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0年第1期 ID: 136993

[ 张水明 文选 ]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切入角度

◇ 张水明

  【摘要】新材料作文给考生写作提供了一个自由而广阔的空间,但是,作文命题的束缚少了,偏离材料的可能性就大了。高考材料作文的审题要做到准确、全面,立意做到符合题意,就要以一种健康的心态、高尚的人格、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审读材料;从材料的中心、出题人的意图入手,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深刻剖析,联系现实生活,立出一个进步的、现实的,具有社会性、启发性、人文性的审美意义,才能保证作文得到一个满意的分数。
  【关键词】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切入角度
  
  所谓“新材料作文”,即提供一则材料或图画并略作提示,但不提供话题,要考生阅读材料或图画,根据自己对材料或图画的感悟、理解,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进行作文。新材料作文给考生写作提供了一个自由而广阔的空间,考生可以多角度、多侧面地立意,不至于像其他形式的命题束缚了考生自由发挥,它能使考生可写、会写,充分挥洒自己的文笔和激情,展现自己的才华,写出优秀的文章。但是,作文命题的束缚少了,偏离材料的可能性就大了。那么,材料作文怎样审题立意,才能不偏题离题呢?下面给考生提供一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切入角度,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一、从所给材料的中心入手
  
  我们知道高考作文要求内容要符合题意,这个“题意”更多的成分就是材料的中心。记叙性材料的中心,寓言故事的寓意,漫画的主题,都是材料的中心,也是立意的核心。我们只要紧紧围绕这个核心给记叙性材料、寓言故事、漫画等立意、拟题、行文,就绝对不会“离题”。如2007年全国卷Ⅱ所给材料:
  著名歌手丛飞节衣缩食,捐赠300多万,资助了178名贫困学生。当他自己病危住进医院经济困难时,几位受助完成学业就在本地工作的年轻人,竟然没有一个来看望他。这件事被媒体披露后,有一个受助者居然还埋怨说,这让他很没面子。丛飞说,不要责怪他们,我已经不再需要医疗了。
  华农大的学生小李和同学们将卖废品的钱捐给了一所希望小学。不久,小李被查出得了白血病,这所希望小学的师生给小李捐款,一个四年级的女生捐了10元,问她为什么把春节压岁钱全部捐出来,她说:“只要做到小李姐姐说的那句话就满足了。”问她那是一句什么话,她说:“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学会帮助别人。”
  这两个材料都是记叙性的,第一则材料叙述了丛飞资助了别人,而别人未给予回报的事实,反映了当今社会人们的一种不良心态,即希望别人帮自己,而自己不想帮别人。第二则材料叙述了一个四年级的女生因接受了小李的捐赠而将自己的压岁钱全部捐出来回报小李的事实,反映了人们那还没有全部泯灭的感恩之心。两则材料一反一正,对比鲜明,突出表现了人们对爱心的渴望、对助人为乐的赞美和对感恩情怀的呼唤等美好愿望,这一中心具有社会性、现实性和启发性,充满人文关怀。立意围绕这一中心展开,一定“符合题意”。小女孩转述小李说过的那句话“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学会帮助别人”,也可以证明这一理解的正确。
  
  二、从命题者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倾向入手
  
  人的思想意识存于内心,外于言行。一句话,一投足,一声叹息,一个眼神,无不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材料作文的命题者也如此,在命制试题时,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倾向有意无意地融合在了材料当中,要我们从哪方面来写、写什么,一般是比较清楚的。即使命题者闪烁其辞,无疑是要增加审题的难度,只要我们善于搜寻,从字里行间完全可以找出命题者思想感情的蛛丝马迹。因此,分析命题者的意图,有利于准确全面地立意。
  命题者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倾向,在议论性材料中最明显。请看下面这个材料:
  一位哲人说:“一个人赚得了整个世界,却丧失了自我,又有何益?”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乐得采菊东篱、开荒南野,引领王维、孟浩然等“山中宰相”、“田园诗家”而传为千古佳话。
  另一个哲人说:“生命如一泓清水,需要流动。”陶渊明完全可以同流而不合污,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岂不比一个人在茅草屋中抱膝危坐,笑傲风月,更有意义?
  命题者的思想感情倾向明显,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一目了然:第一段,命题者赞成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告诉我们:人应该守住自我;第二段,命题者批评陶渊明逃避现实,不能“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告诉我们:人应该学会改变自我,有所作为。而命题者既然把两则材料放在一起,其意图是要让考生明白“人既要守住自我,又要能改变自我”。这样的观点才全面辩证,真正做到了切合题意。如果单方面立意,虽然也可以写出好文章来,但其审题立意就要大打折扣了,也违背了命题者的良苦用心。
  
