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5年第3期 ID: 402246

[ 韦存和 文选 ]   

作文教学体系中层级概念的引入与实践

◇ 韦存和

   2013年11月,由我和陈玉剑老师主持的研究课题“建立适合初中学生发展的作文层级训练体系”经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批准,正式立项。此前我们已经进行了数年的相关准备与认真探索,并于2012年9月即开始了有计划的系列研究,立项后我们又经过了近两年的思考与实践,其中2012届入学的学生经历了初中阶段一轮完整的实验。我们切实地感到,本课题的最大亮点或曰成功之处是在作文训练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引进了“层级”这一概念。伴随这一概念的厘清和落实,课题研究得以顺利进行,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现就“层级”这一概念引入的背景、意义以及我们围绕相关概念的落实所进行的实际操作做一归纳与分析,以便为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为更大范围内作文教学的深化研究提供一点借鉴。
   一.概念的引入:层级概念提出的背景、价值与依据。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痛感于作文教学的无序低效,不少有识之士即提出了作文教学的序列化、系统化的主张,并付诸实践。其中影响较大的就有为我们所熟悉和敬重的钱梦龙先生倡导的“模仿—创造”训练体系,有章熊先生倡导的“语言—思维”训练体系,还有中央教科所主持的“文体/过程双轨训练体系”……但是,30多年过去了,尽管作文教学必须摆脱乱打乒乓局面,形成独立的、螺旋上升的良性发展系统的理念,已经成为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的共识,但是明显有别于阅读教学以及高校写作教学的是,中学阶段至今尚未形成一部适用范围较广、为广大中小学师生普遍接受和方便使用的独立的作文教材。实际的作文教学依然停留在零散的、无厘头的、碎片式的层面上,作文教学过度依附阅读教学的情形仍旧广泛存在。我们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发现,造成此种局面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尽管探索作文系列训练的专家和同行比比皆是,但就初中学段的研究而言,他们大多把整个初中三年视为一个整体,而未能进一步具体分析初中三年中学生发展的实际。在他们的研究中,从初中阶段作文训练的系统性理念到具体的操作层面之间,往往缺乏一个很明晰的支撑概念。整个初中阶段每学期不少于7篇作文加上每两周不少于500字的练笔,六个学期下来42篇以上的作文,加上不少于3万字的练笔,还有大量的积累的功夫。一个如此浩大的工程,如果没有分阶段实施的中间概念的支撑,必然无法真正建立起目标具体、过程清晰、可操作性强的作文教学体系。
   找到这一支撑概念,其实是一个很艰难很漫长的过程。然而经过了数度的“山重水复”之后,不意间就有了“柳暗花明”。几年前我去贵州参加一个作文研讨方面的会议,途径湖南凤凰古城,游赏沱江美景时,我注意到了江面上那些古朴方正的石头。聪明的凤凰人正是用这些嵌在江上的石头,把无法做到临风飘举、没有“水上漂”功夫的城中百姓从此岸轻松的送到彼岸。猛然间,萦绕在我头脑里多年的一个待解的谜团有了着落。我们后来用层级来指称这些生活里作为渡江人支撑点的石头。在这里,层级就是帮助我们达成目标、体现发展的分阶段落实的支撑点,凭借这些支撑点,我们把我们的孩子们送到作文教学的高处和远处,孩子们的发展可以递进,也可以跳跃,却有其规律可循,违背他们发展的阶段性,难免要失足落水。
   这样,我们把初中作文教学体系大致分为三个层级:初一为基础性训练,初二为体验性训练,初三为感悟性训练。我们这样设置层级,主要源于三方面的依据:一是课程标准的依据。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稳定而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课程标准还多次指出,要通过观察、体验、感受、思考来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并且明确了初中阶段对于记叙文和说明文、议论文的不同写作要求:写记叙性文章,做到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清楚明白;写简单的议论文,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这些在我们设置作文层级时都有具体而明确的体现。二是阅读文本的依据。在具体设置层级时,尽管考虑到时代性和系统性,我们并没有拘泥于教材的单元编排,更没有亦步亦趋的去参考教材中涉及到作文的相关内容。但我们还是将阅读文本里的某些因素纳入了我们层级训练的整体考虑。这样便于知识和能力的迁移,也便于整合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相关资源,形成学生学习上的整体布局。三是学生发展为本的依据。即根据学生知识构成和身心发展实际来设置作文教学的层级。这是一个最为重要的依据。初一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虽有一些记叙文方面的感性认识和实践,但是由于小学一般只要求学生写清楚一件事,孩子们往往对主题、题材、结构、技法、语言等写作的基本常识所知甚少,如果不在此时的作文教学中穿插关于记叙文写作基本常识的教学,学生作文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和制约。所以我们毫不犹豫地对初一进行以常识熏陶与相关实践为主线的“基础性训练”,要求学生学会把事情写具体;初二则在把事情写具体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关注细节,注入情感,而且会要求他们学习写作以实体事物介绍(尤其是建筑物和学生喜欢的小动物)为主的简单说明文(科学小品),由此我们为初二学生设置的是以培养观察与体验能力为重点的“体验性训练”。初三的学生面临人生的第一次重要抉择,同时大多数同学的自我意识也已经萌生,此时对他们的要求是能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出文从字顺、内容充实的记叙文,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会写缘事说理的简单议论文。这一阶段我们对学生进行的是启迪理性思维的“感悟性训练”。
   二.概念的落实:三个层级具体的实验操作。
   三个层级大致划定之后,我们曾经面对一些质疑,其中最大的质疑是体验性训练和感悟性训练如何能截然分开。我们认为体验和感悟作为人类情智活动,确实不可以截然分开。但体验和感悟毕竟有着本质的不同,体验是感悟的基础与前提,重在感性积累,而感悟则是体验的后续与提升,重在理性思考。因此,两者的训练还是可以分阶段实施的。体验性训练思维上偏重于观察能力的培养,表达上偏重于抒情能力的培养;而感悟性训练在思维上偏重于理性思考,表达上关注多种表达能力的综合运用,尤其是议论能力的培养。在记叙文中借助哲理性的升华提高文章的品位,在议论文中借助精当的分析与推理,为学生升入高中的写作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通过这样的讨论与辨正,三个层级的概念得到进一步的厘清,为作文教学的体系建立提供了坚实的思想。

作文教学体系中层级概念的引入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