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1年第1期 ID: 136430

[ 吴格明 文选 ]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与语文课程改革

◇ 吴格明

  对于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我国教育界并不陌生。然而,这一理论对于当前我国的课程改革有什么样的价值,却又是一个新的话题。我国的教育,严重地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有人形象地称之为“上不来,下不去”。一般教学理论研究和学科教学理论研究的脱节,正是这一现象的表现和重要原因之一。对于诸如认知主义、行为主义、建构主义等教学理论的研究不少,而对于这些理论与学科教学理论、实践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却不多。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同样如此。因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与语文课程改革”,是一个新的话题。
  一、发现学习是“自主学习”的有效策略
  语文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把积极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的课程理念。然而,这一理念应当如何贯彻呢?或者说,学生应当如何自主学习,教师应当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呢?“发现学习”正是“自主学习”的有效策略。
  “发现学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布鲁纳是一位在心理学界和教育界皆享有盛誉的学者,1959年主持了著名的伍兹霍尔中小学课程改革会议,1960年任总统教育顾问。他针对传统教学中讲授法的缺陷提出应当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在布鲁纳看来,学生的心智发展,遵循他自己特有的认知模式,因此,学生不应当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应当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布鲁纳认为,学习包含习得、转换、评价这样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获得新信息和信息转换,是处理知识以便使其适应新任务的过程,即通过外推、内插或变换等方法,把知识整理成另一种形式,以便超越新信息。评价,即检查处理知识的方法是否适合新任务,如概括是否合适、外推是否恰当、运演是否正确。“发现学习”理论的提出,在课堂学习与教学方式上引起了巨大的变革。布鲁纳在他的学习理论中,举例多用自然科学,但也不乏人文学科的例子。事实证明,“发现学习”理论对语文教学的指导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例如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学生阅读课文,就是获得新信息。然而“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中的“无赖”若按其旧知解作“刁钻泼辣”或“游手好闲,品行不端”,则与句意不吻。于是就要进行信息转换,将“游手好闲”外推为“无拘无束,顽皮”。同时作出评价:此意正与句意吻合。至此,一个发现过程结束,学生的认知有了新的建构。语文教学过程就应当是学生的发现过程,内化言语和体认文化智慧的过程。当然学生的发现过程可能是不同的。例如,小学语文《董存瑞》中董存瑞的话:“班长,让我去炸掉它。”有的学生读得响亮,慷慨激昂,有的学生声音细小,咬牙切齿。这是由于他们的不同生活体验使然。
  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但他同时强调,学生的发现并非是在黑暗中摸索,而同样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导。要激起学生发现的欲望,就需要设置问题情境,这个问题情境往往是对学生认知心理平衡的暂时破坏。学生为了实现新的平衡,就要选择解决问题的办法,寻求问题的答案。布鲁纳称之为平衡原则。周涤非老师引导学生学习《琐忆》时,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的问题:“人是怎样变成猴子的?”学生们已有的知识告诉他们,人是不能变成猴子的。他们的心理平衡被这个问题打破了,他们急于要寻找新的平衡。可能的解释只有,或者是鲁迅没有这进化的常识,或者是此话另有深义。他们首先否定了前者,那么鲁迅的深义是什么呢?于是他们很自然地要到课文中去找答案,最后,他们发现,所谓“变成猴子”是指某些人思想上的倒退或反动。设置问题情境,也就是呈现某种不确定性。问题情境的不确定性应当是最佳程度的。因为乏味的、肤浅的常规任务很难引发探究活动;同样,过分的、不确定性的任务可能会引起学生的混淆和焦虑,这也会减弱学生探索的动力。例如,“这篇文章是写谁的?他是哪个朝代的人?”这样的问题过小。“谁来总结一下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这篇文章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的问题又过大。于漪老师在引导学生分析《晋祠》的结构时所用的方法是,先让学生听写《中国名胜辞典》上的“晋祠”词条,然后让学生找出每个句子在课文中的对应部分,问题明确,也别有情趣。
