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说明]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篇小说篇幅较长,又是一篇自读课文。在以往的教学中,或放任自流,读读了事;或面面俱到,流于肤浅。这样处理往往费时不少,效率不高,难免留下遗憾。如何长文短教,且教得深入?如何利用自读课,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究的方式获得知识呢?关键在于选好切入点和兴趣点,并以此为突破口,深入探究,取得以点带面、举一反三的效果。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案例描述]
一、导入激趣——一曲悲歌传千古
课前播放歌曲《杜十娘》,上课伊始便提问:这支歌曲的曲调有怎样的特点?歌曲中的杜十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这首歌的曲调哀婉凄切,悲剧主人公杜十娘时刻关心情郎的冷与暖,愁与忧,她是一个善解人意的温良女子。
师:说得很好,歌曲中有没有反映杜十娘的怨恨?
生:没有。
师:是啊,这首歌取材于冯梦龙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我们比照一下原著,看看杜十娘有怎样的遭遇和怎样的性格?是不是只有温情,没有怨恨的女性?(播放题目: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二、重点研读——满腹柔情化怨仇
师:请一位同学概述一下小说的情节。
生:概述(内容略)
师:小说的高潮在哪里?说说理由。
生: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情节的高潮,因为这部分最精彩。
师:怎么精彩啊?
生:是矛盾最激烈的部分,还看清了所有人物的面目。
师:说得不错,这部分矛盾最集中、最激烈,人物的性格表现得最充分。现在我们重点阅读“怒沉百宝箱”这部分,思考下面的问题:
1、当杜十娘得知李甲有意卖掉自己时,都有那些反应?请从文中找到相关的词句,并分析这些描写手法和描写中所表现的人物的性格。
学生讨论后明确:
细节描写:大惊——出于意外;冷笑——反映愤恨之情;表面应承——实际内怀死志;用意修饰——说明她的刚毅和自尊;微窥公子——透视李甲内心。
语言描写:痛骂孙富——不容侮辱;斥责李甲——不容背叛;愤慨自己——悲愤交加。
动作描写:抛洒珠宝——推开李甲——抱匣投江,表现她性格刚烈,疾恶如仇,以死反抗。
师:这部分还写了一些公众的呼应,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生:是侧面描写,烘托了人物:十娘的疾恶如仇,孙富的奸邪卑鄙,李甲的自私懦弱。
生补充:也是对比描写,十娘与孙富、李甲形成鲜明的对比。
2、杜十娘是选择什么时候和什么方式死的?为什么这样选择?
生:杜十娘选择孙富兑足银两之后,当众痛斥孙李,抛洒珠宝之后怒沉百宝箱。
生:目的是让奸邪卑鄙的孙富人财两空。
生:让贪利负心的李甲痛悔羞愧。
生:让自私和卑鄙的灵魂暴露在公众面前。
生:让自己的悲愤之情迸发出来,让众人证明“妾不负郎君,郎君自负妾耳!”表明自己不容侮辱。
师:小结:从上面的分析中不难发现,面对被弃的不幸,杜十娘不只是像歌曲中所表现的那样只有哀戚,被弃之前的满腹柔情,在遭弃后,则化作满腔的怨恨和强烈的反抗意识。
(说明:我国古典小说善于从情节发展中刻画人物,从人物跟周围人物(社会环境)的关系中逐步揭示性格,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行表现人物性格。本环节扣住一个情节,用解剖麻雀的方法分析人物,意在指导学生从这三个方面分析人物性格。)
三、难点探究——怀宝投江为哪般
师:同学们阅读此文时有没有遇到不解和困惑的问题?如果有,请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生1:杜十娘为什么要李甲凑集三百(后来是一百五十)两银子?既做了夫妻,为什么还要将百宝箱瞒着李公子?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反映了杜十娘怎样的心理?
生2:是考验李甲是不是真心爱自己。
师:还有别的因素吗?
生3:也是自我保护,说明她的聪明和远见。
师:说得对,我还想补充我个人的看法,即杜十娘是讲人格,重感情,求真爱的人,她这样做,既是为了维护纯真的爱情,也是为了保护男人的自尊。十娘随李甲返乡途中,“取钥开箱”,拿银两时,“公子旁自觉惭愧,也不敢窥觑箱中虚实”。他是因几次用十娘的银两而“惭愧”。(播放下面文字)
杜十娘身份低微,属于任人欺凌的对象,她把人类情感中最美好的爱情寄托在李甲身上,她急于从良,却不告诉李甲自己有百宝箱,不敢在爱情的天平上增加一颗金钱的砝码。她从内心里呼唤一种不为金钱和利害所左右的人际关系,呼唤包含人性中一切美好成分的真感情。——《名作欣赏》2000年第2期
生4:我不明白杜十娘为什么一定要选择死?她不是没有生路啊!
