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了解动物游戏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珍重生命的人文情怀。2、激发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3、掌握科普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学习其写作思维方法。4、引导学生将科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增加学习科普文的乐趣。
教学设想
[教学重难点]
①理清层次结构,体悟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②求实宽容的科学精神,热爱生命的情感态度。③准确、简明、生动的语言,描写与说明的有机结合。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语
由电视科教纪录片《人与自然》《动物世界》等引入话题。
二、理清思路
提问点拨,体悟章法:
1、本文属于何种文体?
科普文章,文艺性说明文。
2、试各用一个词语分别概述前三段的生动描述。
叶猴嬉闹,渡鸦滑雪,露脊鲸扬帆
3、动物游戏形式的三种类型各有什么特征?(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二”)与开篇三个事例如何呼应的?
“单独游戏”属于个体行为,“战斗游戏”是一种社会行为,“操纵事物的游戏”表现出动物支配环境的能力。三种类型并非并列,而有交叉。
开篇的三个事例暗合这三种游戏类型。作者精心遴选,事例富有典型性。
4、对动物为什么做游戏,研究者们“争议的焦点”在哪里?
因为动物进行游戏,违背了生物世界的“一条普遍规律,就是尽可能节省能量。”或曰:为什么“消耗大量能量来进行这种没有明确目的的游戏”。
5、为了解开这一谜底,科学家们作出了四种假说,这四种假说的根据、结论各是什么?你对每种假说的认同度如何?(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
6、对这四种假说,作者为什么没有确定的结论?
①四种假说互有长短,都难以圆满解释动物游戏行为的复杂性,解开谜底有待于将来更深入地探索;②科学精神需要实事求是,即使作者倾向于某种假说,也须经过实验的证明,不能贸然定论;③科学精神贵在包容,各家理论兼容并包,碰撞融合,在继承中发展,在批判中创新,方可辨伪存真,求得真理;④作者不作明确的结论,也为读者留下了一个自主思考、评价的空间。
7、结句说“要解开动物游戏的所有秘密,还需要做更加深入的研究”,其原因有哪些?
①对这四种假说,“研究者们各执己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②对于动物在游戏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诸多高级能力——“智力潜力、自我克制能力、创造性、想象力、狡猾、计谋、丰富多彩的通讯方式等”,“这些假说都难以圆满解释”;③动物游戏“即兴发生,没有一定模式,没有不变的规则,内容复杂多变,实在令人捉摸不透”。
三、归纳总结
(一)根据内容、结构,揣摩科学研究思维的一般过程(参见“板书设计”)。
(二)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作诠释。
(四)品味科普说明文的语言特色:
1、准确、全面。如:
①绝不会失足坠地(说明叶猴们严守游戏规则,和下文“看似战斗激烈,其实极有分寸,它们配合默契,决不会引起伤害”相呼应。)②对锻炼动物的速度、敏捷、躲藏能力、争斗能力、利用环境的能力很有效(五个词语不能删减其中任何一个,否则就会丢失某个方面的信息。)③被认为是动物研究中最复杂、最难以捉摸、引起争论最多的行为(连用三个“最”,不仅强调动物游戏行为极其复杂,而且与下文四种假说及文章结论相呼应。)
2、生动、形象。
如,开篇三段对于动物游戏的描述,生动而形象,并引发读者的思考。
四、与文本对话
学完全文,同学们想一想:动物进行游戏,对动物来说有没有明确的目的和意义?你是否对文章中某些语言表述产生质疑?
1、文章说:“那么,动物为什么要消耗大量能量来进行这种没有明确目的的游戏呢?”
动物消耗大量能量进行游戏,难道没有明确的目的吗?
根据动物研究者们的四种假说,动物进行游戏,无论是演习生活。自我娱乐,还是学习本领,锻炼身体,不都是为了达到使自己更好地适应各种生活环境,提高生存竞争力这一目的吗?动物和人一样,是有意识,有智慧,有情感的,它们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游戏就是它们生活世界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动物的角度来说,它们进行游戏应该是有明确的目的和意义的。大家想一想:人类能否用这种价值观来评价动物的游戏行为?
2、文章说:动物“游戏行为有点儿像体育运动,有点儿像演戏,它既无目的,又无结果”。
既然将动物游戏类比为人类的“体育运动”和“演戏”,能推论出“它既无目的,又无结果”吗?因为人类的“体育运动”或“演戏”是既有目的,又有结果的。再者,儿童做游戏追求什么目的?成年人做游戏又追求什么结果?从主观上说,进行游戏并不刻意追求什么结果。按照《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游戏就是①娱乐活动、②玩耍。但从客观上看,游戏又都有一定的功效,如愉悦精神、和谐关系、学习技能、增强体质、发展智力等。动物进行游戏是否也是如此呢?
珍重一切生命,爱护自然万物,应该将万物与人放在平等的地位上。虽说“人,是万物的灵长”,并不意味着只有人类的行为才有意义,动物的游戏行为也是有意义的。
五、布置作业(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