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当”的缘起及发展
“相当”出现的时间较旱,战国时期已有用例,如:
(1)二军相当,两旗相望,唯毋一战,战必不两存。(《韩非子》)
(2)故守四方之高下,国无游贾,贵贱相当,此谓国衡。(《管子》)
秦汉时期的用例更多,且出现于各种文体中,如:
(3)阴阳善恶不相当,则人之为善安从生。(《论衡》)
(4)愿因将军兵马,鼓旗相当。(《后汉书》)
(5)东西相当,相去各二丈许。(《水经注》)
(6)二六对陈,殿翼相当。(《文选》)
“相当”最开始是一个动词,表示“相遇”“相对”“两方面配得上或能够相抵”。这一用法延续了很久,直到清代文献中,仍有这三个义项的用例,其中用得最多的是“两方面配得上或能够相抵”。这三个义项有着密切的联系:“相遇”必然会“相对”,两方面能够持久地“相对”,则必然是“力量能够相抵”。如“旗鼓相当”中的“相当”,开始指“相对”,可现在则指“相抵”。因此,这三个义项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合流,合并成一个义项,即“两方面配得上或能够相抵”。
在句法上,“相当”常做谓语,不能带宾语;在意义上,“相当”不表示动作,而表示状态。这两方面的特点使得“相当”很接近形容词,有时孤立看某一句子,很难判断其词性,如:
(7)若欲争一旦之战,则兵将势力,实不相当。(《三国志》)
这种相似性使“相当”衍生出了形容词用法,语法标志是可以和程度副词搭配。语料显示,该现象最早出现于唐代,如:
(8)避暑最须从朴野,葛巾筠席更相当。(《全唐诗》)
(9)朝霞见韩生气宇轩昂,丰神俊朗,才貌甚是相当。(《拍案惊奇》)
随着形容词用法的出现,“相当”开始出现在定语的位置上,最早见于清代后期。
(10)相当的人家,都不肯和他对亲。(《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11)这几月来,总没个相当的人。(《绿野仙踪》)
“相当”处于定语位置时,意义由“配得上、能够相抵”逐渐向“适宜、合适”引申。
民国前的语料中基本没有“相当”的副词性用法,但可做连动句的前一个动词,如:
(12)四件将来合就,相当不欠分毫。(《警世通言》)
副词“相当”应该由该句式发展而来,根据石毓智提出的“时间一维性原则”,连动式中只能有一个动词具有时间性特征,而不具有时间性特征的动词则常常会虚化为介词或副词。民国时,“相当”的副词性用法越来越多:
(13)某家有两个女郎,长得都相当漂亮,只是要价很高。(《古今情海》)
(14)两个人的迎招退招都相当好看。(《雍正剑侠图》)
同时,受副词意义的影响,形容词“相当”的意义由“配得上、能够相抵”或“适宜、合适”发展为“较高程度的”,自身已有程度意义,从而不能再和程度副词搭配,成为区别词,如:
(15)他是个有声望的人,人人对他都应表相当敬意的。(《留东外史》)
(16)内阁还在他的手中,也还有相当的能力。(《民国演义》)
到此,“相当”的所有义项都已经出现了。总之,“相当”最初是动词,意思是“相遇”“相对”“两方面配得上或能够相抵”,由于三者意义联系密切,逐渐合流为“配得上或能够相抵”,由于这一义项在语法和语义上都和形容词比较接近,因此引申出形容词的用法,意义为“适宜、合适”或“配得上、差不多”。由于动词“相当”常和其他动词并列,且常置于其他动词前,受时间一维性特征以及自身状态性大于动作性特征的影响,引申出副词的用法,表示“较高的程度”。副词的意义又影响了形容词的意义,使之具有“较高程度的”的意义,成为区别词。
二、关于“相当”的程度
《现代汉语词典》认为副词“相当”在程度上不及“很”,而《汉语大词典》则没有说明。有意思的是,《现代汉语词典》释“很”为“程废相当高”,用“相当”释“很”。笔者随机调查了25名同学或朋友,除一名马来西亚华人认为“相当”的程度不及“很”外,其他人均认为“相当”的程度高于“很”。24人中,有16人为中文专业研究生。为什么有如此高比例的人群认为“相当”的程度高于“很”?这种观念是对是错呢?下面我们从实际语料中寻找答案。
我们在语料中首先查找“很”和“相当”共现并且两者修饰的成分具有并列、递进或因果关系的句子,然后我们根据句意来判断“很”和“相当”的程度。
在民国及以前的语料中,我们只找到一个例子,即(13)。且从句意中无法判断两词程度的高低,但从“只是”一词可以判断出,“漂亮”的程度至少是让人满意的,其程度要高于“一般”“比较”“有点儿”等带有“差强人意”意义的副词。
在现当代文献中,我们找到的例句很多。如:
(17)那会儿很好上,那会儿五八年找个工作相当简单。(《北京话口语》)
(18)有的量词性格很孤僻,……有的量词却相当好动,交游很广……(《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19)这只能说明,我们的农业目前还相当落后,绝大多数的农民生活水平还很低。(《中国农民调查》)
以上几个例句中的“相当”和“很”都是从不同方面去阐述一个问题。如“相当好动”就是“交游很广”,“农业相当落后”也就是“农民生活水平很低”,即作者要表达的是相同的意思,但却分别使用了“相当”和“很”,可见,两者的意义应该是相近的。“相当”的程度不低于或至少不明显低于“很”。
