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0年第1期 ID: 137017

  

命题作文审题的思维训练方法

◇ 王文彬 潘玉端

  【摘要】审题的思维训练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着手:首先我们要从标题的内容、含意方面入手进行分析,审清题意,既要注意整体把握,也要注意突出重点,有时还应善于适当地引申;其次我们还要从标题的结构方面入手进行分析,审清题意,要注意根据其结构特点,把握每个成分的要素以及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关系,兼顾全面,又突出重点。
  【关键词】命题作文审题题眼思维训练
  
  由于命题作文的题目已经给出,不存在“自拟题目”的劳神,但也正因如此,审题的思维训练变得异常重要。标题没有审好,容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即会出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般确定不了中心、不知所云的问题,或者出现“胡子眉毛一起抓”的面面俱到、缺乏重点的问题。那么,怎样才能避免这两种问题呢?这就需要做到在开展审题的思维训练时“咬文嚼字”,特别要注意词语包含的意义范围以及空间限制、时间限制、人物限制、数量限制、修饰性限制、关系限制等;还要善于抓住关键词,即题眼,这样才可以审清题意,让标题的“真容”亮出来。下面从内容与结构两个方面谈谈常用的审题的思维训练方法:
  
  一、着重从标题的内容、含意方面入手进行分析,审清题意,既要注意整体把握,也要注意突出重点,有时还应善于适当地引申
  
  1.总体认知法。这是审题的思维训练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技法,这种方法要求对标题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的含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都要认真推敲、揣摩、辨析,然后综合起来,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题目,它正体现了由分析到综合的逻辑思维过程。标题中的每个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因此,在审题时要弄清词语的具体含义及其与其他词语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父辈”这个标题就是写与父亲一个辈分的人,而且父辈不是一个人,而是代表一批人,如果弄不清父辈这个词的含义,那作文就走题了。再如“挑剔”这个标题,“挑剔”的含义是指过分严格地在细节上挑选。就其含义中的“严格”,我们可以联系起一种性格,或是一种责任感和一种可贵的品质——如果一件事涉及了公共利益,那么无论自己是否是事件的当事人,都有必要表达出自己的关注与声音。由此可以联想到种种事例:刘德华对自己很“挑剔”,使自己成为最具恒久魅力的演艺明星。广东省人大代表李永忠很“挑剔”,给国家财政预算挑出了100多亿元的差错。香港人的“挑剔”使香港政府廉洁高效,英国人的“挑剔”使英国成为绅士之邦。“挑剔”是公民社会的可贵品质,当越来越多的权力和势力因为监督的缺少和不到位,变得自我膨胀和傲慢时,随处可遇的“挑剔”将是他们观察自己的一面镜子,社会对他们也可以做出准确的评价。这样的分析综合,总体把握,既可以审清题意,又可以使文章的立意避免出现消极因素,而显得积极、健康、向上。
  2.捕捉题眼法。文有“文眼”,诗有“诗眼”,题目有“题眼”。所谓“题眼”就是作文题目的关键之处。审题抓住了题眼,就抓住了题目的核心与重点。在大多数情况下,题眼往往是由题目中的定语、状语或谓语来充当的。一般来说,偏正短语的题目,其修饰限制性的词语体现了题目的特殊要求,往往就是题眼,如“心灵的选择”中的“心灵”;动宾短语的题目,动词一般是写作的重点所在,往往就是题眼,如“创造幸福的生活”中的“创造”;主谓短语的题目,谓语部分常常是写作的重点,也就是题眼,如“人贵有自知之明”中“贵有”是题眼。捕捉了题眼,就确定了写作的重点,而其他成分,则限定了写作的范围,也应予以关注。经过这样的分析综合,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可以得到训练。在进行审题的思维训练时,要根据具体语言环境来捕捉题眼。如“人人都有角色”这个标题,它是一个主谓短语,谓语“有”是写作的重点,就是题眼,审题时应重点考虑“为什么都有”。由于不同的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不同的人在社会中的角色不同,但均在人生舞台上扮演不同的角色,在人类社会里占有一席之地。虽然角色有主次之分,有的角色家喻户晓,有的角色终身无闻;角色也有好坏之分,有的角色千古留芳,有的角色遗臭万年。但是无论在社会中的角色是什么,只要积极向上,努力拼搏,同样可以对社会做出贡献,同样可以演好自己的角色,而且是不可替代的,因此人人确实都有角色。可见抓住了题眼,审题的思维也就能由这一个“眼点”自然地发散,再经过综合概括,题意也得以表现出来。
  3.题意引申法。有些作文题目的词语除了具有表面意义之外,还具有某种象征含义,这样的词语经常就是题眼。对于这类文题,要仔细分析,寻找其字面意义的背后所隐含的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而综合概括出来的这种深层含义,就是题眼。这样的考题往往是以某种自然景物作为标题的,如“路”、“山的沉稳,水的灵动”,都应从自然引申到人生。我们进行审题的思维训练时,要注意这一特征。再如“雨过天会晴”这个标题,它是一个具有比喻意味的文题。进行审题的思维训练时我们可以把这种自然现象与社会现实和社会热点联系起来,如风雪灾害、圣火风波、汶川地震、金融危机、中法关系、台海三通、农民工失业、大学生就业难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以一种“雨过天会晴”的眼光去审视;也可以与自己的学习生活、情感发展、人际交往等联系起来,关注自我人生,培养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乐观自信的人生观。题意可以适当予以引申,例如:从黑暗到光明,从萧条到繁荣,从苦难到幸福,从失败到成功,从落后到进步;从痛苦到高兴,从悲观到乐观,从沮丧到激昂……既可以谈自然现象,也可以谈个人(人生际遇、命运前途、心理调整等),还可以谈社会现象(发展的曲折、经济的起伏、社会的公平等)。要从自然引申到人生经历、社会现实,写出独特的生活体验与感悟。
  
