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课程。孔子开设的“言语”科即是说写教学,现代写作理论大都来自语言学、文章学、文艺学等文学理论。从古代科举考试的策问诗赋到今天的“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的高考作文,我们不难发现它的运行轨迹和发展趋势。大量一线作文教学经验和现代写作理论的支撑,使得高考作文命题更显科学化、人文化。笔者研究了2009年全国近20道高考作文题目,就其中突出的五种共性命题意识提出自己的粗浅认识,以求抛砖引玉。
一、人文意识
高考作文不是纯知识技能的考查,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朱自清说过:“生活技能的训练,说是做人的训练也无不可。”《周易》:“修辞立其诚。”叶圣陶说道:“我们不能只思索作文的法度、技术等问题而不去管文字的原料——思想感情等问题,而应把育人训练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从命题、指导到批改、讲评。命题要切合学生思想实际,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教育性。”语文高考命题不仅要考查考生能否准确熟练地使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阅读表达的能力,而且语文还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高考命题更为关注的是考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语文素养。今年的高考也是在作文命题这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大部分都把思想性巧妙地蕴含在题目和材料之中,使学生在审题和作文过程中接受了一次思想道德的洗礼。天津作文:以“我说九零后”为话题,凸显了全社会对九零后这一代的人文关怀。显然,命题者把目光凝注在九零后这一代人身上,对他们寄予了厚望,也包含对九零后身上的缺点和弱点的隐忧,使考生在作文过程中重新审视自己的叛逆和张扬的个性。浙江作文:绿叶对根的情意。透过命题可以看出命题专家对考生的一片厚望:面对中国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一代身上的缺失,面对市场经济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的腐蚀,我们要呼唤全社会特别是年轻一代要知恩图报、要有感恩情怀。不仅是对身边的亲人恩师的知恩图报,更有对家乡祖国的感恩回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在青少年身上不能只是一句口号,更要成为青少年为人处世的一个黄金准则。宁夏作文:诚信和善良。通过三个小男孩对话以及矿工遗言,生动逼真地描述了我们周边众多的道德两难现象:现代社会诚信的缺失,行善时容易“误入不诚信的圈套”,我们要通过价值澄清,充分认识到心存善念、多行善事的重要性。即使社会人心不古,也要坚守内心善念,并付诸行动,坦荡无私地顺从内心法则。“勿以善小而不为,勿因被欺骗而不为”,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道德的辩证关系,我们在与人为善的同时,我们也要呼唤对方的诚信,这样我们的善良才不至于受到伤害,社会关系才会走向健康和谐。
二、辩证意识
掌握并运用辩证观点去分析解决问题,是提高我们认识问题的重要途径。高考作文命题往往涉及哲学观点,考查考生思维的深刻性和辩证性。如果能从哲学角度去分析材料,认识问题,就可以高屋建瓴、抓住事物的本质。唯物辩证法包括联系观、一分为二观、发展观、内外因结合观、对立统一观、量变质变观等等。中学生认识肤浅、思维片面是突出的问题,说到底是没有掌握辩证思维的方法。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准确地抽象出事物的本质是高考作文命题所要考查的一项基本能力。要辩证地说理,要全面分析事物的各个侧面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合乎事实的分析评价。考生一定要学会全面地看问题,避免其片面性;要学会发展地看问题,认识矛盾内部的联系和转化,避免思维僵化。江西作文:就“圆明园非法流失的兔首、鼠首铜像在巴黎拍卖”一则材料写一篇作文。显然,我们不能单纯地认为这一行为的对与错,要结合这一事件和历史背景,辩证地分析这个问题,否则缺乏中学生应该具有的理性素养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全国I卷作文:运动会上的兔子。其实这是谈到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是全才和专才、扬长避短与取长补短的辩证关系问题。全国Ⅱ卷作文则是谈到了“矛盾的发现与解决、问题的出现与探求”这一类主题,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矛盾是辩证法的范畴,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又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我们应该看到矛盾的对立面,看到矛盾辩证发展的趋势,进而积极地转化矛盾,最终达到问题的解决。安徽作文:弯道超越。其中的“弯道”可以辩证地理解为社会进程的某些转型期、人生道路的关键点。这种特殊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更蕴含着超越自我、超越对手的种种机会。只要把握好这一关键时机,我们就可能超越自我、超越对手。
