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0年第11期 ID: 137680

[ 官炳才 文选 ]   

融合“三维目标”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

◇ 官炳才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把原来目标单一(即知识与技能)的课堂转变为目标多维(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堂。要使新课改焕发生机,就必须实现“三维目标”的高度融合;只有融合,“三维目标”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课程改革 课程目标 三维目标 融合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教学目标。具体到教学实践中,就是要把原来目标单一(即知识与技能)的课堂转变为目标多维(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堂。这种转变的意义无疑是巨大的,它让我们课堂教学的终极意义指向了人,指向了人的发展。然而,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离散现象严重,致使不少地方“新课改”喊得当当响,“新课堂”却又一次深陷“换汤不换药”的泥淖。要使新课改焕发生机,就必须实现“三维目标”的高度融合;只有融合,“三维目标”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目标,而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总目标下的三个维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由此可知,“三维目标”虽然不是具体的目标,但我们的“课程目标”却要根据它来设计。“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学会”、“会学”、“乐学”的价值取向是融合在教学实践中的,任何割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健全发展。
  融合理念之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三维目标”的出发点与归宿。
  这里有两个应该给予充分重视的词语:“全面”、“素养”。
  “全面”。它既应指所有教育对象“面上的全”,也应指个体教育对象“面上的全”(这个体的“面”,不单是一时一段的面,还应指一生的“面”)。基于这种理解,那么“全面”一词所表述的基本含义就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面向学生的终身发展。“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教师心里有了这些概念定格,有了这些概念定位,“三维目标”的落实就会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
  “素养”。长期以来,语文教育习惯于用“能力”一词来规定课程目标,而对其内涵的理解,也习惯于指听、说、读、写。新课程目标为何提出“素养”,它与以往的“能力”有何本质的不同?
  “能力”指“胜任某种工作(任务)的主观条件”(《现代汉语词典》)。心理学教科书则定义为“足以使人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特征”。
  “素养”指“平日的修养”(《现代汉语词典》)、“经常修习培养”(《辞海》)。显然,它与“修养”靠得很近。那么,什么是“修养”?“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现代汉语词典》)、“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知识技能等方面经过长期学习和实践达到的一定水平”(《辞海》)。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
  第一,“能力”是指人胜任、完成某种工作的自身条件(包括心理、生理)。它重在“胜任、完成”工作,更重视功用性。而“素养”,则是人们通过长期学习和实践在某一方面达到的高度。它虽然包括完成某种工作的能力,却不以完成某种工作为衡量标准。它不只注重功用性,还注重精神品格和修养锻炼的过程。
  第二,“能力”关注的是应用性、功用性,“素养”关注的虽有功用性,却更重视“养成性”。两者强调的重心不同。
  “精神品格”、“过程性”、“养成性”,这不正是新课程所关注、“三维目标”所追求的吗?“精神品格”的修炼,“过程性”的体验,“养成性”的涵养,这些都有求于“三维目标”高度而有机的融合。
  融合理念之二:“三维目标”是交融互进的,缺乏任一维度都会使发展受损。
  “三维目标”是交融互进的,因为相对于人的发展这一终极目标,“三维目标”中的任一目标都不能脱离整体,缺失任一维度都无法筑成完整的教学金字塔。
  “知识与技能”目标只有在学习者的积极反思、大胆批判和实践运用的亲历过程中,才能实现经验性的意义建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只有伴随着学习者对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才能得到提升;而“过程与方法”,只有学习者以积极的“情感态度”为动力,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为适用对象,才能体现它本身存在的价值。
  “三维目标”也不是均衡存在的,它们对学生发展的贡献也不是等值的,因为学生的发展依赖于“三维目标”的融合,缺乏任一维度都会使发展受损,而着眼于人的发展的教学实践活动则需要根据各个学科内容的特殊性和学生原有的发展基础而有所侧重。
  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述:“只有当知识在变为个人信念,变为人的精神财富,从而影响到他生活的思想方向和劳动、社会积极性及兴趣时,知识的获取过程和知识的深化过程才能成为智育的要素。”用这一论述来关照“三维目标”,使我们的教师眼前豁然开朗:“三维目标”只有交互推进,只有融合发展,才有它存在的意义。
  融合理念之三:“三维目标”的融合关注学生的整体性存在,关注学生人格的完善。
  人的生命是物质、精神、文化和信息的生命整体。关照人的生命整体,促进人的整体性发展,是教育教学最为重要的任务。在课程改革中,教学目标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实质就是关注学生的整体性存在——“全面的教育应当考虑到人的各个方面:体质、智力、审美观、情感和精神,争取实现‘一个生活在和谐世界上的完美的人’的这一长期梦想。”
  “知识与技能”目标长期以来是基础教育课程主要甚至是唯一的目标,它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过程与方法”突出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体验。学生是课程实施中的主体,他们在这一过程中的体验本身就是财富,将会对其未来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是建立在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基础上的,更要致力于教育的终极目标——人格完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被提到了空前突出的地位。
  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又该如何关注人的整体性发展呢?——跟“学科本位”说再见,促成“三维目标”有机融合。
  过去的教育过分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把学科凌驾于教育之上,凌驾于人之上,学科成为中心、成为目的,学校教育、课堂教学成为促进学科发展、培养学科后备人才的手段。这种只见学科不见人的“以学科为本位”的教育观从根本上背离了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和神圣使命。
  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
  它重认知轻情感,把生动、复杂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狭窄的认知主义的框架之中,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毕竟,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认知因素和情意因素在学习过程中是同时发生、交互作用的,它们共同组成学生学习心理的两个不同方面。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学习任务不可能完成;同样,如果没有情意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维持。情意因素不仅决定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水平,促进知识的掌握和智能的发展,还对形成学生“以学为乐、乐此不疲”的良好学习态度起着巨大推动作用。
  它重教书轻育人,教师把教书和育人割裂开来,以教书为天职,以完成学科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为己任,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学过程不能成为学生道德提升和人格发展的过程。
  笔者认为,融合“三维目标”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但在实践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往往把“三维目标”的融合理解成简单的并列相加,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达成的同时,又不分主次地兼顾“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忽视了它们之间是相互渗透、融合的关系,这从某种程度上说反而削弱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新课程彰显和强调了原本忽略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维度要求,在一堂课中,这三个维度的要求固然不可能均衡发展,但作为学科教学的“目标”,则应该在一个阶段中清晰地显现出来,这个阶段可以是某一篇文章,也可以是一个教学单元,甚至可以是一个学期、一个学年。
  一言以蔽之,教师应该强化适时融合“三维目标”的意识,这是教师的责任,是其责无旁贷的担当。
  ★作者单位:重庆市开县中学。

融合“三维目标”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