  二、着重从标题的结构方面入手进行分析,审清题意,要注意根据其结构特点,把握每个成分的要素以及要素与
  要素之间的关系,兼顾全面,又突出重点
  
  1.独词型。顾名思义,独词型命题的题目只是一个词,在审题时常采用组词造句法。先确定这个词是抽象的词语还是形象的词语,是“虚”还是“实”。对于比较具体的词语,要善于化实为虚;对于比较抽象的词语,要善于化虚为实;对于虚实兼备的词语,则要善于虚实结合。为了帮助理解,可以在给定的词语前后添加词语,以丰满其内容。例如有这样的一道题目:“融”有融化、融合、融洽等之意。冰雪化作春水是“融”,人际关系和谐是“融”,文化交流思想沟通是“融”……请以“融”为标题,写一篇文章。它既是独词型题目,又属于“新标题作文”,审题时还应考虑材料的限制,我们不妨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展开思维,开拓审题的思路:第一是依托材料中对“融”的解读,来打开思路。材料列举了自然界的融、人际关系的融、文化思想的融,这些可以作为思维的触发点,完全可以点燃自己作文构思的篝火。可见学会从材料中捕捉信息,是非常关键的,它可以化虚为实,化难为易。第二是化大为小,化虚为实。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细化为“融洽的沟通”、“融合无价”、“莫道不相融”等等,这样来引领思路,构架全篇。第三是运用添加法。要议论“融合无价”,而融合就是“融洽、和谐”之意,这样我们可以转化为和谐话题进行思考,这样就进行了陌生与熟悉的变换,这样会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第四是设问法,通过固定的设问模式来开启自己的行文思路。常见的设问模式有“什么是××”、“为什么要重视××”、“怎样才能做到重视××”等等,相信学生通过这样的分析与综合的过程,是可以理清思路、审清题意的。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这篇作文同时回答以上所有问题,其优点是层层递进的结构较鲜明,思路清晰,但要注意详略得当,突出重点,避免给人“遍地开花”、“蜻蜓点水”的印象;如果这篇作文侧重一个方面,则较容易深入展开,便于集中论述或表现一个主旨。一般来说,选一个问题来回答,并从“为什么”的角度来切入会更好写些。

命题作文审题的思维训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