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0年第11期 ID: 137702

[ 李龙宗 文选 ]   

高中新课程背景下语文专题学习初探

◇ 李龙宗

  【摘 要】为了达成课程目标,需要对现有的课程资源以及潜在的课程资源进行选择、调整以及相应的拓展。专题学习即是其中一种有效的途径及方法。专题学习不是游离教材之外的,而是立足教材,与教材紧密配合,是对教材的重组与拓展。
  【关键词】新课程 专题学习 课程资源 重组 拓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在“课程目标”方面提出,“学生应该在以下五方面获得发展”,即“积累·整合”、“感觉·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为了达成既定的培养目标,我们不能只是就课教课,而需要对自己现有的课程资源以及潜在的课程资源进行选择、调整以及相应的拓展。对课程资源的选择、调整以及拓展可有很多种策略,我们认为专题策略是其中一种重要的策略。“所谓专题策略就是以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为基础,选择与重组相应的课程资源,开展专题性学习”(徐继存等:《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可见专题学习不是游离教材之外的,而是立足教材,与教材紧密配合,是对教材的重组与拓展。
  一、专题的确定
  开展专题学习,首先碰到的问题就是确定专题。组织专题的线索有多种,可以人为线索,可以物为线索,可以主题为线索。《课标》在“课程目标”部分为必修课程的“阅读与鉴赏”提出的具体目标之一是:“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为了更好地达成这个目标,我们确定以人为线索来组织专题。根据人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的教材确定了如下专题:
  必修一:走近孔子、品读鲁迅
  必修二:走近屈原、解读英雄(项羽、荆轲、苏武)
  必修三:走近李白、感悟杜甫
  必修四:走近苏轼、品读李清照、感悟辛弃疾
  必修五:走近庄子、感悟陶渊明
  具体来说,这样确定专题有三重考虑:
  1.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有利于学生传承优秀文化遗产。对高中语文课程,《课标》提出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可见传承文化是语文课程的一项重要任务。而我们所选的这些人物都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很深的人物,他们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的代表。对这些人物的感悟品味以及深入的探究,无疑可以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更好地体会其中蕴涵的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2.从人生观的角度来看,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是《课标》提出的一个基本理念。以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人物为线索来组织专题学习无疑能很好地达到这一要求。因为这些人物都是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的好材料。如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面对挫折毫不退缩的品格,屈原的爱国热情和坚持理想的品德,项羽、荆轲、苏武面对死亡的大无畏精神,陶渊明洁身自好的品德、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骨气,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辛弃疾面对国家危难挺身而出立志报国的精神,等等,这些都可以给人深刻的启示。
  3.从语文素养的角度来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语文素养。首先是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扩大视野。每个专题都包含三方面的阅读材料:一是这些人物的重要作品和传记;二是写这些历史人物的时文;三是同龄人以这些人物为素材写的优秀作文。其次是积累写作素材。每个专题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都要求学生背诵重要的诗词及相关的名句,编写人物事略。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写作素材。加上这些人物身上负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因此每个人物都是一个素材宝库。再次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这些人物的一生都很复杂,是提高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和批判阅读能力的好材料。综观这些人物,有几个方面很值得深究的:一是这些人物对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起着怎样的作用;二是仕和隐,这是困扰传统文人的一对矛盾;三是人物评价,对这些人物的评价见仁见智,有些甚至争议很大,因此每个人物都可在评价上设置一个讨论题。
