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0年第1期 ID: 136939

[ 石文虎 文选 ]   

浅谈联想的创造性和规律性

◇ 石文虎

  【摘要】联想也是一种想象,是由此事物想到彼事物的想象。联想是“自由的”,但同时又是“合规律性的”。它能在时间、空间相距遥远的事物上发现“相近”,发现不同类事物之间不寻常的共同特征,揭示互相对立的事物的个性特征,同时以情感为动力、以情感为定向。联想的“创造”,不是天马行空般的放肆;联想的“规律性”,也不是作茧自缚般的拘谨。二者是辩证统一在一起的。
  【关键词】联想想象创造性规律性
  
  联想也是一种想象,是由此事物想到彼事物的想象。此事物与彼事物在自然关系上并不相联、相通,联想却能超越事物客观的间隔或差距,将它们组合为一个整体,这就明显体现出联想的综合创造性。运用联想,如同插上了彩色的翅膀,能使文章为之生色。但是,联想并非自由散漫的“飞翔”,在写作运思时,联想的“自由”建立在对审美对象内在必然规律(即本质、意蕴)的认识基础上,大都要受意旨控制。诚如康德所言:想象是“自由的”,但又是“合规律性的”。联想的“创造”,不是天马行空般的放肆;联想的“规律性”,也不是作茧自缚般的拘谨。这就是两者的辩证关系。
  
  一、在时间、空间相距遥远的事物上发现“相近”
  
  你乘坐的列车呼啸着驶过南京长江大桥,眼望着水势浩淼的长江,想起当年乘轮渡过江的艰难;你走进刚刚对外开放的“水立方”,凝视着一池碧水,想起获得八枚北京奥运金牌的菲尔普斯;你复读一年终于考取了理想中的大学,看见父母喜极而泣的样子,想起去年落榜时流下的眼泪……这些都可以说是联想,只是这样依循事物原有的浅表的相互关系而生发的联想,是大家都容易做到的,在写作中,并不能帮我们打开思路,进入一个广阔的新天地。
  晋人陆机说:“精骛八级,心游万仞。”这是何等的气魄。也就是说,上下五千年,剖析历史,纵观宇宙,宏观的世界,微观的内核,无一不可发挥你的联想。
  高中语文教材曾选过秦牧的著名散文《土地》。作者对着眼前的土地沉思,想到两千多年前晋公子重耳逃亡途中的故事。风尘仆仆的一群贵族断了粮,向路遇的老农要食物,老农捡起一个土块给他们,重耳大怒要鞭打老农,一位大臣说,这是天赐的土啊,是国土的象征。重耳就下跪,郑重地接过那个土块,祈求上苍保佑他有朝一日回国掌权。这是时间联想。作者又想到保卫着海岛也建设着海岛的解放军战士。一座小岛孤悬在茫茫大海中,只有石头,没有泥土。战士们回家探亲时,都从家乡带回一包土,积少成多,这样他们就在岛上栽起了花,种起了菜,使荒凉的海岛变得满眼葱绿,花团锦簇。这是空间联想。作者还想到历史上许多保国守土的故事,现实中许多开发、美化大好河山的故事,还有当年一些华侨背井离乡时带着一捧“乡井土”的故事。一篇文章就是由这样许多的时间联想和空间联想串成。作者称他的联想,是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随时可以放缰驰骋在广阔的时空,又可以收缰回到现实。敢于“放缰驰骋”,其实就是在时间、空间相距遥远的事物上发现“相近”,从而把本来互不相干的若干事物自然而有机地联系了起来,真可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而围绕着“土地”进行的广泛联想,不仅有力地表现了珍爱土地、保卫土地、改造土地和建设美化土地的主题,更使作品的意蕴深沉丰厚,给人一如乘船出海,愈行愈深、愈远、愈广的感受。
  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写作运思时不为此时、此地、此事、此物、此人所囿,努力往与此相距“遥远”而又“接近”的事物上联想。我们在多大范围内认识了事物的时、空关系和属性上的联系,我们的联想区域就有多宽,我们的创造性就有多大。
  
