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毛泽东的两首《沁园春》,景状其神,物拟其志,景为情设,物为志生。这个中奥妙在于词中的形象不仅仅由对象的直觉反映所组成,而是物体、思想情感、意志的混合物,故可感脉搏之跳,可闻呼吸之声,是观念的升华、意识的结晶。
【关键词】《沁园春》 写景特色 景状其神 物拟其志
古人云:“诗言志。”毛泽东的两首《沁园春》便是明证。为了表达他的雄心壮志,作者豪情腾笔端,伟志凝壮采。
且看两词之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观其景,知其人,明其志,晓其情。何为其然?笔者归结为两点:
其一,壮景显伟志。人的志向,看不见,摸不着,是一个无形的概念,作者便借助大自然的有形之景来加以描摹,气象雄浑,胜过横空出世之莽昆仑。“万山”、“万类”、“千里”、“万里”、“长城内外”、“大河上下”——横向无边无际,“鹰击长空”、“万里雪飘”、“莽莽”、“欲与天公试比高”——纵向触天接地,委实雄视九州,包举宇内。曹操以沧海喻其志——“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被世人所称道,相形之下,在毛词面前恐怕还是要逊色三分。这不是景胜,而是志胜。毛泽东自投身革命之日起,就有“主沉浮”的高志、“环球同此凉热”的伟愿,他是“看今朝”的“风流人物”!雄心搭起天堂路,是鲲鹏之志成就了他的伟业——最终成为举世瞩目的开国领袖,叱咤风云的一代豪杰!你听他的心声:“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你闻他的豪情:“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你观他的形象:“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你看他的壮举:“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在他眼中,容纳几十亿人口的地球,只是“小小寰球”,不可一世的西方列强,只不过是“纸老虎”。他能奔雷掣电,他能吐月吞星。真可谓: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携卷登山唱,流韵壮东风!
其二,物跃滚豪情。毛泽东笔下的景物,不仅硕大无朋,而且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体现于四个方面:一写其旺。“自古逢秋皆寂寥”,毛词之景却生机勃勃、壮阔秀丽,富有旺盛的生命力。“层林”显示树林的蓊葱郁勃,“尽染”显示山林红艳之广,“漫江”显示江水的充盈浩荡,“碧透”显示江水的晶莹透剔。二写其活。他笔下的景,集中体现于一个“动”字。请看下面这些词句:“湘江北去”,“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它们所包含的意蕴,就完全符合“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少年同学的性格特征:年轻好动,神采飞扬,初生牛犊不怕虎,豪气冲天,敢作敢为,一心为民,鄙视权贵!三写其勇。你看两句写景的结句——“万类霜天竞自由”、“欲与天公试比高”,都赋予了景物的人格化,万物要竞争,山原要比试,这是“不到长城不罢休”的好汉,这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这哪里是写物?分明是突现一个“与天、地、人斗其乐无穷”的勇士!纵观毛泽东的一生,他何曾知道一个“怕”字!(“更无豪杰怕熊罴”!)他年轻时就敢于造反,指斥校长,反袁称帝,驱逐张敬尧……舍得一生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中壮年时期,反“围剿”,抗日战争,重庆谈判。建国初期的抗美援朝、赫鲁晓夫的反叛、世界反华势力的叫嚣等等,他从未表现出丝毫畏惧。四写其信。透过“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我们依稀看到一位艺高胆大、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急于奔赴大显英雄本色(“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的舞台的斗士形象,他充满了革命必胜的信念,他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远瞩,他有革命高潮即将到来的展望:“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由上分析可知,他笔下之物,与其说是景,不如说是神,准确地说,是景状其神,物拟其志,景为情设,物为志生。这个中奥妙在于他词中的形象不仅仅由对象的直觉反映所组成,而是物体、思想情感、意志的混合物,故可感脉搏之跳,可闻呼吸之声,是观念的升华、意识的结晶!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2009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