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0年第1期 ID: 136945

  

高中语文新课改如何接轨新高考

◇ 袁 菊

  【摘要】高中语文新课改与新高考存在“五个不契合”:语文基础学科地位的弱化与新高考方案的主旨不契合;新高考背景下母语学习的科学化要求与人们的认识不契合;语文课程实施方式的简单化、固定化与新高考的新题型不契合;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与新高考的命题总原则不契合;语文学习的狭窄化与新高考的生活化、开放性导向不契合。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四个方面着手:大力推进高中语文“重建课堂”工程;按照新课标精神强化中学语文的基本训练;依据新高考命题走势采用科学的复习方法;引领学生关注新高考的关键问题,即夯实“常考点”、研讨“新考点”、突破“失分点”、关注“能力点”、强化“支撑点”。
  【关键词】新课改新高考重建课堂基本训练复习方法关键问题
  
  高中整体进入新课改,各地肇始时间虽然不尽一致,但都已有了区域推进的实践积累。就语文学科而言,从总体态势上看,还只是处在摸索适应、平稳过渡的进程中。有许多植根于旧课程的观念并没有真正转变,在课程实施的操作上也缺乏权威的依据和范式。特别是新课程高考的改革,可以说是从终端考核评价要求上明确了在新课程体系中各门学科的配置权重。语文作为基础教育阶段最重要的学科,在新课改和新高考中其应有的学科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尊重。这固然令人欣喜,但审视当前语文学科的生态环境和课程建设的现状,难免让人心生隐忧,因为在许多方面,现实的情形与这样的地位似乎还很难匹配。
  
  一、高中语文新课改与新高考存在“五个不契合”
  
  (一)语文基础学科地位的弱化与新高考方案的主旨不契合
  新高考方案指出,语数外三门学科在高等教育和学生终身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已经被社会广泛认同。许多省市将三门作为统考科目,就是要突出基础学科的地位。按理说,语文学科工具性特征极为鲜明,其基础学科地位本来是毋庸置疑的,但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在课程和考试科目设置上、在高校的专业设置和选材依据上更偏向自然科学学科,以致社会流行的观念一直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语文的基础学科地位其实并没有得到普遍认可。其影响所及,造成语文课程并没有得到学生、学校、家长、社会等各方面的足够重视。而在以往的高考方案中,语文只是与其他学科分值相等的一门考试科目,也没有给予特别重视的理由。这其中深层次的影响在于人们普遍对语文基础学科地位的淡漠。现在,偏向于依靠理化夺取高分的路径已经走不通了,但这种强大的惯性依然存在,语文作为领头学科的地位不可能一下子得以真正确立,这对高考具有一定影响。
  
  (二)新高考背景下母语学习的科学化要求与人们的认识不契合
  新高考方案非常强调满足高校学科专业选拔人才的需要及进一步发挥潜能的需要,强调必考科目教学与测试的科学化。但母语学习最容易被人们忽视,其主要原因是人们对她太熟悉,天天都在接触,时时都在使用,似乎人人都可以对教学评头论足说三道四。在这种饱和的语言环境中,人们看到的只是母语日常浅层次使用的熟练,而忽略了语文“学科意义”上提高的困难,忽视了语文学习的科学化。因此,有不少人对语文学习存在错觉,认为多学看不出提高,少学看不出退步,基础差的也许在考试中反而撞到高分。这是语文得不到重视、被其他课程挤压、生态环境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三)语文课程实施方式的简单化、固定化与新高考的新题型不契合
  近年来,中考、高考试卷题型、结构日益类型化,语文课程的实施方式也越来越单调。语文课程原本丰富多彩而行之有效的实施方式,逐渐被单一的、机械的、不断重复的习题训练取代了。特别可怕的是,语文老师弱化了自己的命题能力,不加选择地大量搬用现成试卷,有些高三老师急功近利,认为做得多了,大海总可捞到银针,而忽视反思、归纳和提升。这样的习题训练必然是效率低下的,因为挤占读书、积累的时间而使语文教学的效益双重受损。这种课程实施方式显然不符合新课程下的教学要求,也不能适应新高考的要求。
  
  (四)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与新高考的命题总原则不契合
  各地新高考的题型向我们传递了命题走向的总原则:“得益课内,迁移课外,能力立意,综合运用”。要提高应对新高考的效率其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永恒的主题。但是就目前课堂教学现状而言,教学效率远远不能令人满意。其表现可以归纳为“四重四轻”:
  1.“重教轻学”。重教法研究轻学法指导。许多老师在备课和上课时,只求“学会”,不求“会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得到保证,即使到了高三,不少学生也没有掌握优化的学习方法。
  2.“重讲轻练”。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特别是练后不注意归纳、提升,比较习惯于搞题海战术。由于缺乏有效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得不到真正提高。
  3.“重读轻写”。据抽样调查,有的学校或班级作文训练缺乏系统性,无计划的多达75%,作文不备课的占80%,不能及时评讲的占70%。有的老师甚至一味地让学生背范文,指望投机取巧让学生侥幸猎取高分。
  4.“重文轻道”。“因文悟道,因道品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规律。然而,从课堂教学的现状来看,有相当多的老师对此认识不足,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忽视了德育。事实上,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及作文的考查,有些恰恰是“道”的问题,是认识的深度问题,至于写作的立意,更是与“道”息息相关。从学生角度看,有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能的掌握常常依赖于老师,被动地进行学习,不能自主学习,更不能创造性地学习。因此,这类学生学习效率低,学习效果差,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此下去很难适应新高考的检测。
  
  (五)语文学习的狭窄化与新高考的生活化、开放性导向不契合
  课堂是教学的基本形式,但不是惟一形式。通过课堂教学这一形式,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获取语文学习的必要知识和方法,完成某些范围的语文训练(含测试),特别是通过范文学习,让学生领悟文章思想脉络、精巧布局、精当用语、写作特色,这些都是必要的。然而,新高考模式更强调学习与时代、与生活、与经验紧密联系,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语文教改的关键在于把狭窄的课堂教学引入社会实践与生活实践中,变“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把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从广泛的社会实践与生活实践中汲取生活素材与语文素材,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但实际上不少教师语文教育观念滞后于时代,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致使大语文学习难以形成气候,语文教学越教路子越窄,语文学习越学天地越窄。另外,有些班主任老师甚至把课外阅读看作是歪门邪道,个别学校领导也默认这一做法,这是不少学校图书馆的图书更新速度慢、开放时间短、图书周转率低种种表象下的深层次原因,同时也是学生语文学习天地狭窄的具体表现。
  
  二、高中语文新课程契合新高考的对策思考
  
  (一)大力推进高中语文“重建课堂”工程
  课程实施的主阵地和落脚点在课堂教学。语文课程的实施和教学改革,根本出路在重建课堂。何谓“重建课堂”呢?所谓“重建课堂”,是指以新课程的理念和相关要求为视点,来重新认识和规划语文课堂教学,重新规范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行为方式。事实上,只有深刻变化了的语文课堂,才能承载新课程的企盼,也才能将新课程真真切切地落实在语文教育中,体现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中。因此,变革语文课堂教学,即重建语文课堂,是实施新课程不可或缺的基础工作。
  从教学的现状看,语文教学重建课堂应当包含以下要素:

高中语文新课改如何接轨新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