  学生的发现欲望一旦被激起,就应当设法使之维持下去。布鲁纳认为,维持发现活动的方法是使学生在探究中得到的好处胜过他们可能承担的风险。许多学生不爱上语文课,耽误了课也不想补。是语文这门课本身缺乏趣味吗?恐怕不是,新书发下来,他们最先翻看的往往是语文书。重理轻文的现象为什么小学少,初一少?问题很可能出在语文教学上,出在教师对语文学习的引导上。由于历史的、社会的各种原因,也由于某些语文教师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目标理解有误,使得学生在语文课上获得的好处少,浪费的时间多,发现的热情自然会降温。因此,要使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保持下去,提高上来,就要使他们真正学有所获,而且是每节课都有收获。布鲁纳指出:“使学生对一个学科感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这个学科值得学习。”①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是与他从事的一系列认知方面的研究密切相关的。皮亚杰称布鲁纳在认知方面的成就是思维心理学的一场革命。在布鲁纳的认知理论中,表征理论具有重要地位。所谓表征系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套规则。布鲁纳把表征分为三类,即动作表征、映像表征和符号表征。他认为,人类个体对表征系统的演进与整个人类的发展极为相似。在儿童初期,他们是根据肌肉或动作来表征客体的;在儿童发展早期,他们从完全采用动作表征过渡到兼用映像表征,即用心理映像作为客体和事件的代用品。最高级的表征形式是符号表征。符号表征和映像表征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映像表征同它的指代物在形式上相似,而符号与指代物之间的关系则是任意的,约定俗成的。虽然动作表征、映像表征和符号表征是按顺序发展的,但它们不能相互取代。
  按照布鲁纳的表征理论,语言或言语属于符号表征,是最高级的表征,言语表征是应当以动作表征和映像表征为基础的。因而,语文教学应当充分利用动作表征和映像表征,有了动作表征和映像表征的配合,言语表征才是丰满的、生动的。北京著名语文教师程翔老师在教朱自清《背影》一课时,让学生体会“父亲”买橘子时“攀”上月台的动作。学生对“攀”有动作表征和映像表征的经验。当他们把这些经验与“父亲”肥胖的身体和没有抓手的月台这些特殊的情境联系起来的时候,对于父亲对儿子的挚爱,理解就更丰富了,也就和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同时,由于言语表征是最高级的表征,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发展学生的言语表征。因此,不能以动作表征和映像表征的发展取代言语表征的发展。某些多媒体教学以观看图像画面代替文本解读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二、重过程是发现学习的优势所在
  发现学习的主要特点在于重视学习过程。布鲁纳指出:“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②发现学习重过程的特点,对于语文教育意义重大。语文教育是言语文化教育,其主要目的,不在于传授语言知识,而在于言语习得;不在于情感灌输,而在于情感体验。而言语习得和情感体验只有在过程中才能实现。只有在过程中学生才能将别人的言语经验内化为自己的言语经验,只有在过程中学生才能将作者的情感、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
  发现学习重过程的特点使得发现学习具有很大的优势。这种优势首先在于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学生在发现知识的过程中,探索和了解了事物之间的各种联系,因而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传统的语文教育重结果而不重过程,因此学生只会抄笔记而不会自己记笔记,问他笔记上的内容为什么是这样的,相当多的学生说不出道理,而这样的笔记几乎是毫无意义的。如果只知道一篇课文分几部分,从第几自然段到第几自然段是一部分,却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分,其中包含了什么样的规律,这样的知识能有什么意义?重视过程,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是发现学习最根本的优势。一个文言句子,如果是学生自己翻译出来的,那么他得到的不仅仅是这个句子的译文,更重要的是语言的规律,包括文言句式的特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古今词义的区别。布鲁纳认为,人类记忆的首要问题不是贮存,而是提取。而提取信息的关键在于如何组织信息,知道信息贮存在哪里和怎样才能提取信息。由于学生在发现学习中获得的信息是自己组织起来的,因此也就便于提取。从这个意义上说,发现学习中的知识记忆才是真正的记忆,或者说是真正有效的记忆。例如生字词,如果由学生自己看注解或者查字典并结合课文来学习,就容易记忆。因为在看注解和查字典的过程中,在结合课文进行理解的时候,有了自己对字形、字音、特别是字义的一种组织,有了对词义甚至词源的一种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和学生都知道,只有理解了的课文才能很快地背诵下来并经久不忘,也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