师:是啊,选择死是杜十娘唯一的出路吗?如果能重新选择的话,请你为杜十娘作新的选择。
生4:返回京城,重操旧业。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还有别的出路吗?
生5:远离京城,开店谋生。
生6:隐瞒出身,再世为人。
生7:放下自尊,破镜重圆。
生8:看破红尘,出家为尼。
生9:改嫁他人,伺机复仇。
生10:浪迹江湖,卖艺为生。
……
(说明:这个题目是开放的,是一个兴趣点,让学生走出文本,发散思维,学生思维异常活跃,发言也非常踊跃。一时间为杜十娘列出十几条出路,每一条出路似乎都能说明杜十娘不该投江。抛出这个问题,实是欲擒故纵,目的是引出下面的问题,使之回归文本,深入探究。)
师:既然有这么多的生路,杜十娘为什么一定要选择死呢?(板书:怀宝投江为哪般?)请大家结合课文,找出理由,可以先与邻近的同学讨论一下,然后回答。
生:杜十娘太痴情了,受不了这样沉重的打击。
师:(插话)痴情女遇上了负心汉。(生笑)
生:她的理想破灭了,绝望了。
师:说到点子上了,她的理想是什么?说说根据。
生:过正常人的生活,有自己爱和爱自己的丈夫,或许再有自己的孩子。文中写她久有从良之志和她积攒百宝,并千方百计为己赎身等事实都说明了这一点。
生质疑:杜十娘遭受一次打击就使理想破灭、生活绝望了吗?她是不是太脆弱了?
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值得思考,请同学们联系杜十娘与李甲相识、相爱、相许直到遭弃的情节来思考,看看能不能获得理想的解释?(引导学生读下列相关语句之后讨论。)
1、李公子与十娘一双两好,情投意合。十娘因见鸨儿,贪财无义,久有从良之志;又见李公子忠厚志诚,甚有心向他。虽则如此,两下情好愈密,终日相守,如夫妇一般。海誓山盟,各无他志。真个:恩深似海恩无底,义重如山义更高。
2、返乡途中十娘在箱里取出一个红绢五十两银子后,公子且惊且喜道:“若不遇恩卿,我李甲流落他乡,死无葬身之地矣。此情此德,白头不敢忘也!”自此每谈及往事,公子必感激流涕。
3、妾与郎君情好已及二载,历尽艰难,得有今日……相从数千里……方图百年欢笑……
讨论:
生:杜十娘沦落风尘,阅人无数,李甲是她唯一钟情的“忠厚志诚”之人,因而与李甲“情好甚密,终日相守,”“海誓山盟”,“历尽艰难”,“相从数千里”,“方图百年欢笑”而且“情好已及二载”。然而,转瞬之间,突生变故,二载的情意,海誓山盟,却抵不过孙富片刻的挑唆和小利的诱惑。这不能不叫十娘心寒,她还能相信哪一个男人呢?所以看破红尘,绝望而死也是合情合理的。
[##]
生:杜十娘投江不是脆弱,而是以死表示对命运的反抗,是性格刚烈的反映。就像刘兰芝一样。
师:两个同学说得非常好,有理有据,有比较,令人信服。
师小结:根据上述的分析可以确认杜十娘选择死亡的理由:即十娘追求自由、真爱和要求过“人”的生活的理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破灭,又不愿意回到被侮辱被损害的生活中去,她对真挚的爱情,对生命质量的纯度过于偏执。性情刚烈的十娘在绝望之中,悲愤之时,只有选择一死。如果不选择死,那她只有放弃她的生活理想,委曲求全,她的命运可能更悲惨。那样的杜十娘决不能像本文的杜十娘那样个性鲜明,既让人深深地同情,又让人肃然起敬。也不会有本文这样的悲剧效果和悲剧意义。
四、悲剧探源——仙葩凋零因霜落
师:杜十娘悲剧的根源是什么?悲剧意义又是什么呢?