这种“相当”和“很”连用,且表达程度相近的例句在语料中是最多的,占近90%。
部分例句则显示了“相当”的程度要高于“很”。如:
(20)……6~10岁,
已具备初级水平;11~16岁,水平已经很高;17~22岁,养得相当棒……(《前途未卜的电子宠物市场》)
(21)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都有很大发展,有些地方发展得相当快。(《人民日报》1998年1月)
(22)很严重,应该说相当严重。(《突出重围》)
(踢)他既然在伦敦居住过相当久——这一点由他对樱沼别墅侦伺了很久的事实就可以证明。(《福尔摩斯探案集》05)
这些例句大致可分为四种情况:
第一,“相当”修饰的形容词在意义上比“很”修饰的形容词程度更高,两者构成递进关系,如(20)。
第二,前一分句说明某种情况,后一分句说明该情况中突出的现象,两个分句构成递进关系,“很”修饰前一分句,而“相当”修饰后一分句,如(21)。
第三,作者或说话人在叙述某一现象后,追加强调该现象的程度,如(22)。这一类是
最能体现“相当”的程度高于“很”的句式,因为两者修饰的谓词是相同的,程度上的差别完全由两者的差别来体现。说话人在表达了“很严重”后文有意地用“相当严重”来加以强调,构成递进关系。
第四,其他,如(23)。两个分句之间并不具有递进关系,但所表达的程度有明显差别。
这类例句不多,不到10%。
还有个别例句体现了“很”的程度性高于“相当”,仅3例:
(24)据行家评价,他的书法相当不错,特别是篆书功力很深。(《今日吴法宪》)
(25)这次美元下跌对国际金融市场造成很大冲击,对世界经济也有相当影响。(《人民日报》1994年2月)
(26)我们说了登一次月都很困难,所以派宇宙飞船很难,在地球上面发一个人造卫星就是有相当的难度。(《寻找另外一个“地球”》)
“深”显然在程度上高于“不错”,前者用“很”,后者用“相当”修饰。“美元下跌”的影响显然对“国际金融市场”比对“世界经济”更大,前者用“很”,后者用“相当”修饰。“登月”和“派宇宙飞船”的难度高于“发人造卫星”,前者用“很”,后者用“相当”修饰。
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个例子中,有两例“相当”都不是处于状语而是定语位置上的。但受语料限制,还不能断定句法位置是否对两词的程度性存在制约。
总之,我们有理由说,在当代,副词“相当”的程度性应该高于(至少不低于)副词“很”。
三、相关问题说明
尽管缺乏语料支持,但我们认为,“相当”在作为副词初始,其表达的程度性可能并不高,应该低于“很”。“相当”作为动词,意义是“相抵、配得上”,而副词用法是在并列谓语的结构中获得的,那么它初期不可能摆脱动词的意义。我们推测其意义变化可能经过了如下过程:相抵、配得上→达到某一程度→达到某一较高的程度。
副词“相当”的初始意义可能是“达到某一程度”,但这种程度的达到是让人满意的。而不是差强人意的。在民国及以前的语料中,这一用法的“相当”修饰的都是褒义的形容词,表示的都是令人满意的、好的意义,“相当”的副词意义受其影响而具有主观色彩。而“相当”的主观色彩反过来要求“达到满意的程度”越来越高。“达到某一较高的程度”的满意度显然要比“达到某一程度”要高。同时,“相当”的副词用法也逐渐扩大,不再限于修饰褒义形容词,这时,“相当”的主观性也随之减弱,最终成为一个表达较高程度的普遍姓副词。
而“很”作为最常见的程度副词,意义可能有一个衰退过程。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形容词一般不直接做谓语,常常受程度副词“很”修饰后再做谓语。这时,“很”的程度义是很低的,在理解句意时甚至可以不考虑其程度义。换句话说,我们在使用“很”时,很多情况并非要强调程度,而只是句法上的一种要求。“很××”做谓语是一种无标记的语法结构,而“相当××”做谓语则是有标记的语法结构,目的就是要强调“××”的程度。这样,即使在“相当”和“很”所表达的实际程度差不多的情况下。人们也倾向于把“相当”理解为更高的程度也就不奇怪了,因为有标记的语法形式总是要比无标记的语法形式传达更多的意义。
四、小结
“相当”作为程度副词,和“很”的程度差异在词典和在大众的理解中存在着不同。有学者认为,大众应该遵照词典中的理解,“正确”使用该词语。但本文认为,语料显示,至少在当代,“相当”的程度已经高于“很”,我们不应以词典为理由因循守旧,而应该把握语言发展的趋势。语言是活的,词典中的释义永远落后于语言发展,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笔者认为,“相当”的程度高于“很”并不是错误的理解,而是语言发展中的新现象,是有一定缘起的,是与两个词语的意义、用法等的发展变化分不开的,我们应该正确看待这一现象,而不宜墨守成规,予以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