三、创新意识
创造力的主要特点是:标新立异、独辟蹊径、常中出新、平中显奇。刘勰说:“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久,通则不乏。”这里的“变”主要指变换写作手法、变换写作素材、变换写作模式、变换选题角度和写作结构。李渔也说:“才人所撰诗赋、古文与佳人所刺绣,无不随时更变,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这是说写作应该时时创新,才有价值。苏霍姆林斯基曾把“鲜明的思想”“活生生的语言”和“创造精神”称为科学的语文教学的三根支柱。《2009年江苏省高考说明》中也指出,“有创新”是指“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高考作文在发展等级中设立“有创新”的条目,目的正是想通过一个侧面鼓励学生创造性作文。2009年全国高考作文受到社会普遍好评,因为它们各具匠心,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当下的语文教学也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全国卷Ⅱ三则材料告诉我们:只要细心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我们就会有意外的创新和收获。创新伴随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和工作,敢于去挑战,打破传统,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灵感,让灵感结成丰硕的果实,让我们社会永远进步发展。上海作文:板桥体。郑板桥的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深刻形象地揭示了创新的内涵: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社会才有进步,决不能割裂二者的关系;不能简单地模仿,要形成自己的风格,才能获得成功。纵观2009年全国高考作文命题,创新主要表现在思维方法、思想内容、语言形式等方面。
四、文体意识
文体是文章的体式,关乎文章全局,是从文章表现形式上所作的界定。文体知识的重点是常用文体知识即文章体裁知识,包含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实用文四大类,不但要求学生读中会识体,而且要求写中能得体。《2009年江苏省高考说明》中写作基础等级要求:“写作要符合文体要求,根据题目要求选择适当的文体,但要注意选定文体的文体规范。”现在的“淡化文体要求”主要指命题上不限制文体,强调多种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的灵活运用,不拘泥于单一要求。这不是不要文体,而仅仅是不作简单化限制而已。而有的考生作文在文体上非驴非马,“四不像”,是会影响考试成绩的。例如:江西作文的命题提示(1)要求必须写成议论文。这其实是在暗示教师在
平时作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写好各种文体作文的能力,“教学还是要严格文体规范的”。在考试时,应根据题目或材料确定好自己作文的最佳文体,不要把“淡化文体要求”错误地理解为可以“淡化文体意识”。
五、生本意识
叶圣陶说过:“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的生活充实到某种程度,自然要说某种的话,也自然能说某种的话”。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学生进行写作的源头活水。接受美学认为:作品写出来,如果没有读者的参与,亦即没有读者的解读、欣赏、创造,作品就是一种死的存在。同样,高考命题所提供的题目、话题和材料如果不能激发考生的兴趣、冲动和共鸣,很难说这是一个成功的命题。因此,高考命题一开始遇到的问题就是考生有什么样的生活体验,有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能写出什么内容和水平的文章。对此问题,任何命题者都必须考虑、不能回避。英国评论家约翰-苏特兰说过,《荆棘鸟》成为世界最畅销小说之一的原因在于它面向所有的人,男女老少,解放的、保守的,美国人、英国人、澳大利亚人。笔者认为:在高考作文命题中,命题不是难倒考倒学生,更不是显摆才华,而是引导考生关注内心情感、关注七彩人生、关注纷繁社会;不仅关注国内,而且关注世界,要有全球意识和担当精神。