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分省自主命题之后,江苏高考语文命题走过了一段不平常的发展之路,收获了荣誉,也饱尝了争议与批评。本文拟从三个维度对近三年来江苏卷作一粗略透析,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向度分析
向度是一个含义较为丰富的词汇,指事物所隐藏或呈现出的不同指向的特征,包括:时间向度、语言向度、价值向度、逻辑向度、伦理向度、情感向度、精神向度,等等。我们考察江苏卷的命题主要从它的价值、情感以及精神向度上进行,这三个向度可以归结到立意向度上来看。
近三年乃至往前推进一些,江苏卷的立意向度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传统文化的熏染,砥砺考生的人格操守。
2008年所选东汉名将吴汉的传记,吴汉身上体现了顾全大局、处变不惊、镇定自若、朴实淳厚的优秀品格;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所表达的诗人心忧天下、感伤人事沧桑的赤子之情;《纯朴的嗜血者》所体现的珍惜自己与他人生命的真挚情怀;2009年,《书沈通明事》一文中的沈通明“任侠轻财”、“勇猛无畏”、“倜傥风流”的性格特点;《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中展示了岳飞忧思现实、乐观向上精神风貌;2010年,王昌龄《送魏二》所表达的对友人深重的情谊……这样的立意取向,彰显着一种积极、乐观、大度、真诚的人生生命情致,无形之中让考生接受了一次传统文化的精神洗礼,在潜移默化中引导考生砥砺自己的人格操守。
2.重视本土文化的推崇,激发考生的家园之情。
江苏卷从2008年起涉足本土文化元素,当年选取高邮籍作家汪曾祺的小说《侯银匠》。作家通过对侯银匠父女俩不同性格特点的叙写,以点带面,挖掘了苏北农村特有的文化基因,向读者展现了一幅令人神往、深长悠远、极具情致的乡土风俗画卷,真实表现了有着浓郁地方特色的人情美、人性美。2009年则是在文言文阅读中选取了明末淮安籍军官沈通明的事迹,多少能让考生内心洋溢着一种本土文化的自豪感,激发他们内心的家园之情。
3.重视文化现象的反思,引导考生作理性思辨。
理性辩证看待当今社会,忧思现代文明,是江苏卷比较青睐的一个命题立意点。自2005年起,就以《波兹曼的诅咒》一文引发考生思考娱乐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文章即便是放到现在来看,对照当下时髦的“非诚勿扰”、“为爱往前冲”等相亲文化现象,尤能激发我们深沉的思考。2006年的《一幅烟雨牛鹭图》所展示的对古老农耕文明依恋,比照现实环境,更能引发考生理性的思辨。2009年的《上善若水》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对人生的思考,这都需要考生有较强的理性思辨能力。
4.重视审美情趣的培养,提升考生的人生品位。
当今社会是一个个性张扬的社会,是一个多元价值观并存的社会,也是一个容易使人迷失自我的社会。如何引领考生理性看待社会,看待他人,看待自我,这是摆在高考命题人面前的一大重要课题。2009年詹克明的《说“异”》,作者以冷静的眼光、理性的思辨、新颖的观点,提醒人们对“异类”不能采取排斥、打压的态度,应该有起码的宽容之心,要看到“异类”在建立有序体系、为滞后或过头的纯粹体系化险、实现伟大转折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又要警惕哗众取宠的故作异类,不要被“真恶俗”的假异类蒙蔽双眼。2010年论述类文本选用了朱光潜的《谈静》,文章从人生乐趣谈起,阐明无论是领略作品的乐趣还是人生的乐趣都必须从“静”中得“趣”,审美趣味之中包含着对人生的感悟,对提升考生的人生品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5.重视与时俱进的感召,拓宽考生的认知视野。
与时俱进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命题人的追求。江苏卷注意融入时代时兴元素,拓宽考生的认知视野,引导他们关注社会、关注现实。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在语言文字运用题融入时兴元素。
比如:
①2008年语病辨析题:
B.推行有偿使用塑料袋,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培养人们尽量减少使用塑料袋,这无疑会对减少白色污染、净化环境产生积极作用。
