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1年第1期 ID: 136438

[ 张厚感 文选 ]   

话说课文修改及其他

◇ 张厚感

  [导读]语文课文被删改,何种原因让它无法以本来面目示人?
  文:张先生,今天想请您谈谈课文删改的问题。我们没有想到,《荷塘月色》这样优美的一篇文章,竟然也有删节。还有古文《口技》,也删节了。
  张:好的。《荷塘月色》不应当删,后来恢复了。《口技》那种删了不要紧,还是应该删的,暂时不会恢复。
  [小引]2009年5月以来,天涯论坛上的一篇名为“扒一扒我们以前的语文课本上被删改的文章”的帖子,引起了网民强烈的兴趣。帖子登出后,如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如今已有37万的访问量和一千多人的回贴,并迅速转贴到各个网站。对于当年课文被删改,有人愤怒,有人质疑,有人理解,有人在追问。
  文:可以说,在这个帖子里面,网友们几乎把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曾经被删改的文章,讨论了一遍。其中大家讨论最激烈的是《荷塘月色》。那我手边这个语文课本,就是1987年版的高中第一册语文课本,其中就收录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好像我上学的时候,学的就是这一版。朱自清描写荷花的这句话,如“刚出浴的美人”,其实在当时就被删掉了。
  张:语文教材,包括中小学所有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在教育部的领导下组织编写的,多少年都是这样。人教社直属教育部,是我国一流的教育出版社,有专职的教材编写队伍,有优良的传统,老社长是叶圣陶,长期主持业务工作。中小学教材是政府行为,跟一般出版物不一样,就语文来讲,选文是有特殊要求的。
  一,就是思想内容好,健康。二,语言文字典范。三,适合教学。一定要适合教学,文章很漂亮,很好,但:太深就不行,不适合学生年龄段,不适应学生认知背景;太长也不行,讲不完,犯阅读疲劳。标准就这么三条。
  [小引]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文:那比如说,如“刚出浴的美人”这六个字,在我们现在看来没什么,在当时,主要是触动了哪根神经,而必须删掉呢?
  张:怎么说呢,统治阶级的思想,是统治思想。在一定时期,也叫主流意识形态。在那时,强调革命化比较厉害的时候,这个那个的,总觉得这样描写,有点小资②情调吧!
  怎么删的?删得比较早,叶老时代,即上世纪50年代删的。我们今天改革开放,好像没有什么,但当时却是个问题,“刚出浴的美人”,对学生讲这个不好,就删了。
  [小引]“遥闻深巷犬吠声,便有妇人惊觉欠伸,摇其夫语猥亵事。夫呓语,初不甚应,妇摇之不止,则二人语渐间杂,床又从中戛戛。既而儿醒,大啼。”这是清人林嗣环《口技》中的一个语段。但在入选语文课本时,因描写夫妻房事而被删去,至今未恢复。
  文:还有一些文章,可能是因为涉及一些情色、暴力,也被删节。比如说《口技》,它当中有一些情色的描写,在选入语文课本的时候,就把它删掉了。
  张:有这种情况。这里说到《口技》,还有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节选自《骆驼祥子》)呢,有关暗娼小福子的情节也删了。就是说,用现在眼光看来,说什么黄色,言重了,它不过有点儿童不宜,初中生阅读不合适,就回避一下,意思是,课上不好讲。这种情况一般就删了,并不影响语文教学。
  文:其实,随着现代网络和图书出版的发达,学生知道这些信息的渠道,可以说有很多很多。即使在语文课本里删节了,他们仍然可以通过其他的途径看这些完整版的课文。
  张:我们分两种情况,比如《荷塘月色》这种,就可以恢复,是不应该删的。但像《口技》那种,删是可以的,讲这么具体干什么呀,而学生通过别的渠道读原文,看到这个那个,他们看就是了,却用不着拿到课堂上去讲。
  文:您的观点是,认为该删。
  张:分层次,《荷塘月色》这些不应该删,《口技》那种删了不要紧,暂时不应该恢复它。那些牵扯到儿童不宜的东西,应该删。包括名著《金瓶梅》,现在都要控制在一定范围看,是吧。教授可以买到,我有一部,线装影印本,经批准拿个条子,去人民文学出版社买的。就这样,它是有控制的。这个,要分层次,要区别对待。没有区别就没有政策。
  [导读]删改名家作品曾令作者不满,历史的真相必须服从主流意识。
  文: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当你往孩子口里塞苹果的时候,当你和爱人一起散步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被删了。现在看来这段文字,其实十分健康,积极,没什么不妥,那么在当时,为什么也被删了呢?
  张:这个,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删了。删的时候,我们没赶上参加,后来议论过这个事。无非感觉它软绵绵的。这段文字,排比抒情,是很不错的,但这两句话觉得软了一点,跟前面整个斗争,整个描写志愿军英雄的故事,不那么协调,有点小资情调。
  文:那就是说,这段文字的删掉,是和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有关系。
  张:是这样的。现在看起来,比较幼稚,而当时社会就这么要求。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就把它恢复回来了。
  文:我听说,在上世纪80年代初,您也曾经对著名作家臧克家的一篇文章进行过删改,并且还引起了他的不满。
  张:臧老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里面有一段,讲闻一多先生晚年很用功,晚上开夜车,猛抽烟,头发都不梳,桌子上东西很乱。那是1981年吧,正宣传“五讲四美”的时候。“五讲”知道吗?讲文明——
  文:讲礼貌。
  张:对,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这是“五讲”。“四美”就是,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我们就怕孩子模仿闻先生。现在讲环境美,他们如果学闻先生,桌子上很乱,叫他收拾,他讲闻先生都这样,怎么办?头发乱,也不去梳理,怎么办?后来就做了一些调整删节。当时臧老就有点意见。最后我们保留了一句,说头发有点乱,认为有这么一句就行了。总怕孩子机械模仿。所以,课文删改,跟时代背景有关,跟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有关,跟一定历史时期的人的思想观念有关。今天我们讲理念,过去讲观念,都是一个意思。
  补充一点,臧老是诗人,他描写闻先生桌子上东西凌乱,有“众物腾怨”一语,很传神,洋溢着诗意,印象极深。可现在再查课文,却没有了。鬼使神差,可能是笔下疏忽,非我意愿,真遗憾。
  [小引]司徒雷登是中国人民的朋友,是教育家,他生长在中国,受的是美国教育,他住在中国的时间,比住在美国的时间长,他就如一个中国的留学生一样,从前在北平时,也常见面。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学者,是真正知道中国人民的要求的。李先生的血不会白流的!(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
  1946年7月11日,民主人士李公朴被国民党特务暗杀。15日,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面对特务的挑衅,闻一多拍案而起,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演讲,后人称之为《最后一次讲演》。但是这篇讲演选进语文课本时,有关司徒雷登的这段文字,却被删去了。
  文:现在我手头这本书是初中语文第四册,是1982年版的,其中倒是也标明了,选自《闻一多全集(三)》,有删节。
  张:当时毛主席有《别了,司徒雷登》的文章,大家都知道的,是吧,那个就是批判司徒雷登的,批判民主个人主义者的,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教材不能和毛主席唱反调。当时在编辑室,普遍的,知识分子的思想也是这个思想。跟主流思想不合拍的文字,今天要恢复起来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