不妨把这种自觉的意识叫做高考命题的生本意识。高考命题只有树立这样的意识,高考作文才能受到众多考生的欢迎,真正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北京作文: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这首歌曲曾经是北京大学原校长许智宏在一台学生晚会倾情演唱的歌曲,曾经一度在北大学生中非常流行。用流行歌曲作为高考作文题目,显然是对通俗歌曲和通俗文化的认同和关注,也是对学生生活情感世界的关注,这样的命题具有鲜活的生活土壤,更能产生心灵和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创作冲动。江苏作文“品味时尚”、天津作文“我说90后”、浙江作文“绿叶对根的情意”、辽宁作文“明星代言”……都是与学生的所熟悉的生活息息相关,都是学生关心的耳熟能详的话题,都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激情。
统观2009年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比较历年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我们不难发现高考命题在稳定中求变,在继承中创新。“人文”“辩证”“创新”“文体”“生本”是2009年专家高考命题意识中最突出的几个核心概念。可以想见,今后的高考命题还会一如既往地沿此路走下去。
2009年十大语文差错公布
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编辑部,不
久前公布了2009年中国出现频率最高、覆盖面最广
这些差错大多跟一年来发生的新闻事件密切
相关。
一、经常混淆的概念是:“祖国”和“新中国”。
2009年是新中国建立60周年,在相关纪念活动和媒
体报道中,“祖国60岁生日”频频出现,正确的说法
应是“新中国60岁生日”。“新中国”特指中华人民共
和国;“祖国”指祖先世代居住的国家,我们的祖国是
中国,有5000年的文明史。
二、经常误用的量词是:位。如:“三位罪犯落入
法网”“我是一位歌手”。作为量词,“位”是含有敬重
意味的,不应用于“罪犯”等不应受到敬重的人,也不
应用于自称。
三、媒体中容易用错的成语是:首当其冲。如:
“他首当其冲坚持上一线工作”“大地让人首当其冲
想到的是母亲”。这类说法不仅出现在广播电视中,
也出现在报刊图书里。所谓“首当其冲”,指首先受到
冲击,遭遇灾难与不幸,不能理解为“冲锋在前”,也
不能简单地等同于“首先”。
四、日历上的常见用字错误是:“己醜年”的
“醜”。2009年是农历己丑年,有人以为“丑”的繁体字
是“醜”,就在日历中将“己丑年”误为“己醜年”。其实
“己丑年”里“丑”本有其字,它是地支的第二位,和繁
体字“醜陋”的“醜”无关。
五、地方宣传中经常误用的词语是:故里。一些
地方为了提高知名度,常号称是某名人的“故里”,理
由是该名人曾在当地居住。其实,“故里”指的是故
乡、家乡。住过的地方应称“故地”,住过的居室应称
“故居”,它们和“故里”不是一回事。
六、影视剧中经常写错的人名是:貂蝉。如:“貂
蝉是所谓的四大美女之一”。《三国演义》中貂蝉出现
在汉代,当时人认为“貂”与“蝉”都是美好的事物,因
此用来作美女的名字。“婵”可以形容女子姿态美好,
但人名“貂蝉”是不能写成“貂婵”的。
七、菜单上经常出现的错误的菜名是:宫爆鸡
丁。不少人误以为此菜出自宫廷,其烹饪方式是爆
炒,因而得名“宫爆鸡丁”。其实,正确的写法应是“宫
保鸡丁”,它的得名和清代丁宝桢有关。此人曾官封
太子少保,被尊称为“丁宫保”。据说,丁宝桢的家厨
擅长花生炒鸡丁,后来这道菜由丁府传到民间,因此
得名“宫保鸡丁”。
八、网络中容易混淆的字是:“帖”和“贴”。网上
的“发帖子”“读帖子”经常误为“发贴子”“读贴子”。
帖,音tie,核心含义是写有文字的纸片,是名词。贴,
音tie核心含义是把薄片粘到别的物体上,是动词,
网上的“帖子”,虽非纸质,但其以简短的文字记录、
传递信息的特点,与传统的“帖子”相同,是不能写成
“贴子”的。
九、时政文章中容易出错的词语是:兴亡周期
律。1945年黄炎培访问延安,在同毛泽东的交谈中,
他说到中国历史上不少政权“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
焉”,没有跳出“兴亡周期律”的支配。“兴亡周期律”
这一概念由此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直至今天。但
长期以来,媒体宣传中都将“兴亡周期律”误为“兴亡
周期率”。“周期律”是一种规律,指事物发展过程中
某些特点反复出现,不是两个数值的比率。
十、引文容易张冠李戴的是:“以铜为镜,可以
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
失。”媒体在引用这段话时,常说成是唐代名臣魏徵
所言。其实,这是唐太宗在魏徵去世的时候说的。他的
意思是善于进谏的魏徵去世,使自己少了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