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的起源】
1.杜甫诗云:“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唐宋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绽放着自身独特的光辉。然而在现今的教学中,诗词教学多年来都是一个薄弱环节,诗词并没有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对诗词的感觉常是意象分析+景物分析+情感分析,既显得枯燥,又玄妙莫测,难以把握。由此,如何在诗词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他们学习过程中的感悟和体会,是我努力探索的方向。
2.在目前的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多采用第三人称叙事视角(旁观者的视角)来阅读文本,多用“我看他/她(作者、人物)、我理解它(作品)”的眼光来分析文本。这种叙事视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对文本内容的分析,但在体味诗歌中所蕴含的或含蓄或奔放或恣肆或典雅的情感方面,似乎总是隔着一段距离。也有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同学用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作者的视角)来感受诗歌情感,然而,在抛出这一环节时,往往缺少一定的铺垫和过渡,造成学生观察视角的混乱,而无法真正达到目的。鉴于这两方面的问题,笔者试着从叙事视角的转变入手,有梯度地引发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能够逐步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真真切切地体味其中的情感。
【教法介绍】
笔者以“叙事角度、想象、情感体验”为原则。将教学过程分为两个主要部分:1.以第三人称叙事视角来赏析词作中的图景,展开想象,化词为画。这部分要求学生以旁观者的身份客观地赏析词作中的图景,同时,运用描写的方式来表现景物和景象的特点。2.以第一人称叙事视角来体味词人细腻复杂的心境,展开想象,化景为情。这部分要求学生转换身份,用作者的眼睛和心境来赏析景物,同时,运用内心独白的方式来表现作者在经历坎坷后,面对冷清图景时的复杂细腻情感。
【教学流程】
一、旧课导入,初涉“化词为画”
以《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一句为例,请同学想象这句词所描写的画面并以第三人称叙事视角进行描述。
授课预案参考示例:(这幅图中,我们看到的是)作者和他的心上人,面对面站立,双手相牵(紧握)的场景,他们的眼神互相凝视,眼中饱含着泪光,词人上身微微倾斜,似乎有话要说,然而嘴唇紧闭,似乎又不知道从何说起。
(画线字词显示第三人称叙事视角的运用)
小结:这一部分主要让学生明白“第三人称叙事视角”和“化词为画”的含义。教师在学生构思过程中进行适时点拨。可以采用多媒体的方式来突出强调第三人称叙事视角的运用方法,同时根据学生情况总结“化词为画”的要点。如:在描写人物时,扣住词作中明确的动词或名词:执手,相看,泪眼;在描写景物时,突出所描写景物的状态;对于反应心情的词语“竟无语凝噎”,展开多方面想象,尽量用可见的动作来表现,如“上身微微倾斜”、“嘴唇紧闭”等。
二、新课研读,实践“化词为画”,赏析词作图景
1.介绍词作基本内容,示范诵读,铺设氛围。《声声慢》描写的是作者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所见所感。词作中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请同学先听示范诵读,初步感受词作所描写的图景。(教师或者录音示范诵读)
2.以第三人称叙事视角赏析词作图景,化词为画。请同学自由品读词句,结合此前的示例,想象《声声慢》中描写的画面,并以第三人称叙事视角进行图景描述。
参考示例:
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幅图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孤单的身影,单薄不足以形容身影的孱弱。在一个阴沉的午后,她独立在一个空荡荡的房间,简单的家具显露着房屋的冷清。她的眼神凝视着远方,似乎想要找寻什么,想要抓住什么,然而她的眼神中又透露着一无所获的失望和不安。
②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这幅图中我们看到的是)李清照斜靠在躺椅上,身上只盖着一层薄薄的外衣,一阵阵的轻风,吹动着窗外的梧桐树叶,凝目的眼神,微皱的眉头,她的心中似有万般愁绪,辗转难以休息。
③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这幅图中我们看到的是)李清照倚在桌边,手中轻握着一个酒杯,桌上,并排着几个酒瓶,她的眉头依旧微皱着,双肩似乎还有微微的颤抖,不知是风的力量,还是内心的缘故?
④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这幅图中我们看到的是)李清照依旧倚桌而坐,目光已然转移向上,天空中,一行北雁缓缓飞向南方,而她凝目望远,脸上盈盈透着泪光。
⑤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这幅图中我们看到的是)几盆黄花,虽有些许落叶,然而依旧盛开得灿烂。李清照孑然独立,孤单孱弱的身影恰好与黄花形成反差。她的双眉间似乎也流露着这样的悲伤,一声轻轻叹息,抛出“如今有谁堪摘”。
⑥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这幅图中我们看到的是)李清照已经转身回屋,再次落坐在窗边,手搭在窗沿边,窗外的天色有些许昏暗,斜阳却依旧留恋着,她静静凝视着,若有所思。
⑦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幅图中我们看到的是)窗外的梧桐树,稀疏,一片苍凉,零星的雨丝透过那梧桐叶,消失在地面上,而留在梧桐上的雨滴却垂落得缓慢和异常沉重。
⑧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幅图中我们看到的是)李清照凝视着窗外的梧桐,眉宇间的愁思越来越浓,泪水似乎随时要夺眶而出,此情此景中,千言万语都是徒然,她只留下一声长叹。
[教学点拨]
(1)引导学生他们先从景物特征明显的语句入手,如“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2)描写景物特点或人物动作、心境时,点拨学生多问“是什么”、“怎么样”,如描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前,使学生思考:这个句子发生时间是什么,周围环境是什么样子,作者怎样寻找等。用问题来带动想象的宽度和完整度。
(3)考虑到整首诗词内容上的连贯,在画面描写上也应有连贯性,提醒学生在描写下一幅图景时,考虑上一幅图景的内容。
[小结]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以第三人称叙事视角来赏析词作并描写景物,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自行梳理文本内容,同时把握词作中突出的意象、景象,而教师从学生所描写的内容中,也可以了解他们对于意象或景物特征的把握和理解,如,学生对于“淡”酒、“大雁”、“点点滴滴”的描述,并做进一步的点拨。
目前诗歌教学的主要模式是:介绍作者(知人论世)—领读文章(初读文本)—解释文章(细读文本)—思考问题(文本探究)。其中“解释文章(细读文本)”往往作为教学的核心环节。笔者认为,学生通过“解释文本”对文本的内容必然有一定的理解,然而,这种理解还是停留在文字或文章概念的层面,学生对于文本情感的体味依旧较为单薄。因此,要真正地读懂诗歌,读懂诗歌中的情感,教师一定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走进作者、走进文本。
三、旧课示范,转入“化景为情”
在课程起始阶段,我们以第三人称叙事视角来描述“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一句的图景。当时我们都是“画外人”,现在,我们要走进图中,化身为“画中人”。请同学们转换叙事视角,以柳永的身份置身于这个画面中,此时,你(柳永)会想到什么,会想说什么呢?请大家以独白的方式来表述。
授课预案参考示例:这么快就要分别了,这一次分别后,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呢?心里千百万个不愿意啊,可是那开船的号角却声声入耳,再说一句什么呢,是祝愿,是不舍,是期盼,还是……那么多的内容,我又该从何说起呢?
(画线字词显示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的运用)
小结:这部分是作为过渡环节,要求学生了解并尝试运用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完成从“看”到“感”的转变。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身份的转换,化己为作者,在独白时突出“我”、“我们”等第一人称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