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8849

[ 周康平 文选 ]   

“另类”文章“另类”教

◇ 周康平

  媒介的影响已经覆盖了整个社会,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国外,媒介素养教育已经成为一门很成熟的课程。有单独设立的,也有与其他课程融合的。其中较多的是与本国母语教育相结合。在我们国内,媒介与语文的结合,一般认为是涉及到“图片、广告、新闻、报纸、作文”等方面内容。有鉴于媒介对语文课程的涉及,语文高考也借鉴了媒体语言,出现了很多的新题型,如“新闻采访解读、新闻采访设计、写开场白、解说词、画外音、串台词、颁奖词、新闻点评、广告语设计、配图写文”等等。但在现行的教材中,涉及到媒介类的文章不多,人教版只有新闻《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新闻》,苏教版也只有必修二的《图片两组》和《落日》《勃朗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文章少了,如果教师又在文章的处理上不得当,就会出现大问题。今年广东省高考语文试卷的第22题,看图表填空就是一道媒介题(图片中的解图能力)。65万考生,13万零分,让专家们疾呼要加强媒介素养的培育。
  媒介类的文章有媒介类文章的特点,它的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特定一类媒介的能力,例如:图片就是要求学生能读懂图片,能就图片作出自己的解读,能就图片进行选择和创作;新闻类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还要学生学会批判新闻乃至简单的写作,而不是仅仅去解决什么是新闻的积累知识层次的问题;广告不仅要求学生能读懂、还要学会批判、创作等等,大家可以发现这些跟平常的文章是完全不一样的,其他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重点往往是基础知识、文章词句、中心内容、人文教育等等。所以,两者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是应该有所不同的。但笔者发现很多教师没有注意到媒介类文章的特点,而是把这样的文章当作一般的文章来上,从而出现定位偏差的情况。我对“图片”和“新闻”的教学,分别以苏教版的《图片两组》和《落日》为例来进行阐述。
  先以一位教师的市公开课《图片两组》为例来看媒介类文章在实际中的教学情况:
  
  一、导入
  
  语文无所不在,能解读图片,了解其思想内涵,也是一种语文能力。
  
  二、如何解读图片(以下五点逐渐生成课件)
  
  以第一组为例,解读有什么步骤。(明确有五个步骤)
  
  三、合作探究
  
  仔细观察第一组后三幅。 要求:按照五个步骤描述每一幅图片,给每一幅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四、课件显示后两幅,思考:
  
  1.两幅图片中的共同点?(微笑)
  2.什么带来欢笑?(和平)
  3.概括主题。(渴望和平)
  4.放在一起,表达什么?(渴望和平)
  
  五、拓展
  
  课件显示《胜利了》《教室》《母子一家的午饭》等,要求学生思考:对哪幅印象最深?为什么?
  
  六、高考链接
  
  漫画题
  
  七、小结
  
  课件显示周晓榕《和平与战争》,师诵读。
  该教师的执教大开大合,极富感染力,也有自己对两组图片教法独特的悟解,按时下公开课的标准应该是一节很成功的公开课。他带领学生从图片的组成、主题等方面有序、有益地进行探索,使学生能在很短时间内就掌握了读图的一些基本步骤和方法,笔者也甚欣赏。但这样教是不是符合媒介类的文章教学呢?我们如果抛开这是一篇图片文章,单以一篇战争题材的文章而言也是可以这样上的,这就是说,所谓的“图片文章”的教学只是多了解读图片的过程罢了。笔者认为媒介类的文章不应该是这样来确定内容的。笔者认为媒介类的文章应自有它的特点,他的教学应该有所不同于平常的文章教学。笔者觉得这类文章的教学须注意三个解读:
  
  (一)解读媒介文本的视像语言
  大家首先要明确的是“媒介文本”是我们研究的对象,图片、新闻、广告等等都是常见的“媒介文本”。任何“媒介文本”均是有共同目的,即就是告诉(劝说通告等)大家信息,如广告劝说大家购买他们的产品,新闻则是通告大家消息。本课是两组图片,所以这一节课的第一点是:教师要引导大家看懂图片想告诉我们什么(这是最基本的实质教学,是媒介教学的第一步即解读媒介文本的视像语言)。当然在媒介素养教育中这仅是第一步,在这一点中,有一点要说明的是,解读文本时,我们不可掺杂自己的理解,只是如实地反映图片给了我们什么。这一点在该公开课的课堂教学中是没什么问题。
  
  (二)解读构成媒介文本的要素
  这需要一些专业知识,没有这方面的一些专业知识,一定会解读不好媒介文本。如果学生连最基本的焦距、背景选择、成像原理都不明白的话,自然解读不好媒介文本。比如,本节课上到二战士兵惊喜胜利后拥抱一护士的“世纪之吻”,有多少学生会明白这两人在图片中占据了照片的2/3,而背景的安排为何只1/3的原因?而这对于理解图片是非常重要的,这种空间的处理是作者特意构成的一种对比、渲染的运用,这些基本常识教师如能在课前先提供并进行学习。在上课时教师也会省心许多,效果也会更佳。
  