  二、发现不同类事物之间不寻常的共同特征
  
  不是着眼于事物在时、空位置上的接近,而是着眼于不同类事物在性质、特征上的类似,这种联想俗称相似联想。相似联想的基础在于发现不同类事物之间的共同特征。在写作中,越能够发现事物之间不寻常的共同特征,越能够产生新颖的创意。
  如大家都熟知的《白杨礼赞》一文,作者看到白杨树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能够傲然挺立,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对抗着西北风这种特征,便联想到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和守卫家乡的“哨兵”;借礼赞极普通而又不平凡的白杨树,以歌颂中国人民的精神和意志。“白杨树”与“北方人民”是不同类的,但二者在本质上都有朴质、坚强、上进的共性。正是发现了这不寻常的共同特征,作者才可以由此及彼托物寄意。
  再如,一位身患绝症的病人经过手术终于延续了生命,主治医生吐了一口气,在手术纪录上满意地画了一个圈。虽然这个圈标志着病人重新获得生命,但就圈本身的形态与生命之间却处于一种“漠不相关”的形态。有的作者或许会细腻地描写等候在手术间门口的人群的脸色、神情、言语,以及护士兴奋地传出的消息、随之而带来的气氛的改变等等,这样的描写显然吃力而笨拙,且了无新意。在一部电视剧中,我们看到过一个成功的细节:那正是表现了一个关及多人情感的严重手术成功的一刹那,手术室大门紧闭,挤在走廊里等待的人一片焦灼。已经到了该做完手术的时间了,等待的人群看着手表,神色紧张。突然,从不知哪间产科病房里,传来一个新生婴儿的啼哭声,肃穆而紧张的气氛一下焕释了。剧作家以一个生命的降生,来比喻手术病人的复生。
  在这里,婴儿的啼哭声已升腾为一个生命的符号,它的声音形态与它所象征的意义之间的共同特征便是“新生”。观众通过相似联想,一听便能领会剧情所递送的符号信息的抽象内涵。把它比之于有关医生在手术纪录上画一个圈的描写,比之于对那些等待人群的细致刻画,我们不难体会到相似联想的创造性魅力。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出很多。不妨说,许多新鲜的比喻、精彩的象征,常常就是相似联想的机智运用。
  在一些记实文章中,同样可以运用联想把此事物与彼事物联结起来,拓宽思路,深化主旨。有一篇人物通讯,写大庆的一位女工数年如一日照顾因公伤失去双臂的丈夫。作者在充分描述了这位女工对工作的热爱、对家庭的奉献和贤惠以后,又展开这样一番联想:
  这位大庆妇女,不知她姓甚名谁。但却是那样熟悉,好像曾经相识,啊!我想起来了……
  抗日战争的时候,不正是你,为子弟兵推磨压碾,在磨道上,你迈动缠过的小脚,你白发飘飘,你年行数千里,你碾的细面,喂过千万抗日大军。这是你?这当然不是你。那时候,暴风雪还在这草原上肆虐横行,大庆的石油还在地层深处埋伏,你这女儿,也还没诞生呢,可是,多么神似。
  解放战争的时候,不也正是你,牵着马,马上骑着披红挂绿的未婚夫,没过门的媳妇送郎参军。你强压住乱蹦的心,驱不散脸上的红云,你仰头对马上的人儿说:“你去打败老蒋,家里的事有我来……”没过门的姑娘,把根大辫子挽成一个不听话的髻,把他的妈改口叫“俺娘”。这是你,这当然不是你。大庆的女儿,那时你才四岁呢,可是又多么像你。
  很显然,作者从这位大庆女工身上发现了中国劳动妇女共有的特征:深明大义,坚忍勤劳。于是通过联想,把这位大庆妇女与革命战争中的母亲、妻子的形象合为一体。这样,人物的事迹不再局限于本身,而是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意义,主旨也升华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三、揭示互相对立的事物的个性特征
  
  如果说相似联想主要着眼于不同事物之间的共同特征,对比联想则是由一事物而联想到与之有对立关系的事物,揭示互相对立的事物的个性特征。
  唐诗“霜叶红于二月花”,可谓脍炙人口的名句。诗人运用对比联想,把存在对立关系的秋天的红叶与春天的红花联袂成诗。“红于”二字表明,在诗人的主观世界里,秋风熏陶的枫叶比春雨滋润的鲜花更红、更美。正是这一个性特征的揭示,一反封建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一曲高亢的秋色赞歌,表现了诗人独特的美学观和艺术创造精神。其中的哲理意蕴,更激人联想,发人深思。

浅谈联想的创造性和规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