  三、从所给材料的不同侧面入手
  
  材料是由多个元素组成的,每个元素又有各自的特点。新材料作文给考生提供了自由而广阔的写作空间,就是为了让考生可写、会写,能够充分挥洒自己的文笔和激情,展现自己的才华,写出优秀的文章。因此多角度、多侧面分析材料,也符合新材料作文的要求。“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才使高考作文五彩纷呈。
  且看下面一则材料:
  某著名外企要招聘一名资深会计,一位女大学生去应聘,因为没有工作经历被拒绝了,可她却坚持参加笔试并且拿了第一。于是人事经理亲自复试,女孩坦言唯一的工作经验只是在学校掌管过学生会财务。经理失望了:“以后有消息我会打电话通知你。”女孩点点头,掏出两块钱双手递给经理:“不管是否录用,请都给我打个电话。”“如果没被录用,你想知道些什么呢?”“请告诉我,哪些方面我没有达到你们的要求,我好改进。”“那两块钱……”女孩微笑道:“给没有被录用的人打电话不属于公司的正常开支,所以由我付话费。请您一定打。”经理笑了:“你把两块钱收回。我现在就通知你:你被录用了。”
  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刚毕业的女大学生尽管没有工作经验,但是面试细节反映了她具有一个财务人员所应当具有的良好素质和人品。我们可以从“良好的素质和人品,有时比资历和经验更为重要”切入来构思作文。另外,我们也可以从女大学生应聘之所以成功的原因中,选择某方面切入来构思作文:
  (1)从坚毅的品格切入。她应聘一开始便遭拒绝,但却毫不气馁,一再争取。财务是十分繁杂的工作,没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是不可能做好的。
  (2)从诚信的品格切入。明知外企要招聘的是“资深会计”,她却能坦言自己没有工作经验,这种诚信的品格对搞财务工作尤为重要。
  (3)从直面不足的勇气和敢于承担责任的精神切入。即使没被录用,她也勇于直面不足,敢于承担责任,要求听到别人对她的批评意见。
  (4)从公私分明的良好品德切入。女孩自掏电话费,这公私分明的良好品德更是财务工作不可或缺的。
  当然,也还可以从人事经理善当伯乐,善于见微知著,从一个个细节发现一个优秀的人才的角度切入。总之,要认真推敲材料内容及其含意范围,选择适合自己的一个或几个侧面来构思作文。注意,多角度立意关键是角度要选得好。所谓“好”,是指既要在材料内容的含意范围之内,又要适合自己写作,便于发挥。
  
  四、从所给材料对应的社会生活现象入手
  
  寻找材料现象对应的社会生活现象,用相似联想法审题立意。如2007年全国卷Ⅱ所给材料,由一个四年级的女生因接受了小李的捐赠而将自己的压岁钱全部捐出来回报小李的事实,联想到一条熟语: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某考生就是运用了相似联想,写出了《摆渡手》这样的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满分作文。我们也可以从小女孩的“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学会帮助别人”这句话展开联想,自然会想到电视上的一条公益广告:一个小男孩看到妈妈帮奶奶洗脚,自己就去打洗脚水要帮妈妈洗脚;字幕:将爱心传递下去。到这一步,立意还会有问题吗?从材料对应的社会生活现象入手,既能帮助我们准确立意,又能给写作提供相应的素材。
  另外,对于多个材料,要进行比较分析,整合各材料的意思,得出一个结论。要避免顾此失彼,违背出题者的意图,违背材料的中心。否则,又要演绎出一篇偏离题意的文章。
  高考作文与自由作文最大的区别就是有统一的命题,有统一的命题就要求作文符合题意,材料作文的题意就是材料的中心以及命题者的意图。命题者要求考生做什么,考生就要严格地按照命题者的要求去做。一般情况下,命题者的意图都是积极上进的、崇高伟大的、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用正确的思想引导人,用高尚的品德熏陶人,用感人的事迹教育人,用真理智慧启迪人;希望我们能够担当,引导我们学会担当,关心自己,关爱别人,心系祖国,振兴中华。因此,审题立意要有“大我”的思想,低俗、平庸甚至反动,必然会被拒之于大学校门之外,甚至招来麻烦。
  ★作者单位:云南省罗平县第二中学。`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切入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