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09年第7期 ID: 142581

  

从《错误》窥测古代女子地位

◇ 李 玲

  郑愁予的《错误》,短短九十余个字,却成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除了美丽的文字、深层的意蕴以外,它还延续了历代闺怨诗的传统,含蓄而缠绵地抒写了一个等待于闺中的女子哀怨缠绵的纠结。女子娇柔无奈的形象深入人心,得到广大读者的垂青和怜悯。
  《错误》秉承中国古代宫怨和闺怨一类诗歌的传统,闺怨诗的抒情主体,从古至今都是女子。以实例为证:李白的《玉阶怨》、朱庆余的《宫中词》、杜荀鹤的《春宫怨》、金昌绪的《春怨》、王昌龄的《闺怨》,无一不是如此。
  为何等待的都是女人?平常百姓家的女子如此,深宫大院的女子亦如此。细究根源,那就不得不从中国由来已久的社会制度说起。
  曾几何时,中国的社会也由女性主宰。在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女子的地位空前,女子是掌权者,女子可以拥有男子无数,男子却得从一而终。为何当时女子会得权得势,主要原因是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的,而女子采摘的食物比男子更多,所以,当仁不让的获得了掌控的大权。但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男子在体力上的优势逐渐明显,他们可以获得更多的劳动果实,远远的超过了女性,他们不愿意再受女性的掌控,建立了以男权为主的社会制度,更加突出了男子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当一个主体成为社会的决定性力量,那么另一个主体必然会处在低下的位置。于是女人不可避免的沦为这种制度的牺牲者。
  于是,男子当权,苦了几千年的女子。
  女子必须笑不露齿、手不露袖、足不出户,方得一大家闺秀的美誉。女子必须三从四德,方为贤妻良母。女子需得缠足,三寸金莲方为美。班昭的《女诫》里就有关于卑弱、专心、曲从等方面的专门论述,强调对女子进行“从人”的教育、为奴的教育,因此对女子才智发展方面的要求在中国古代社会受到漠视,甚至是给予否定的,提倡“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愚女政策。处在深宫大院的女子,虽然衣食无忧,她们过着让人羡慕的奢华生活,却为一句“楚王好细腰”而酿成“宫中多饿死”的惨剧。由于程朱理学极力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在婚姻家庭制度方面,蔑视妇女的权益,甚至提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明清时代,对于妇女的生活自由和婚姻自由的压制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残酷程度。为何女子会得如此下场,归其原因,就因为女子处于一个被统治的地位。
  鲁迅先生曾说过,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如果硬要把这条规则加在女子身上,那这群女子的可恨之处就在于她们的没有反抗的意识。她们不知道何为反抗,因为从小她们所受的教诲是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旧的传统道德模式和价值观造就了古代女子的被动、迁就和一味的迎合,造成了她们的依附心理和不自主性。再者,伴随着这种依附心理所衍生出来的是女子缺乏一个独立的经济地位。而女子几乎只禁锢在家庭这个小小的范围中,必须依附于男人生存。所以,在她们的脑中,稍有不顺从,那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于是,就有了怨女,有了怨妇。《氓》中的女子,被男人抛弃,只恨悔不该当初听信了甜言蜜语,“士之耽兮,犹可脱也;女之耽兮,不可脱也”;《闺怨》少妇,只悔叫夫婿“觅封侯”;而相对来说比较勇敢的孟姜女,只有守着长城脚下的那堆尸骨,痛哭流涕……
  很少有女子能勇敢的站出来,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也就那一两个,却终究逃不过悲剧的结局。丧夫的李清照,晚年的寂寞又有谁能知?于是有了那么一大批令人哀怜的独守空房的女子形象,而且,这一形象成为了文学史上久盛不衰的一个典型,因为,她极具代表性和群体的广泛性,中国从古至今有太多这样的女子。
  用现在的词语来说,当时的女子就是一个弱势群体。手无缚鸡之力,胸无掌权之志,遇事只能独自垂泪,换取别人的同情之心,以求生存;或以美貌,诱惑男人。然而,青春易逝,红颜易老,最终也只能落得被抛弃而独孤终老的下场。
  在这样的情况下,女子必然处于被动地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任人宰割。男人可以三妻四妾,这叫风流,是男人的本性,在社会的准责之内。女人则必须从一而终,否则,为社会所不能容忍。这是这个男尊女卑的社会所遗留的观念。唯有武则天当权时期,这样威及天下的女人,才允许有男宠。唯我独尊,谁与争锋。
  所以,等待的必然是女人。独守空闺的也必然是女人。

从《错误》窥测古代女子地位

  •  / 凌宗伟 高述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