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1年第1期 ID: 136440

[ 黄志军 文选 ]   

语文教科书中幽默语篇稀缺现象之透视

◇ 黄志军

  一、直面现状:集体之失语
  幽默”(humour)一词自从被引入汉语词汇以来,逐渐被人们认识和接受。从坊间普通的玩笑话,到文人笔下的幽默小说,无不表达着人们对幽默的喜爱与钟情。在国内,幽默文风早已成为部分作家的自觉努力和不懈追求:林语堂、钱钟书、梁实秋、王蒙、孙绍振……尽管这些幽默作家们的风格不尽相同,但他们的睿语机智却给我们带来美的愉悦与享受。不幸的是,以幽默风格见长的选文却在母语教科书中出现较少,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现行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仅有《伟人细胞》、《皇帝的新装》(七年级上册)、《孔乙己》、《范进中举》、《变色龙》(八年级下册)、《我的叔叔于勒》(九年级上册)六篇选文,平均每册只占一篇略多一点①。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幽默风格特征明显的选文也只有五篇:《皇帝的新装》(七年级上册)、《我的叔叔于勒》、《范进中举》(九年级上册)、《孔乙己》、《变色龙》(九年级下册),平均每册一篇不到②。毋庸置疑,师生们对这样的选文都十分欢迎,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不过,如此分量,怎能谈得上丰富和满足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幽默兴致呢?按理说,在允许教材编写多元和多样化的前提下,尝试适当增加教材中幽默文体的语篇应该是一件不太困难的事情。但是纵观课改后的几套教材,幽默类型的选文却大致没什么变化,此类资源依旧稀缺,怎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和闲暇时间的日益增多,人们渴望享受到更多精神上的快乐和愉悦,使幽默的土壤更加肥沃和厚实。幽默、诙谐、搞笑的电视节目契合了人们内心的需求,得到了更多人的喜爱。幽默文风的选文也逐渐进入了教科书编者的视野,《孔乙己》、《范进中举》、《变色龙》、《我的叔叔于勒》这些篇目早就成为母语教科书中的经典选文。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十几年来,我们的教材很少再增加“幽默文体”类型的选文。
  二、透过背后:原因之探析
  首先,教材选文类型划分意识的不足,是导致此类语篇仍然稀缺的重要原因之一。教材中选文的类型不够明晰,缺乏分类意识,对教材的功能认识还较为模糊,必然会暴露于我们的教科书中。按照王荣生教授的观点,上述几篇选文应该归属于教科书中的“定篇”一类。“定篇”是指大纲或课标规定的课程必学的篇目。定篇往往是经典,以定篇身份进入语文教材的世界和民族的优秀的文化、文学作品不承担任何附加的义务,其本身就是语文课程的目的之一,用朱自清的话来说,“就在叫人见识经典一番”。定篇的功能是“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作品”。③除了“定篇”之外,“例文”、“样本”、“用件”等类型也应该成为教材选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恰恰相反,教材中就是缺少此类“例文”、“样本”、“用件”等幽默语篇类型的选文。母语教科书的选文应该契合时代特色,能够结合文化的流变趋势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增加幽默文风的文学作品在教材中出现的数量和次数。从而让学生领悟和感受到鲁迅杂文的辛辣,梁实秋散文的闲适,钱钟书式的睿智,余华式的黑色幽默……文字的魅力将会给他们以深深的感染,进而增加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仅仅靠几篇为数不多的经典篇目,势必会造成学生的“审美疲劳”和阅读倦怠。从选文类型分类的角度,我们呼唤着更多的幽默文学进入教科书编写者的视野。
  其次,国内目前较为流行的单元主题组元教材编写模式固然有其自身的诸多优点,但也存在着不少隐忧,最突出的就是文体意识的淡漠以及文学风格的迷失和消隐。实际上,一个具有良好表达能力的学生往往是各有其长,或擅长抒情,或擅长说理,或擅长描写。福建师范大学潘新和教授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语感的培养离不开文体感。语感受到文体感的制约,是与文体感息息相关的。”“一个人良好的语感,必定是特指在某一种或某几种文体中的语感,是指在某一具体的文章写作中表现出的语感”。④在潘教授看来,语文教育的重心应放在体式语感、语境语感上。然而,单元主题组元的编写模式在这方面就很是掣肘,往往将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传记散落于教科书的不同组元里。