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表达与交流”和“阅读与鉴赏”是高中语文课程的两个并重的课程目标。在诸因素下,高中阶段必修模块未能完全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作为必修的延续和强化,在选修教学过程中,应以选修教材为依托,制定相应的口语训练内容,建立线索简明、序列清晰的口语表达训练体系,设置有梯度的思维能力培养目标,从而实现学生知识、素养、能力、胆量、个性的综合发展。
【关键词】选修课口语表达教学序列思维养成
新普高《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并且指出“表达与交流”和“阅读与鉴赏”是高中语文课程的两个并重的课程目标。因此,我们看到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在编写的体例方面体现了《标准》的这一精神,其中的篇目《演讲的艺术》、《朗诵的要领》、《能言善辩有玄机》、《访谈的技巧》、《粉墨登场乐一回》更是直接指导学生的口头表达交流技巧。
但是,仅靠必修课中的几次口语训练显然是不能达成《标准》所提出的教学目标的。因此,必须在选修课中想办法。由此,笔者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选修课中建立了一整套口语表达训练教学序列:其一,以朗读和问答作为基础方法,打开缺口,来培养学生逐步掌握说话的技能;其二,以复述和讲述作为由读到说的过渡手段,以期实现听说读写并重;其三,建立“诵读→独白→表演→创作”从易到难的口语训练系列;其四,在技能训练过程中进行“形象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从低到高的思维能力培养。具体过程如下:
一、以《唐宋散文选读》、《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为依托,进行口头表达初级训练,培养形象与抽象思维能力
所谓“口头表达初级阶段”是指让学生说话要大方,口齿要清楚,语言要简洁,而且作为高中生,语言还应该有恰当的停顿起伏和情感表达。
我校安排学生在第五、六学段(高二上学期)开始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唐宋散文选读》中唐宋散文家们展现出来的卓然气度、胸襟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适宜反复阅读,熟读成诵,以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养成良好的语感,使其深厚的文化意蕴潜入学生心底。
《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诗词曲具体表现为句式整齐、对称或整散交织,听觉上节奏抑扬顿挫,韵律回环照应。笔者注重以此为依托,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例如,《杜甫诗五首》中的《月夜》《蜀相》《登岳阳楼》,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格律诗每句每字都有平仄规定,使语音的高低、轻重、停顿有规律地交替出现,形成节奏上的抑扬顿挫;它押韵严格,使声音有规律地回环往复,读起来押韵动听。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和欣赏古典诗歌这种特殊的语言组合以及它与诗人情感相结合的特征,也深切体会到杜甫的作品忧愤深广、潜气内转、抑扬顿挫和格律严谨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对学生进行分阶段训练,每阶段要求是:首先,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其次,能够用不同的停顿方式和重读方式来表现作品的内容与情感;第三,能够用语音语调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感情;第四,能够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朗读,等等。除了在课堂上作出要求,还在课堂教学外进行朗诵比赛。例如,针对文言文的特点,我们挑选文辞优美、节奏鲜明的文段,例如《黄州快哉亭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后赤壁赋》中的文段,去除标点符号,进行断句诵读比赛;针对诗词曲短小精妙、情感丰富的特点,我们让学生自选篇章,进行配乐背诵比赛,等等。
形象思维是思维科学的突破口,它是最基础的思维能力。这个诗文诵读的训练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语文思维的一个养成过程,其中以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最为突出:首先,诵读可培育表象,使头脑中的表象和语词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再进一步用生动的语词将形象描绘出来;其次,个性化的朗读培养了形象分析与综合的能力,使学生用准确而简明的口语,表达出形象的本质特征。学生在深入诵读、理解文章内涵的过程中,就能逐步养成极强的形象思维能力。
二、以《传记选读》、《常用文体写作》为依托,进行口头表达中级训练,培育优质的逻辑思维能力
所谓“口头表达中级阶段”是指说话要有中心、有条理,做到连贯、严密,学习听记。
在第七、八学段(高二下学期)学生开始选修《传记选读》、《常用文体写作》。
《传记选读》选文故事性强,非常适合进行复述训练。对学生复述的基本要求是“用普通话复述课文的片断或全文,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语句通顺,前后连贯”。并可安排“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和“扩展复述”三种训练形式。详细复述适用于短课文或长课文中选取的某些段落,要求学生把课文中的情节有顺序地全部复述出来。复述的时候,要注意把课文对表现中心思想有较大作用的词语和句子用到自己的叙述语言中。简要复述时,要求把课文或段落的内容,概括出几个要点,然后用自己的话有顺序地简明扼要地表达出来。扩展复述,就是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对课文的某些内容或部分情节,作一些合理的扩展或补充。
《传记选读》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安排演讲训练,通过做一些适当的拓展,激发学生对读本中的名人名言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授谢坤山《在画布里搏斗的人生》一课时,我播放了谢坤山“生命教育全国巡回演讲”——《逆境成长,励志中国》,在同学们感受主人公精神品格的同时,提醒注意其演讲辞的写作特点,演讲时的语言表达特色。然后开展演讲比赛,并制定出评分标准,使学生有例可循,有据可依。
在《常用文体写作》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口头训练可有更高的要求。结合时评、短论、书评、介绍文、自述散文的学习,我安排每堂课的前五分钟开展感受和体验社会与生活的口语交流。交流的内容不拘一格,可以是学生关注的国内外大事或社会生活,可以是学生喜欢的某位大师大家的人物传记,可以是学生对家庭、家乡甚至自我内心的介绍,可以是学生在街头巷尾发现的某一语言现象,还可以是学生摘抄的优美文段……每次安排一个学生讲述,其他学生倾听并作简单的记录,遇到具争议性的还可以展开适当的讨论。
在这一阶段的口语表达形式,很多情况是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学生为了合理有序、充分有力地表明自己的思想或者领悟,就必须增强逻辑思维活动。因为学生的观点、看法,实际上是一种假设、猜想,需要从阅读材料中寻找支持自己的假设的证据,所以这实际上就是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演绎,并运用辩证思想的逻辑思维过程。在这个训练过程中,学生往往还会凸显思维的种种不足。例如,在单向表述中常常浅尝辄止,只能肤浅地发表一些人所共知的观点和看法,而不能向思想深处发掘;对某一话题发表看法时,只能就事论事,而不能触类旁通、广征博引。这说明学生思维不够深刻和广阔。在双向交流中,对新出现的话题或观点在事先未作准备的情况下,不能迅速作出或是赞同或是反对的即时反应,并且不能快速组织适当的语言明晰表述自己的立场、观点及何以如此的原因,这说明学生思维的灵敏度不够等等。
问题暴露出来我们就要对症下药。例如在复述训练中,学生进行概要复述,就要求学生能够全面地看问题,善于抓住原文的整体、全貌,又不忽视原文中个别的、重要的细节,从全文顾及事件的发生、发展。要求学生在思考时不光是呈单向线性因果发展趋势,而且在思考面上要交叉纵横,呈网状发展趋势,全面地、辩证地看问题,从而具有思维活动的广阔性。再如训练思维的深刻性,教师要把握住学生表述时的思维运动轨迹,务必引导其完成“从表面现象到深层本质”的“纵深分析”思考过程。要求学生在就某一话题发表看法时,能紧扣话题,向思想深处发掘,最终得以发表别人没有想到,或虽想到却认为不该说出,或不知如何说出的深刻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