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鲁迅在《狂人日记》里面写道:“谁晓得从盘古开辟天地以后,一直吃到易牙的儿子;从易牙的儿子,一直吃到徐锡麟;从徐锡麟,又一直吃到狼子村捉住的人。去年城里杀了犯人,还有一个生痨病的人,用馒头蘸血舐。”而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用馒头蘸血舔”为题材,这篇课文就是鲁迅先生写的《药》(展示课题——《药》)!鲁迅先生有一篇文章叫《我是怎样做起小说来的?》,在这篇文章里面他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的取材都来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那么在《药》这篇小说里面描述的是什么样的病态社会呢?这个病态社会里面的不幸的人们指的是什么人呢?作者到底要揭出什么样的病苦?要引起疗救什么样的注意?下面,我们从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入手来弄清这些问题。这篇文章人物关系非常复杂。有公开出场的,有从未亮相的,有指名道姓的,有隐姓埋名的。现在,我们一起来围绕小说中各种人物对待革命者夏瑜受害的态度对人物进行分析归类。
师:夏瑜被捕是谁告的密?
生:夏三爷。
师:夏三爷是个乖角儿,他为了二十五两雪花花的银子不惜出卖了自己的亲侄儿。你们说这叫大义灭亲吗?
生:不是。这叫六亲不认。
师:对,这叫大逆灭亲。那么夏瑜被捕以后关在牢里面,是谁对他进行敲诈勒索?而且他在牢里劝牢头造反,说“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时候,是谁打了他两个耳光?
生:阿义。
师:对了,红眼睛阿义。那么夏瑜最后在古轩亭口英勇就义又是谁操刀杀了他,并把他的血当药骗取华老栓的钱财?
生:康大叔。
师:对,康大叔。你们看,这三个人应不应该算是一类啊?
生:(齐声说)应该。
师:夏三爷、阿义、康大叔他们是封建统治阶级的爪牙、帮凶、侩子手。他们对待夏瑜的死抱有什么态度?请大家用一个四字短语来概括。如果有成语最好用成语。
屏显1:夏康阿义
生1:“罪有应得”。
生2:“冷嘲热讽”。
生3:“麻木不仁”。
师:(三个学生概括都不准确,这时老师开始点拨)请大家考虑一下,这三个人是为谁服务的?
生4:他们是帮助封建统治阶级镇压些革命者的。
师:对了,那就是帮助坏人干坏事。我们有没有表达这个意义的成语呢?
生5:“助纣为虐”。
师:概括得非常好。那么和“助纣为虐”同义的成语还有吗?
生:(齐声说)“为虎作伥”。
师:对了。被老虎吃了变成伥鬼,又帮老虎吃人。这两个成语都很好。我们继续看,夏瑜在古轩亭口英勇就义的时候,有一群什么人?
屏显2:夏康阿义—助纣为虐
生:有一群围观的群众。
屏显3:(围观群众)
师:我们平常看电影、看电视、看小说,如果是英雄人物就义,如果是善良的人蒙冤受屈被害,围观的人一般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生1:同情受害者。
生2:为受害者感到悲痛。
生3:对迫害他们的坏人都很愤慨。
师:可是,这篇课文里围观的群众,他们对革命者夏瑜的英勇就义同情吗?悲痛吗?对坏人愤慨吗?
生:不是这样,他们是在看热闹。
师:对了,是在看热闹,是在鉴赏一场杀人盛举!夏瑜被害是多么悲惨的事情,他们居然当成热闹来看!这说明什么?
生1:愚昧无知。
生2:麻木不仁。
生3:观杀取乐。
屏显4:围观群众——观杀取乐 华家三人
师:概括得都不错。第三类人就该是华家三人了。华老栓夫妇、华小栓是开茶馆为生的,他们应该算是城市贫民、劳苦大众。革命要解救的对象正是他们。他们应该算是革命的动力,革命的动力对革命应该是支持的、参与的。可是华老栓夫妇呢,他们知道不知道革命是怎么回事?
生:不知道。
师:所以,鲁迅先生给康伏园的一封信里面有这样一段话:“《药》写的是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是因群众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的说,革命者为了群众牺牲了,可是愚昧的群众却不知道是为了谁。并用了愚昧的见解,以为牺牲了可以享用,为了群众中某一个人的私利。”华老栓一家不懂得革命是怎么一回事,相反的,把革命者的鲜血当成了药来给儿子治病。我们用一个四字短语把他们的行为概括出来。
生:以血为药。
屏显5:华家三人——以血为药
师:第四类人就是茶馆里面的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和二十几岁的青年人等等,他们是一群茶客,他们这些人是饱食终日,百无聊赖,这就是鲁迅先生在他其他文章里面说的社会上“多余的人”。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中说,刘和珍君的遇难“顶多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他们就是这些无恶意的闲人或有恶意的闲人。他们对夏瑜的受害抱有什么态度?
屏显6:一群茶客
生1:他们认为夏瑜的死,是死有余辜的。
生2:愚昧麻木。
生3:冷酷无情。
师:(针对学生概括不贴切,老师点拨)夏瑜关在牢里说了什么话?
生:夏瑜关在牢里,还在劝牢头造反,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
师:红眼睛阿义打了他一个耳光。他们是怎么赞扬阿义的?
生1:驼背五少爷说:“义哥是一手好拳棒!这两下,一定够他受用了。”
生2:花白胡子说:“他这贱骨头打不怕,还说可怜可怜哩。”“打了这东西,有什么可怜呢?”
师:平常有人受害了,面对他的受害,有人不同情他,相反的还感到高兴。这个意思可用一个什么成语来表达?
生:(齐声说)幸灾乐祸。
屏显7:一群茶客——幸灾乐祸
师:好!这就对了。请大家注意,夏瑜的死,别人不理解、不同情,可是亲戚本家又抱什么态度?
屏显8:亲戚本家
生1:夏瑜的母亲给儿子上坟的时候,发现坟头上有个花环,其中有一段心理描写是:“这花没有根,不像自家开的,小孩是不会到这里来的,亲戚本家早不来了”,“早不来了”,就说明亲戚本家开始疏远夏四奶奶。
生2:疏远夏四奶奶就说明亲戚本家怕被株连,怕惹祸。
生3:怕被株连、怕惹祸,就可以看出这个社会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有酒有菜皆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
生4:就可以看出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的残酷,他们不仅杀害革命者,连他的亲戚朋友都要受到株连,连坐法,灭九族,所以亲戚本家不敢接近夏瑜母亲了。
生5:群众不理解他,连他的亲戚本家在他死后也不接近他家。可见革命者是死得多么的寂寞和悲哀啊!
生6:因此,我们可以用“疏远避祸”四字来概括亲戚本家对夏瑜。
屏显9:亲戚本家——疏远避祸
师:好,我们就用这四个字来概括。夏四奶奶作为革命者夏瑜的母亲自然也算一种类型。在我们看过的电影、电视、小说里边,有许多革命者的母亲,比如日本的共产党员作家小林多喜二写的母亲,俄罗斯文学家高尔基写的的母亲,国产电视连续剧《野火春风斗古城》里边地下工作者杨晓东的母亲,《洪湖赤卫队》里韩英书记的母亲,《苦菜花》里抗日妇女娟子的母亲都是革命者的母亲。你们看这些革命者的母亲有个什么共同点?
屏显10:夏四奶奶
生1:他们都理解自己儿女的革命行为。
生2:他们都积极地参与儿女的革命行为。
生3:他们的儿女为革命光荣地牺牲以后,作为革命者的这些母亲,都为自己能有这样的儿女感到骄傲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