是平常人的情感,最原始的恰恰是最本质的。我突然有一个有点牵强的联想,说修道有这么三个阶段:一开始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然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后最高的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我想这“还是”“还是”的境界和第一次绝非相同。 老舍的散文貌似针头线脑,零七碎八,实则化技巧于无形,因有了生活的深厚积累,世态人情的独到体察,情感自然、率真地从心底流淌出来,大雅若俗。
好文章好在不觉得它是文章,所以在孙犁那里难寻着技巧,也无法看到才华横溢。他的文章写得很节制,文辞朴素简约,感情隐含于中而不形诸于外,是平淡中进发的人生激情。《鞋的故事》是“臻于化境”的“无心之作”。
西部的生存是艰难的,人是物更是。如此细节,作家都极其用心地写,赋予其深意,表达出其对本质的、原始形态生命意义的珍爱,展示出旷远持久的魅力。 我们今天读的这些文章,语淡而情深,是真正的动人之作。
阅读这类叙事散文,首先要知晓它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然后努力走进作者,走进文本,悟其情。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如孙子闻同学就联想外婆帮自己做鞋的经历,体悟出一针一线背后的深情。最后还要品其味。(板书:晓其事悟其情 品其味)
五、结束教学
生活总是平淡的,学习自是辛苦的,时光总在静静流逝,那些过去了的已成为亲切的怀念,课文有一个专题,名为“慢慢走,欣赏吧”,我非常喜欢,这里套用一下:“慢慢走,品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