  二、实施过程(以“品读屈原”为例)
  1.感悟与发现。“品读屈原”这一专题以必修2中的《离骚》为基础,补充《涉江》及《屈原列传》。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1)整理屈原作品中的名句,根据《屈原列传》及自找材料编写人物事略(包括屈原的创作情况及事迹);(2)在阅读完有关作品后,用概括的语言分条列出对屈原的认识,可从多个角度去感受和发现屈原,如屈原诗歌的风格、屈原的精神、屈原的个性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对屈原的一般性评价,也允许学生有个人的见解。这一环节重在阅读与积累,目的是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精神和品德,并尽可能有独到的发现。在此基础上积累写作素材。
  2.探究与批判。分组讨论两个问题:(1)屈原对后世的影响(从创作与精神两方面探究);(2)有人说屈原大可不必死,他可以学学陶渊明,为后世留下更多的诗歌,你认为呢?这一环节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与思维能力。
  3.品读与拓展。印发时文孙侃的《夜读屈原》及张曼菱的《择生与择死——屈原与司马迁》,要求学生品读这两篇时文,写出点评或感悟,丰富自己对屈原的认识。并由《择生与择死》一文引出话题“看我如何生,看我怎样死”,要求学生搜集忍辱而生及慷慨赴死的典型材料,就“生与死”的问题作进一步的思考。忍辱而生的例子如:左氏双目失明、孙膑断去双足、勾践卧薪尝胆、司马迁忍辱偷生、韩信忍胯下辱等等;慷慨赴死的例子如:伯夷绝食首阳、荆轲慷慨高歌“壮士一去不复回”、屈原自投汨罗江、项羽自刎乌江岸等等。这个环节是个综合的环节。既有阅读,也有探究,还有积累。
  4.运用与表现。(1)立意与拟题训练。要求学生把屈原当成写作素材,进行多角度立意,并选择一个立意拟出几个题目:(2)印发高考优秀作文《谏屈原书》(2002年全国卷,话题“心灵的选择”)及《吊屈原赋》(2003年全国卷,话题“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体会如何以屈原为材料表现特定话题,并学习借鉴一些技巧,如借古寓今等;(3)写作训练,给定话题,要求以屈原为素材进行作文。这个环节是培养写作能力,特别是灵活运用素材表现特定话题的能力。
  三、问题与探讨
  1.课程内容与课时的矛盾。新课程的教材比起老课程的教材课文数量增加了,而专题学习又需要增加不少学习内容,每个专题除教材中的基础篇目外,在阅读指导、讨论交流、写作指导上至少还要花三至四个课时。可是课时并不比以前多,这就造成了课程内容与课时的矛盾。解决办法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外动起来。课堂时间仅用于指导与交流。另外,对教材要作大胆的处理。某些课程内容就要适当减少课时,比如可采用单元教学法,甚至于舍弃个别篇目,改为学生课外自读。新课程强调用教材教,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大胆处理教材。
  2.学生水平的局限。专题学习对学生的水平要求较高。表现在要有较强的课外自学能力,还要有一定的探究能力。专题学习的阅读量较大,自学能力较差的学生难以落实,更何况有些阅读材料较难,阅读能力不足的学生会不知所措。阅读材料较难可加强辅导,而课外不能落实是专题学习中最头痛的问题。教师除尽量激发兴趣外,恐怕还得投入很多时间去督促学生。探究能力不足则易使探讨不深入,容易停留在表面。例如对屈原之死,绝大多数学生都不认可。有的认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死了对楚无益,活着可以为复楚而努力;有的认为楚王昏庸,为楚而死太傻等等。认可不认可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对屈原之死理解不深刻,认识肤浅。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3.以上两方面的问题很容易带来专题学习流于粗糙,学生浅尝辄止。如果是这样,专题学习就不能取得效果。避免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充分发挥首席作用,要做好几种角色。一是资料员。高中学生学习科目多,寄宿生多,没有时间也没有条件去查找资料。专题学习的绝大多数材料要由教师提供。有条件的学生再自己作更深更广的拓展。二是设计师。从专题的确定到每个专题的实施直至每个学习过程中的要求、讨论的问题,教师都要精心设计,以期能引发兴趣,激发思维。三是评判员。教师要提供平台让学生交流,而且要做好点评,还要收集优秀成果进行展示。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成就感,从而更自觉更主动地投入专题学习中。
  总而言之,组织专题学习对教师来说,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然而做好了,对教师对学生都会有很大收获,因此值得我们去做。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启悟中学。

高中新课程背景下语文专题学习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