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0年第1期 ID: 136953

[ 陈庆华 文选 ]   

关于新课标下语文作业创新的一点实践体会

◇ 陈庆华

  【摘要】语文作业既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课堂的巩固和延伸,更应是课堂教学的升华,它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语文教学体系。科学合理的作业既能巩固学生已学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又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科学合理地设计作业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作业巩固知识发展智力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8年第4期上刊登了一篇文章——《语文作业:我们还可以怎样布置》,文章讲述了三个关于作业布置的案例;《语文报·教师版》2009年第137期上则刊登了这样一篇文章——《开放的语文呼唤开放的作业——开放型作业设计的探索》,文章介绍了八种作业形式:知识型作业、层次型作业、自选型作业、活动型作业、实践型作业、探究型作业、开放型作业、创新型作业。这两篇文章,为笔者思考、实践语文作业创新提供了不少启发。下面,简要谈谈语文作业创新的一点实践体会。
  
  首先,在语文作业的布置上要让学生享受“阳光的味道”。
  
  进入高中新课改以来,首先的感觉就是学生每天都有写不完的作业,甚至有不少学生挑灯夜战也未能完成各科作业。于是很多学生开始不认真完成作业、抄作业乃至不做作业,长此以往,怎么能找到内心的阳光?鉴于此,我开始尝试让语文作业变得有弹性,让学生选做自己喜欢的作业。传统的学生作业无论在设计理念、作业形式和评价体系上都显得呆板生硬,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抑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要求相差甚远。比如在多音字的处理上,我就让学生自己选择梳理探究的多音字,不限汉字、不限形式,只是告诉他们你编的句子越是搞笑越容易记住。很快就有学生写出类似“倔强的你勉强地笑着,我知道你并不坚强”这样的句子,相信用心去梳理的学生在将来对多音字的考察上应该不会有太多的恐惧。在学完《我有一个梦想之后》,我让学生用比喻的手法写一组排比句,并让他们上黑板展示,没想到板演的学生争先恐后,出现了很多让我感叹的好句:“倾听是春光无限的赞歌,是草绿花开的喜讯;倾听是春风无限的轻吟,是草长莺飞的诗韵;倾听是花开花落的无声,是雁过无痕的宁静;倾听是鸟语花香的清雅,是春风拂面的湿润;倾听是晶莹露珠的清透,是云卷云舒的飘逸。用心倾听,在倾听中体会人生的多姿,感悟人生的真谛。”“快乐是嘴边的空气,只要嘴角上扬,便可以尝到它的味道;快乐是近在眼前的睫毛,和我们一同看世界,一同成长;快乐是善良的孩子,只要牵起他的手,他就将陪伴我们一生。”
  
  其次,语文作业不仅仅只限于书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可以据此认为,在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落实语文实践效果的同时,设计科学适当的作业是体现与落实语文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的重要环节,也是加强学生语文应用实践的必要手段。于是在我的语文作业里有了不少口头作业。“口头”即着眼于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注重表达,杜绝大量机械的抄写,提高学生的言语素质,还语文教学姓“语”的本色。
  1.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我们的学生大多来自乡镇农村,胆子小,朗读水平不高,阅读面不广。于是从高一上学期开始我就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依据学生的能力选定书籍要求他们归类朗读文章,高一下开始要求他们脱离书本自己讲故事。经过一年的训练,学生的胆子慢慢大起来,说的能力也有所提高。我相信经过三年的训练与潜移默化的陶冶,学生语文能力最终会得到明显提高。
  2.朗读、背诵。这是我国语文“厚积”的传统经验,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很多时候我的作业都跟背诵有关。也许有老师会说那不是死记硬背,增加学生的负担吗?但我始终认为积累是学好语文的一条必经之路,没有一定量的积累是不可能有很好的语文素养的。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重视文言文的诵读和背诵”,“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事实上,这也是古人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很多名人也对此有很深的体会。郭沫若曾说:“儿时背下的书,像一个大冰山,入了肚子,随着年龄增大,它会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财富了。”著名中国古代文史学家程千帆也说过:“背诵名篇,非常必要,这种办法看似笨拙,实巧妙。它可以使古典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风格、节奏等都铭刻在自己的脑海中,一辈子也磨洗不掉。因此,才可能由于对它们非常熟悉而懂得非常深透。”可见,背诵确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在背诵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感得到了培养,在积累了大量的文言名篇后,相信不用多分析各种语法、词类活用的现象、各种特殊句式,学生都能在反复涵泳中熟知和理解文本。因此,我以为多读多背与新课改并不违背。
  3.读书交流。“还课堂琅琅的读书声”是近几年中学语文教改的呼声之一,而要培养“琅琅读书”的能力,必须加强课外阅读。我们需要通过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从而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习惯。当然这是更高层次的目标,也是最终的目标。在高中教育中,多读至少可以起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作用。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学习遣词造句的方法,在模仿中提高写作能力。当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文本时,他们也能在阅读中比较各种表达方法的优劣,从而使自己的表达更多样化、更流畅。更重要的是,在广泛阅读中,能学会如何思考问题、看待人生,从而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因而多读仍然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方法。
  
  再次,创新型作业激活学生思维。
  
  1.生活体验型作业。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高中生虽然已经不是儿童,但作为独生子女的他们大多不懂得父母的艰辛,于是利用十一长假布置了给父母洗脚这一小学时老师就留过的作业,并要求写下自己的感受。很多第一次离开父母的孩子是第一次发现自己的父母已经有些苍老,写下了很多感人的文字。
  2.作品型作业。把作业转化为作品创作、展示的形式,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成功感,也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学习了《林黛玉进贾府》之后就有学生将他对黛玉的理解用图画的形式表现了出来,并将自己的理解又写成文字,从而在更深广的意义上弘扬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而且提高了他诵读的兴趣,扩大了阅读面。后来这个学生又将《登高》中的杜甫、《雨霖铃》中的柳永等用同样的方式加以演绎,更深地理解了文本。
  再就是利用较长的假期布置学生办手抄报。我们针对高一新生的实际情况,曾让学生出一期跟语文有关的手抄报,范围比较宽泛,就是要让学生选择喜欢的内容加以编排。而学生的创意真的是无限的,从他们的报头就可见其一斑:《心中的彩虹》、《英雄血》、《不同的色彩》等。在必修三的名著导读中,《红楼梦》出现在这一册书中。如何让学生亲近这一部大书,我们用了不少办法,而手抄报再次成为展示学生才华的最好载体。期中考试之后,高一年级走廊的墙上贴满了学生的手抄报,课余同学在楼道中驻足观看,无疑又是一次亲近“红楼”的机会。这一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体悟到了学习的快乐。
  还记得布置学生写接力日记时留下的点点滴滴:将全班同学分为四组,每小组共用一本日记本,小组学生轮流记上自己的一篇,后一位同学批阅后接着写自己的文章。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观念,日记本成了一本“书”,每名同学既是作者,又是编辑,做时其乐融融,其情浓浓。只有当你的内心向整个世界敞开时,才能在生活中锻炼思维,有了生活的积累,才能厚积薄发,在写作中游刃有余。所以,多写也是不能忽视的优秀方法,相信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这一做法会有更多的收获。
  通过近一年的作业设计,我们发现只要语文作业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关注生活,从而提高学生在生活中应用语文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而新颖多样、面向个体、重视学以致用的作业观,一定能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体验,最终会使学生的生命得到发展。
  ★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州实验中学。

关于新课标下语文作业创新的一点实践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