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09年第7期 ID: 142535

  

把握教材情

◇ 赵海峰 刘慎展

  “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情感、意念、智慧与价值观的产物和表现。中学语文教材的每一篇都是有“情”之物,它们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或托物言志……品读这些好文章,总能让人如醉如痴。语文教材正是培养学生人文情感的肥沃土壤。
  《语文新课程标准》除了突出语文的交际工具性质外,更强调语文的人文性。要求在文本解读上“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尊重人,尊重人的生命价值,理解和尊重多样性文化,重视文章的情感因素”。可见,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已被提到一个崭新的层面来理解,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其实就是一种语文式的精神关怀”,情感的作用更不容忽视。
  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把握好教材中的人文性,引发情感体验,才会出现呼朋引伴式的同化效应,才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理解,才会产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达到情智并举的发展目标。
  站在新课标的旗帜下,语文教学应泼引导学生带着感性的情感、思想及生命的律动,去体验教材中博大、丰富的人文情怀。下面是笔者近年来的几点尝试:
  
  一、教师要掌握文本情感脉络,追求人文性教学
  
  情感体验是语文教学中具有鲜明特色的个性目标。培养学生情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感情,让学生与作者同喜同悲,教会学生敢爱敢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利用情感进行的教育如情境创设、亲身体验、自主质疑、心灵对白等等都能够使人文性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并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融入学生的心灵。这就要求老师不仅对教材要有深入的理解,对自身也要严格要求。
  首先是对教材的理解。教师要与教材达到情感的沟通,必须以对教材的理解为基础,通过文章理解作者,将文章的思路转化为自己的思路。只要理清文章的情感脉络,找准情感的切入口,抓住文中的激情点,就能深入到作者的写作意图中去。在此,就需要教师凭借自身的阅读经验来解读教材,将自己的审美情趣及知、情、行、意等情感因素融汇其中,来达到以情引趣、以情激情、以情促知、以知促情、以情育情、以境育情、以行育情的目的,让学生在浓烈的情绪中去体验,促进情知的和谐发展。
  其次是对自身的要求。刘勰的《文心雕龙》有句话:“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要想“披文以人情”,教师首先要有积极、稳定、协调的感情,必须具备足够的文学修养、一定的文化底蕴,有自己精辟、独到的见解。阅读教材时要做到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乐,在情感的熏陶、冲击、融汇中身临其境,达到“其言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的境地。
  
  二、抓住文本情感契机,巧作点拔,以情感染
  
  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比较频繁。一个具有亲和力的老师比一个学识渊博的老师更易得到学生的信赖。正如法国教育家卢梭所言:“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自由地发展;只有真心实意地爱学生,才能够精雕细刻地塑造他们的灵魂。”语文教师要做到感情投入,必须具备热爱学生的美德。在施教的不同环节,都应重视情感的切入点:一篇课文教学之始的导语,应该像诗一样精炼、感人;一节课的结束语,应在学生的心田留下情感的涟漪,而不是呆板的收尾,给人以索然无味之感。只要教师善于抓住施教过程中的情感契机,以极具亲和力的美好语言,激情渲染、巧妙点拔、并配以得体的表情和动作,来带动学生的情感,就能有步骤地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在莫怀戚《散步》一文中提到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最后母亲因疼爱孙子而改变了主意;但文中提到“我”改变了主意,放弃走大路而决定走小路,这是为什么?如果母亲和儿子同时改变了主意,后面会发生怎样的故事?这两个问题的设计,巧妙而自然,水到渠成地让学生体会到一家人的融融亲情。
  
  三、关注学生情感体验,架设桥梁,实现情感的飞跃和迁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运用美的语言、美的形象及适当的表情动作,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感世界,让学生的情感伴随着他们的认识活动,使其情感在对文本的不断熟悉中发展,并随着文本不断发展得到新的情感体验,再把自己的情感体验倾注于文本的阅读中。只有这样,才能产生与文本互动的效果,即“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可以说,没有情感,就谈不上人文熏陶。只有通过朗读感知、语境感知、营造氛围、创设情境等桥梁式手段,并学会情感迁移,让学生的学习由情感体验转化到智能发展上去,通过长期的积淀和浸染,才能培养起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引领学生情感流泻,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精神和人格培育
  
  叶圣陶在《读书和受教育》一文中提出:“学生读课文并非目的,真能懂得事物,真能明白道理,真能实践好行为,才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还给学生自主权,让学生自由表达,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将自己的看法及要求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让学生说出风格,展示出自己的风采,充分表现自己的创造个性。同时,学生通过学习一篇篇凝聚着作者灵感和激情、代表着人类精神财富的好文章,在潜移默化中就会提升自己的道德、气质、修养、精神品格及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言,教师则是在同一平台的参与者、指导者,这同时也体现了教学观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
  总之,《语文新课标》中“人文性”的提出使情感教学有了更深厚的生长土壤,情感教学又升华了文学的人文性,可以说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只有使二者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才能优化阅读教学,让学生真正受到课文思想感情的熏陶,有效感受和吸收课文的精华,进而大幅提升自己正直、善良、宽容、谦和、仁爱的人文情怀。

把握教材情

  •  / 凌宗伟 高述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