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查一路的《父亲丢了》文章虽不长,可构思精妙,一波三折,读来耐人寻味。为充分表现主旨,作者在前文做了很多铺垫,并运用欲抑先扬的手法,从艺术传达形式方面提高了信息质,从而写出了“既出人意料又似在情理中”的表达效果。从立意的角度看,文章把矛头指向了沉重的社会现实,同时也从多方面给我们的写作以种种启示。
【关键词】“父亲丢了”构思精巧表达效果
读完查一路的《父亲丢了》,我们的情感不由自主地跟着跌宕的情节波澜起伏。文章虽不长,可构思精妙,一波三折,读来耐人寻味。
作者运用回叙的手法写多年之前的一次偶遇,然而初读此文却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可谓不落窠臼。起笔作者便运用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向我们推出了一个心急如焚的中年男子形象,同时也便在读者心中设置了一个个悬念,为下文主旨的揭示蓄足了情势。
接着,悬念的谜底在中年人的哭诉中揭晓,我们的同情与感动也随之加深。当读到“真想帮他找找,希望突然间,就走过来那位满头白发,胸前挂着钥匙的老人”时,我们的泪水不觉夺眶而出。然而,情节却随着女店主的介绍为之一跌,“他是装的”,这让我们和作者一样不禁为之一震。“生活压力大”从侧面暗示了中年男子生活的艰辛。可这是他对父亲很凶的根本原因吗?男人的泪难道真是假的?作者被这些问题困扰着,我们也无从理解。
最后,作者用了“或许”二字,似乎回答了自己提出的无法回答也不想回答的问题。究竟是否如此,也许真的说不清楚吧,然而这结尾的空白意蕴却留给人无限的想象。“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其实,这猜想的背后也许是难言的辛酸与不尽的无奈吧?!
整篇文章构思精巧,为充分表现主旨,作者在前文做了很多铺垫,并运用欲抑先扬的手法,从艺术传达形式方面提高了信息质,从而写出了“既出人意料又似在情理中”的表达效果。
从立意的角度看,文章把矛头指向了沉重的社会现实,影射出一些能够让人深刻思考的东西,同时也从多方面给我们的写作以种种启示。我们似乎想到了《白发的期盼》,古人为忠孝两难而心痛,我们为生计和尽孝的选择而迷茫,在中年人前后判若两人的强烈对比里,我们情感的天平似乎永远不知道倾向哪一边。
“父亲丢了”,这一简单的题目却分外让人触目惊心。于文题的背后,我们似乎读出了一丝人性的悲凉,似乎读出了隐隐心灵的迷茫,又似乎读出了诸多现实和人生的无奈……
【附】
父亲丢了
查一路
他拦住我,急切地和我说话。眼眶里的泪和两鬓的白发,显得极不协调——在我看来,这个年龄应该懂得克制。
这位中年汉子突然抓住我的胳膊,我感到有些不适,试图挣脱,可是他抓得更紧。眼眶里的泪几乎要涌出,他说:“我父亲丢了,你看见过一位老人吗?满头白发,胸前挂着钥匙。”
“他脑子不好,硬要去我妹妹家,今天是他生日,我就让他去了,可现在是下午了,就几步路,他还没到我妹妹家。”他认定父亲走失了,急切而又悲伤,向迎面走来的人一个个打听,其中包括我。
我记下他的手机号。其实这只是一种安慰的方式,我去哪儿能帮他找到他的父亲?只是多一个人参与进来,就多一个人分担他心灵的痛苦罢了。
五十出头的汉子,父亲丢了,竟至哭肿了眼睛。罗兰·巴特说过一句话,眼泪的存在,证明悲哀不是一场幻觉。动了感情才能流下泪,孝心感人。我真想帮他找找,希望突然间,就走过来那位满头白发,胸前挂着钥匙的老人。可是,没有。
街边的树影延伸到对面,夕阳沉沉欲坠。转过身,我去街边杂货铺买饮料。一位中年妇女边打开冰柜边问:“你认识他?刚才那人。”我说:“不认识。”她用很肯定的口吻说:“一定是问你看见没看见他父亲!”
我有些吃惊,她怎么会知道呢?她说:“他就住在我楼下,中午就在家里嚎了。不过我告诉你,他是装的,绝对是装的,他巴不得他父亲走失呢!”
“装的?”我大吃一惊。这话给了我截然不同的印象。怎么可能?我分明看到了他眼中的泪和哭肿的眼睛。可是,这位妇女接着说:“我干吗要在一个陌生人面前冤枉他?他平时对老人可凶了,一直恶声恶气的,从不给老人好脸色。”
不过,她最终还是帮他说了一句,“这人也挺不容易,五十多岁的汉子,没有正式工作,靠开个电瓶车给人拉货挣点小钱度日,生活压力大……”
这事过了很久了,我希望自己能把它忘记。
在得到合理的解释之前,它却很顽固,顽固地从心底蹿出来,变成挥之不去的疑问。中年汉子的泪水是不是真的?杂货店女店主有没有撒谎?在是与非的两极,我不知道我的天平倾向谁?我觉得,当我试图来解答这个疑问时,内心苦涩,仿佛有一种美好的伦常在眼前崩毁。
或许,中年人的泪和女店主的话都是真的,只是在父亲走失后,这位中年人才有所触动,所有日子里犯下的错,瞬间变成了芒与刺,刺出了内心真实的痛。
(摘自2009年11月9日《扬子晚报》“繁星”)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