  (三)寻找并确认隐藏在媒介文本背后的信息
  这才是最主要的。我们来看公开课教师的处理。他让大家读懂图片后问:作者到底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学生归纳:战争给人带来了痛苦,和平给人带来欣喜。——大功告成。这是国内语文教学最水到渠成的教学。可以评价为:学生读明白了,教师引导清楚了,双方达成共同认识了,好!这确实不错,但读者可以试想一下这跟一般的文章(我所指的是文字文章)教学有何区别?我想这不会是编写者选人这类文章的初衷。媒介素养教学应该有其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式,笔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借鉴国外普遍的作法认为本课的教学应该增加以下几点内容方是一节不同于传统的媒介教学课。我把它设成几问:
  1.这两组图片告诉我们什么?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2.它是如何设计的?它是如何运用空间的?
  3.图片中大量的“空白处”充满了哪些信息?作者为什么要怎样安排?
  4.图片中的事发生在哪里?背景告诉了我们什么?有何重要意义?
  5.图片是为了表达某种信息呢,还是制造某种情感上的共鸣?抑或两者皆有?图片摄影者运用了什么技术?
  6.如果加进其他元素,如声音,你觉得应该加进哪一类声音?
  7.学习这两组图片后如果你想通过类似图片表达自己思想,你觉得要注意什么?你是否有了想法?试举一例。
  通过以上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媒介类文章”教学跟“传统文章”的最大的不同就是“媒介类文章”更加重视文章的“背后的东西”,它更加要让学生了解,在呈现的背后还存在什么必然的联系和实质。不仅知道是什么,还应该知道它是怎么来的,甚至是我们如何去创造的。它更加重视学生的思考和动手能力,这正是我们在实施新课程中最为缺失的东西,也正是新课程设计者们选进这一类文章的初衷。如果教师还是像教其他文章一样地去教,那就是没有触摸到新课程的理念。
  在新闻教学中,我们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必修 二中的《落日》是一篇典型的新闻,在处理这篇文章时,教师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新闻教学:这则新闻反映了什么?题目是什么?为什么以此为题?文章可分为几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中,作者都报道了什么内容?
  这就是典型的“把新闻当新闻来教”。我们来看一下在新课程中对新闻教学的规定,就可以比较出上述教学的弱点。
  在新课程中对学生新闻读写能力的内容规定体现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二条“选修课程”第三款“新闻与传记”中,具体内容如下:
  1.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心国内外大事及社会生活,能迅速、准确地捕捉基本信息,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作出自己的评判。
  2.阅读新闻、通讯(包括特写、报告
  文学等)作品,了解其社会功用、体裁特点
  和构成要素,把握语言特色。
  3.广泛搜集资料,根据表达需要和
  体裁要求,对资料进行核实、筛选、提炼,
  尝试新闻、通讯的写作。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新闻教学方法和途径的规定体现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第一条“教学建议”第六款“关于选修课的设计与教学”第四项“关于五类选修课的教学”中,具体内容如下:
  重在指导学生阅读典范性新闻作品。
  要理解其基本内容和社会影响,有的还可
  以了解其采写过程,深入把握作者立场、
  从上述的表格中,大家不难发现,在媒介文化发达的美国在教学新闻等类似的文章中更加关注的是:读者(学生)在这则新闻中看到什么?这则新闻的观点是否赞同?这则新闻的作者想表达什么价值观?他为什么有这种价值观?它描述了一种什么思想?他在创作的时候注意了什么?这种思考是否禁得起现实的考验?如果是你写这样新闻,你会怎么运用新闻创作手段?这则新闻还会有哪些不同的解释吗?我们怎样才能“听到”这些不同的声音?这则文本中体现
  观点,学习其敬业精神和捕捉重大新闻的
  能力。新闻与传记的写作应以学校社区生
  活和熟悉的人物为对象,从写新闻评述、
  综述或传记性小故事开始,逐步提高。在
  写作中引导学生运用调查、访问、讨论、查
  找资料等多种方式获取素材,提高根据表
  达需要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国外的新闻教学中,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的认识、判断、动手能力。我们来看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CML)开发的五个核心概念的教学模式中有关新闻类媒介教学的规定(节选),如下表所示:了什么生活方式,代表或有意回避了什么观点及价值取向?……
  笔者在教学《落日》中,设置了这样的几个问题:
  (1)此文在发表之际被称为“状元之
  作”,你觉得是不是名副其实,看文章根据
  自己地理解说一说(教师在此处不用深
  入,学生有感触就行)。
  (2)在晚年的时候,朱启平病重时和
  老战友陆铿谈及当年写作时的情况:“在密苏里号军舰上,有各国记者参加受降仪式。我想我必须以一个中国人的立场、中国人的感情来写好这篇报道。”
  师提问:课文中哪里体现出“一个中国人的立场、中国人的感情”?
  (3)介绍美国记者是介绍这次日本投降仪式的,引导学生为什么会成为“状元之作”,关键就在于能在相对客观冷静的叙述中,恰当地夹杂了自己的感情。
  (4)如果是你,你会选择什么角度来报
  道这件新闻。并说说为什么。(小组合作)
  上述问题,大家不妨逐条思考,看是不是更贴近我们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本质。在新教材中,媒介类的文章不多,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媒介不可避免地影响我们的生活,融进语文,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新版教材注意到并选入了这样的文章,我们在拍手叫好的同时,不妨多点思考:怎样教才是最有效,怎样教才是最贴近它的本质、才不至于“暴殄天物”。

“另类”文章“另类”教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