很多单元的选文就是围绕同一主题开了个杂酱铺,什么文体都想包进来,势必会造成文体感削弱和淡薄。除文体之外,文学风格作为一种“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稳定的标志,又是其语言和文体成熟的体现”⑤,也被教材编写者忽视和淡漠。风格作为一种审美标志,最容易引起读者和作者精神上的共鸣和愉悦。读者对于文风的感受和敏感各不相同,有喜温婉蕴藉者,有好汪洋恣肆者,有喜俏皮诙谐者……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教材编写者应适当考虑不同文风的选文在教材中的“共振”和“谐调”,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和口味。这样一来,不同风格的选文(包括幽默诙谐类)就能更容易让学生体会到汉语言的多姿多彩和丰姿绰约。因此,可以适当打破目前以主题单元组元的编排方式,尝试按照文体和文风来进行教材的编写和设计。
  再者,母语教科书的编写在经典性和时代性的融合方面还需要加强。经典的文化我们要继承,同时还须及时吸收当代文化的优秀成分。从幽默语篇在母语教材中的稀缺可以看出,除了长期以来公认的必选经典篇目外,对于富含时代色彩的优秀作品选编的尝试和探讨仍然较少。时代的发展和文学自身的成果没能很好地吸收,不能不说这是一种遗憾。为什么许多孩子不喜欢语文教科书而对校园文学和韩寒、郭敬明之类的作品追捧热议?教科书的“沧桑”面孔和“尊者”形象使他们敬而远之、恶之,甚至发展到歇斯底里的反叛。在传递经典文明的同时,我们能否考虑到这些孩子们的阅读兴趣,适当拉近与他们之间的距离呢?在当代文坛上,擅长幽默语篇的作家不少,然而却鲜有作品能够入选。照顾了教材的经典性,也应该努力考虑到时代发展的特点和孩子们的身心特点,让教科书变成他们“悦读”的对象。因此,在教材的经典性和时代性方面,我们都应该做出更好的协调与探讨。当然,需要说明的是,注重教材的时代性并不意味着对学生阅读兴趣的盲目迎合。
  最后,教科书幽默语篇稀缺的现象,还与教材编写者的审美倾向等因素相关。抒情色彩浓郁的散文占据了教材选文的大多数,对其他类型的选文是一种排斥和贬抑,幽默类的“审丑”文学作品之稀缺即是一个明证。这种选文审美倾向,在一定程度上误导着学生。高考作文中矫情造作、文辞华美而逻辑混乱、理性不足的例子层出不穷,多少也受到教材的暗示和影响。相比之下,能将幽默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的作文就更是凤毛麟角了。想要纠正这种不良倾向,除了高中作文教学自身的改革外,语文教科书也亟待做出改进。教科书选文审美力求多元化,应该是我们做出的努力方向。
  三、面向未来:多元之编排
  在课程改革继续深化的背景下,教科书的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既反映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又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既能保持教材的经典性,又不失体现时代特色,需要教材编写者在综合考虑中找到“平衡”。只有开拓思路、多元化思考,不断追求教材编写的改革和创新,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母语的热情和积极性。
  对于幽默语篇在选文中的分布和所占比例,有必要做进一步的探讨。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如何能寻找到新的突破,需要我们转化思路和视角,在时代发展和语文学科演变、学生心理变化间达到更完美的结合,提高语文教材编写的科学性和现代化。
  ————————
  注释:
  ①洪宗礼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7-9年级全6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②课程教材研究所组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7-9年级全6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③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272页。
  ④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上),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第164页。
  ⑤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版,第283页.
  [作者通联: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