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0210

[ 万洪莲 文选 ]   

谈谈柳永现象

◇ 万洪莲

  摘 要:柳永是中国词史上第一位专业词人,也是第一位大量创作慢词的词人。他从内容到形式对词进行了创新,开拓了词的内容,拓宽了词的题材领域。柳永词开创性地采用了铺陈的表现手法,在词的语言、结构与风味上,更多地继承、发扬了民间词的俚俗本色,对中国的通俗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柳永词 背景 创新
  
  柳永是两宋词坛著名词人之一,他的创作成果颇丰,影响深远。他的词曾造成了“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空前盛况,然而他也是两宋词坛最受争议的词人之一。作为宋代第一位专力写词并对慢词的开拓做出重要贡献的词人,柳永在中国词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的作品在宋代流传得极为广泛。柳永在词中以浓墨重彩的笔调抒写当世的生活,为后代人不断的学习和模仿。
  
  一、柳永词盛行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
  
  宋代城市经济高度繁荣,进一步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形成。市民阶层“颇为自由”的生活状态,导致了新的都市风情、文化娱乐的产生,以及市民意识与商业文化形态的形成。随着商品贸易的发达而兴盛的市民阶层有着一种崭新的意识,他们开始关注自身的感受。在审美观上,他们不欣赏说教的、虚无缥缈的艺术,而是喜欢直抒胸臆、乐观幽默、表现日常生活的通俗文艺。柳永词所描绘的都市风貌、市井民风等生活气息浓郁的通俗画卷,适应了市民阶层的心理需求,符合他们的欣赏趣味,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柳永出生于诗礼相传的儒修世家,自幼天资聪颖,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文化氛围的熏陶。后随父入京,出入于烟花巷陌、勾栏瓦舍,与乐工歌妓接触颇多,受到音乐艺术的熏陶,他天赋的音乐才能和爱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繁华的城市经济以及醇酒妇人带来的极度快感,让柳永沉醉其中,开始以审美眼光描绘市井的人生感受,表现都市的奢靡绮丽以及恣意狂欢的生活。都市的繁华、市民俗文化的兴盛、声色享乐风尚的盛行对柳永的思想、生活作风及词的创作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不仅促成了其专力制词,而且影响了其词作的题材内容、人物形象以及体裁形式、艺术手法、语言风格等。
  
  二、柳永词传播的主要途径
  
  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各种娱乐场所和设施更加完备,歌楼妓院也随处可见,歌妓更是数不胜数。当一些文人士大夫流连酒店茶坊的时候,歌妓的活动也就具有了一层文化意义,她们既为文人士大夫的词曲创作提供素材,也为词曲的传播创造了理想的途径。
  柳永善于填词而且精通音乐,工于音律,流连妓院教坊间,与歌妓乐工合作,为歌妓们填词歌唱。歌妓的演唱是柳词走向受众的重要因素,歌妓在勾栏瓦肆或茶坊酒馆里为市民大众们演唱,使柳词得以广泛传播到各个阶层,以一种动态的方式活化了柳词的存在方式。柳词插上了音乐的翅膀,配以市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词乐舞结合的形式,使市民大众在鲜活的歌舞表演中愉快地享受。词走向广大的听众,歌妓在其中充当了不可或缺的媒介作用。歌妓的演唱使柳永词达到了与歌、乐、舞相结合的艺术境界。其词依靠声色俱佳的歌妓的歌唱而鲜活生动地流行于当时,歌妓对柳永词的演唱,使得柳永词以一种文学、音乐与歌舞的艺术整合方式和鲜活的形式进行着动态的传播,在歌楼舞榭、勾栏瓦肆等休闲娱乐的场所和环境中,极大地扩大和丰富了柳永词的传播范围。歌妓集欣赏者与传播者于一体,以歌舞的方式活化了柳永词的存在形式,使观赏者能以一种立体的艺术方式进行审美接受。歌妓的演唱还出现在富户宴席、官府公筵或朝廷御宴,柳永词便借歌妓之口自然地传入了宫廷禁中,上层社会如皇帝、文臣也喜读柳词。
  词是音乐文学,它既具有文学的特征,又具有音乐的特点。词的传播不仅可以通过歌妓们进行动态的传播,也同样可以像诗文那样以刻本和抄本为媒介进行静态传播。宋代由于印刷业的发达,各地官府、书院都刻印书籍,民间刊刻的坊本尤多,因而出现了许多词籍版本。《乐章集》在不同朝代的大量编刻是柳词以文本的形式广泛传播的另一种方式。《乐章集》在不同朝代的编刻使柳词传播到文人士大夫的接受视野,以阅读读本和创作范本凸显了柳词的整体艺术功能。历代选本的编选不仅筛选出柳词的名篇佳作,使柳词得到公允的评判,而且在没有歌唱的时代继续广泛传播。
  