C.奥运火炬登顶珠峰,必须克服低温、低压、大风等不利的特殊气候条件,充分考虑登山队员登顶时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
②2009年语病辨析题:
C.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蔓延,但随着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的逐步落实,中国经济出现回暖迹象,人们对经济复苏的信心开始回升。
③2009年语言运用题:
汶川大地震过去一年了,地震博物馆已经建成。请你在博物馆的留言簿上写一段话,表达对生命或对自然的感悟和思考。要求运用排比手法,不超过30个字。
④2010年语言运用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找出“碳链式反应”过程的三个关键词语。
科学家在喀斯特地貌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个复杂的碳链式反应。当水流从空气中“大口吮吸”二氧化碳并侵蚀石灰岩时,持续不断的吸碳过程就开始了。接着,在岩石表面自由流淌的酸性水流携带着大量碳酸氢根,随着自然界的水循环辗转奔向江河湖海。此时,浮游植物体内的“食物加工厂”在急切地“找米下锅”,它们惊喜地发现,只要分泌一种叫做“碳酸酐酶”的催化剂,对水中的碳酸氢根“略施魔法”,等待加工的“米”——二氧化碳,就唾手可得。最终,光合作用将大量随波逐流的碳转化成有机碳,封存于水生植物体内。
(2)在作文命题上嫁接生活,关注现实。
如,2009年的“品味时尚”,2010年的“绿色生活”等。
6.部分试题有向度偏离现象
文言文选取了欧阳修的《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难度一般,低于往年,但这是一篇很不适宜用作高考阅读材料的文章。
(1)从体裁特色看。
欧阳修的这篇墓志铭是应付式的,碍于朋友梅尧臣的面子而作的,他对这个被封为“南阳县君”的谢氏根本不了解,通篇都是丈夫回忆老婆怎么好的文字,就是不见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这样的文章不是典范的墓志铭的写作,考生试图从中窥探作者的情感认知与价值取向显然是不可能的。
(2)从青睐作家的角度看。
欧阳修一生中为其亡故的亲朋好友创作的墓志铭多达83篇,可谓写作墓志铭的专业作家,大部分颂德、颂行,以天下为先,积极的士大夫意识很明显,要选一个更好的是很简单的。江苏卷再怎么喜欢欧阳修,非他的墓志铭不选,那么也不至于非要选这个“谢氏”不可。
(3)从价值取向看。
这篇墓志铭的价值取向很模糊,是规范“妇德”呢,还是褒奖士大夫宽广的胸怀呢?是张扬“男主外女主内”的宗法思想呢,还是训导一代学子保持家庭和睦的重要意义?是鼓励现代女子结婚之后都跟在丈夫后面偷听呢,还是男人个个都要变成“妻管严”?是颂扬梅氏夫妻恩爱之情呢,还是敬佩欧梅之间的朋友之情呢?这对学生的准确判断是相当困难的。
二、尺度把握
尺度涉及测量标准的问题。高考测量的标准是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前者是纲领,后者是实施细则。具体到各省,后者则变成了《考试说明》。江苏自进入新课程考试之后,《考试说明》与教育部的《考试大纲》好多地方不尽一致,命题与《考试说明》又不尽一致:
关于背诵默写。这几年的《考试说明》都是这样表述的:“1﹒识记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名句不限于教材内容,名篇篇目见《附录1》。”这里的表述在逻辑上就存在问题,哪一年哪一家高考试卷考整篇默写的?既然“默写常见的名篇”不成立,那么这一要求的指向就是“名句”。名句在哪里?一曰在名篇中,二曰在非名篇中。其实,第二种说法是不成立的。须知,词在句中,句在篇中,篇“名”才能成就句“名”,我们没有见过一篇乱七八糟的文章中有什么名句可言,由此可见,凡是有名句的篇目一般都是名篇。江苏2009年考了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不在指定的所谓“名篇”中,因为这是考的“句”,那么是不是可以依据江苏的逻辑认为《忆秦娥·娄山关》不是名篇呢?名句是否需要默写呢?爱因斯坦说过,他不知道第一宇宙速度是多少,因为书上都写着呢,查一下就知道,何必花这个精力去记。名句名篇一定要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