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0年第11期 ID: 137754

[ 顾叶斌 文选 ]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顾叶斌

  【摘 要】高中课堂的确要有深度,但这个“深”绝不是内容上的“艰深”。教师要以“一个人”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而不是以“学科知识”或教材代言人的身份与学生交流。在教学资源一定的情况下,深度与广度的均衡分布,是最有利于课堂效率最大化的。
  【关键词】《课堂密码》 学科深度 教育广度 课堂结构
  
  暑期有幸拜读周彬博士的大作《课堂密码》。全书共有五辑:第一辑“打造有效课堂”,第二辑“营造有趣课堂”,第三辑“塑造有序课堂”,第四辑“课堂中的学生”,第五辑“课堂中的教师”。作者要我们莫把课堂只当课堂,莫把课堂只当教学,莫让课堂止于安静,要以学生为师,以同事的课堂为友。读完全书隐隐觉得我今后的课堂多了点趣味性和有效性,因为我从《课堂密码》中的一个公式——课堂结构=学科深度×教育广度中得到了许多启示:
  一、学科深度:是内容的艰深还是理解的深刻?
  教师在学科上要有深度,并不是要求教师在学科知识的内容上要艰深,而是要求教师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要深刻。——《课堂密码》P18
  【阅读体会】高中课堂的确要有深度,但这个“深”绝不是内容上的“艰深”。比如教诗歌,来点“艰深”,教学生学格律,平平仄仄平,即使教师功底很扎实,试问又有几个高中学生能真正弄明白老师所教的格律知识呢?既然学生接受不了、消化不了这样“艰深”的知识,倒不如将我们宝贵的课堂时间投放在诵读诗文、解读内容和情感、赏读艺术手法上。当然,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对学科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就拿归有光的名篇《项脊轩志》来说,全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教师在课堂上的其中一个任务就是要带领学生真正读懂文中的这些情感。要让学生读懂这些情感,教师自己必须对这些情感有深刻的认识。比如回忆母亲和祖母时,无论是泣还是“长号不自禁”,作者都是流下了热泪。为什么在写亡妻时,却不见一滴眼泪呢?果真无泪吗?教师要能读懂泪在字里行间。泪在“吾妻死,室坏不修”。为何不修?因为爱妻已死,无心修室。修室又与谁居?泪在“其后二年,余久卧无聊”。为何两年还卧病无精神寄托?因为思念亡妻至深至切。回忆往事,又想修复旧室聊以慰藉痛苦的心灵,“乃使人复葺南阁子”。泪在“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为何又不常居?因为居此间,睹物思人,更加令人无限伤悲。全段没有一句说到妻子,但处处传达出对妻子的深深思怀,句句无泪,却处处含泪。教师有了这样深刻的理解,才能引导学生析其言、品其味、悟其旨。如果你的课堂中缺乏这样深刻的理解,那我想你该读点书了,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使人看得更远。
  二、教育广度:是“人在学知识”还是“学知识的人”?
  学生并不是学习特定专业的学员,尽管学习是他们的专职工作,但在众多学科中喜欢上哪一门学科,致力于哪一门学科,并没有强制的限制。基于这种情况,可以把学生称为业余选手,将之描述成“一个人在学习学科知识”……专业教练教业余选手,第一步应是如何吸引这些业余选手,以便让他们在专业学习这条路上愿意走下去。——《课堂密码》P19
  【阅读体会】“人在学知识”和“学知识的人”的差别在“主动学”与“被动学”。教学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主动学”,所以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应当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才愿意学、乐意学。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让书面化的学科知识生活化”是个好方法。比如在作文教学中,反复强调,语言上要注重遣词造句,写出文采来,但效果甚微。偶然一次我讲评作文时跟学生们举了几个我两岁半女儿的例子:
  有一次,我夫人去西藏旅游。她走后,我问女儿你想妈妈吗?她说:“我想妈妈的。爸爸,你要去旅游,我更想你。”我一讲完这个例子,学生都乐了,觉得这小丫头嘴真甜。于是我趁机对他们说:“你们看,两岁半的小孩副词用的妙吧,一个‘更’字,马屁味十足。”他们更乐。
  又有一次我在房间睡午觉,我女儿推门进来叫我陪她到客厅去玩。我翻了个身没睬她,她就跑到我跟前对我说:“爸爸,窗口有只大灰狼!”见我没反应,她又一本正经地补充说:“饥饿的大灰狼噢。”“饥饿”这个词形象性极强,仿佛真有一只饿扁了肚子的大灰狼站在窗口,要冲进来吃掉我,它使潜在的危险性直线飙升。借助“饥饿”这个形容词,女儿在暗示我:你不要睡觉了,一个人待在房间里很危险的,大灰狼现在肚子很饿,要进来吃掉你,你快跟我一起逃到客厅去吧,从而达到要我到客厅陪她一起玩的目的。“饥饿”这个词含蓄、深远又不乏机智。
  在分析了这两个生活味极浓的事例后,学生似有所悟。我就趁机点拨他们:“一个两岁半的小孩,都会巧用副词和形容词,大家都已经是高中生了,岂不更应该注重遣词造句?”
  在这个基础上,我让学生看了一段感动中国人物谢延信的视频资料,然后要求他们写一段100—200字的颁奖词。第二天作业交上来一批,发现语言上大有进步,有不少优秀作品。当我批到这样的作业时,心情是激动的。因为语言上要注重遣词造句、写出文采来,这样的要求不止说过多少遍了,现在终于在这个生活化的事例的启发下见了成效。实践证明,“书面化的学科知识生活化”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对一个教师而言,“书面化的学科知识生活化”的要求是相当高的,不仅要求教师对学科知识融会贯通,而且要求教师从对学科知识的过度关注中走出来,以“长者”或“过来人”的身份去体谅与关心学生,站在学生的立场,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用他们可以搞清楚的逻辑,来解释与重新表达学科知识。要求教师要以“一个人”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而不是以“学科知识”或教材代言人的身份与学生交流。
  三、课堂结构:深度与广度的均衡配置
  学校管理并没有为教育广度提供多大的空间,但却为学科知识的深度大开绿灯。
  对教师个人而言,对学科知识的专业归属感,远胜于对教育教学的认同。
  由于班主任的存在,在传统的意识中,往往把对学生的关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教育广度方面的事,都归为学生德育工作,由班主任承包。这就更加强化了学科教师只对学科知识负责的意识,也是当前课堂教学中学科深度越来越深,而教育广度越来越窄的一个重要原因。——《课堂密码》P22-23
  【阅读体会】在教学资源一定的情况下,哪一种课堂深度与广度的分布,会让课堂变得最有效率?周彬博士利用数学中在周长一定的情况下,当长与宽一样长时,面积最大,来阐明了他的观点:在教学资源一定的情况下,深度与广度的均衡分布,是最有利于课堂效率最大化的。同时指出,在当今的教学中,无论是学校的管理还是教师的教学都存在着重深度、轻广度的现象。他的这番论述提醒了我们,要均衡配置课堂结构中的深度与广度,优化课堂结构,从而打造“有效课堂”。
  ★作者单位:浙江省嘉善高级中学。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