  三、柳永词的创新性
  
  柳永词在内容方面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体现在咏史怀古、议论说理、悼亡咏物、羁旅行役、城市风情、市井妇女等方面。他对北宋东京民俗的描写,对歌妓乐工等乐俗文化的叙述,拓宽了宋词的题材领域,也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北宋东京的民俗现象,提供了宝贵资料。柳永词突破了五代词的藩篱,使词开始转向个性化、自我化,使词的审美空间转移到了山水之中,同时对都市生活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描绘。柳词中词人自我形象和自我感情的介入,使词真正成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柳永词有一大部分描写的是世俗的生活场景和感情。如写市民们的寻欢作乐:“是处楼台,朱门院落,弦管新声腾沸。恣游人,无限驰骤,娇马车如水。竟寻芳选胜,归来向晚,起通衢近远,香尘细细。”(《长寿乐》)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小市民的情调,体现了柳永浓厚的平民意识。柳永站在他们的立场说话而没有空洞的说教,并且用真挚的笔墨对她们的内心和情感世界做了深刻细致的刻画。柳永词真切地记录着她们坎坷曲折的人生、悲惨凄凉的命运。这些词贴近百姓生活,也极大地迎合市民阶层的口味,满足了他们的欣赏要求。
  柳永词还扩大了词的境界,表现都市的繁华、山川的壮丽、羁旅的愁思、怀古的喟叹、对劳动生活的描述以及对官场争逐的厌弃,使词都呈现出较为宽阔的画面和较为深刻的情感。这些题材并非没有出现在前人的文学作品中,但是在柳永词中,却是大量融入了各种题材。在词的内容上,进行了多样性多元化的展现,这就让他在词境上有所突破,令人倍感词境的扩大。柳词中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柳永长期生活在都市里,对都市生活有着丰富的体验,他一一描绘过当时汴京、洛阳、杭州等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游乐情景,反映了宋仁宗时的社会风貌。描绘“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的《望海潮》,从自然形胜和经济繁荣两个角度真实地交错描绘出杭州的美景和民众的乐事。整首词,写尽了杭州城内的繁华富庶、西湖的美丽多姿、人们生活的欢乐安宁。
  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柳永词开创性地采用了铺陈的表现手法,情景交融,使词能够较为广阔地反映当时社会的现象,能够更好地表现人们丰富、复杂、细腻的情感。在柳永之前,没有人专力于长调的创作,直到柳永,才全心全力去创作慢词,这不仅引起许多词家的注意,而且慢词的创作也蔚为风气。慢词扩大了词的容量,其丰富的表现力,能把小令难以表达的复杂内容,曲折尽致地表达出来,而这能为大家普遍接受,很快成为词主流的原因。慢词可以长篇铺叙,写出动作时的心情,场面的进展过程及景物的多重组合。柳永大量创作慢词长调,将赋体的铺叙手法运用其中,以平铺直叙的方法将词意予以展开、敷衍,给人较为具体、生动、形象的感受,增强了词的抒情性和叙事性。如《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上片描述离别的情景,以凄切的蝉声点明时节,又以长亭指明送别的地点,再以骤雨之后的苍茫暮色渲染别离场面的气氛,加上人物内心活动的“无绪”、“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等几个动作的描写,形象生动,用语浅显,通俗易懂,非常符合广大群众的审美情趣。《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词的上片,描绘出暮雨秋江的背景,奠定了冷清的基调。“当楼”远望,满目苍凉:秋风凄厉,山河冷落,夕阳西下。近观“是处”眼中呈现衰败景象:花枯了,叶落了,春天尽了。“长江水”流走了青春,流走了岁月,流走了繁华。“无语东流”,不由心生冷漠。词人层层铺叙秋天的冷清、苍凉、衰败、无情,渲染出漂泊、孤寂的氛围,为下片下思乡、思亲之情的抒发作了很好的铺垫。
  在柳永词中,表现情景交融的特色的,多在羁旅行役之作中。在羁旅行役的旅程中,登山临水、登高望远,他把这种恢弘开阔的气象融入在词中,使我们看到了特殊景致与心情的情境表现,而这正是柳永成功的地方。如《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惨淡的斜阳和衰惫的秋光,把人事沧桑融入离情,充满衰飒迟暮之感,在伤别的情境下发而难收,词人羁旅行役的离愁别恨齐上心头,绵绵不绝,充塞天地之间。写怀人之境的“明朝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语言清爽自然,境界辽阔高远、苍茫、寂寥而又衰飒,成为传诵千年的著名意境。《雨霖铃》中寒蝉、长亭、骤雨等几个简单的物象却让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产生了凄美哀婉的韵致,令人回味无穷。
  柳永词还善于从民间文学里汲取营养。柳永仕途坎坷,长期流连街坊巷曲,这种境遇冲淡了他身上的士大夫气息,而较多地接受了城市平民的影响。作为替歌妓、乐工创作的职业词人,为了适应市井歌妓的演唱和市民阶层的欣赏,他“以俗为美”,在词的语言、结构与风味上,更多地继承、发扬了民间词的俚俗本色,将词从士大夫的文人沙龙引向了市井街巷的广阔天地。柳词巧妙运用口语、俗语。如“凭的”、“冷清清的”等。柳词中许多词语和口吻,正是宋代勾栏瓦肆中说唱文学所惯用的。柳永将下层群众的心理状态和现实生活凝聚成智慧而新鲜的语言,从而使他的语言表现出一种家常特色,成为柳词中浓厚的“市民情调”,进一步满足了北宋城市经济繁荣下不断壮大了的市民阶层的需要,反映了新兴的市民阶层的意识和审美追求,流露出强烈的人性。柳词的俚俗性使市民易于接受,内容情调符合市民享乐的需要,再加上合律可歌,所以短时间内便风靡朝野。
  “柳永现象”的出现标志着词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即能够充分反映社会面貌、细致表现复杂情感的慢词繁盛的新时代。从词的发展看,柳永将士大夫文人雅化的令词引向了市民阶层广为传唱的俚俗慢词,将词从文人学士的狭窄沙龙转向了勾栏瓦肆、旅舍村坊,使词获得了新的生命,大大扩展了词的影响,提高了词的表现力和写作技巧,使之成为雅俗共赏的新体诗。从中国文学发展的角度看,作为纯文学的词在柳永手中走向了通俗化,对中国俗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吴熊和.吴熊和词学论集[M].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
  [2]曾大.柳永和他的词[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3]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C].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4]薛瑞生.乐章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4.
  [5]王兆鹏.唐宋词史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6]李剑亮.唐宋词与唐宋歌妓制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
  [7]杨海明.唐宋词美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8]施议对.宋词正体·论“屯田家法”[M].澳门大学出版中心,1996.
  [9]曾大兴.柳永和他的词[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万洪莲 淮安 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 223003)

谈谈柳永现象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