生:是孙富贪图美色,挑唆利诱,破人姻缘造成的。
生:还有李甲懦弱自私、背信弃义是主要原因。
师:还有其他的因素吗?
生:李甲懦弱是怕他父亲,而他父亲李布政“拘于礼法”。
生:李甲的亲友也都反对。
师:说说依据(引导同学阅读下面的语段,加深理解)。
生读:(老父)拘于礼法,素性方严,必加黜逐。若为妾而触父,因妓而弃家,海内必以兄为浮浪不经之人。异日妻不以为夫,弟不以为兄,同袍不以为友,兄何以立于天地之间?
师点评与小结:几个同学说得都很好,可见杜十娘或被当作玩偶,或被抛弃,或为封建礼教和世俗所不容。仙葩凋零因霜落,她的爱情悲剧是她的刚烈的性格、执着的追求与卑鄙的灵魂和丑恶的社会矛盾冲突的结果。可以说她的悲剧既是人性悲剧,又是社会悲剧。而这个悲剧的意义就在于它使读者在同情杜十娘的不幸遭遇,赞叹她的反抗精神的同时,也深刻地认识和憎恶那个丑恶的社会以及那些卑鄙的灵魂。小说的主题是把矛头针对封建礼教及世俗社会金钱和门第观念的。
五、读后评说——任尔随心论短长
师:《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成就很高,对后世影响也很大,现在杜十娘的形象已被搬上舞台和银幕,下面看京剧《杜十娘》选段的唱词和一首律诗(教者学写的),对照课前播放的歌词,请任选其中的一首,结合课文,加以点评,说说诗词中杜十娘的形象是否与原著一致?
播放京剧《杜十娘》选段和律诗:误落风尘杜十娘,
[唱二黄慢板]
月暗星稀二更后,
真个地惨与天愁。
想当初在院中百般赌咒,
说什么天长地久到白头。
到如今夫妻们难久守,
谁知恩爱反成仇。
律诗:
有志从良配一双。
豪门岂纳痴情女,
世间只容负心郎。
百般恩爱成虚幻,
一腔悲怨断寸肠。
怒持宝匣沉江去,
遗恨绵绵万古长。
(学生兴趣颇高,纷纷点评,比较一致的意见归纳如下:)
1、课前播放歌词充满柔情蜜意,缠绵悱恻,没有哀怨,不符合原著的人物性格。
2、京剧唱词运用景物烘托和对比的方法表现了杜十娘的不幸遭遇,情境和人物形象都符合原著。
3、律诗运用白描的手法,概括了杜十娘一生的遭遇,突出了她的哀怨和反抗性格,给人一个完整的印象和深深的思考,符合原著的人物性格。
六、课后作业——百宝箱中意蕴丰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
1、请根据你的理解,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概括杜十娘形象。也可以用诗词概括。
2、分析百宝箱在文中有怎样的意蕴。(探究性作业)
师:下课。
[案例反思]
要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学完这样长的小说,没有充分的预习是不可能的。所以笔者在课前把作者介绍、写作背景及相关的资料印发给学生,并要求他们熟读课文的情节,了解人物性格,整理疑难问题和读后感受,准备在课堂上集体探究和讨论。这堂课是我在外校借班上的一节公开课,上课的前一天晚上,我把预习提纲和背景资料发给学生,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争相讨论,高潮迭起,效率颇高。这节课赢得了听课同学的热烈掌声,也赢得了听课的专家的充分肯定。总结成功之处,主要有两点:
一、这是一节大容量、高效率的课。主要采取了以点带面、长文短教的方式。即从小说的高潮切入,以分析人物性格为重点,带出与之密切相关的情节,也带出作者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同时在具体研读的过程中又教给学生正确的鉴赏方法,可谓一举多得。(“重点研读”部分就是切入点。)“难点探究”部分,既是难点,也是兴趣点,同时也是把人物性格的探究引向深入的关键点。几乎所有的学生对杜十娘怀宝投江的做法都不理解,都想解读人物的心理。这一点突破了,就可以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主题了。“悲剧探源”这个环节就是由此带出的。事实上,无论是“难点探究”、“悲剧探源”,还是“读后评说”都是围绕人物性格这一中心点展开的。
二、这堂课,体现了自主与探究的教学理念。“难点探究”这个环节,是由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自主地提出问题,再通过探究与讨论解决问题的。研讨过程形成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教师与课文之间、学生与课文之间的对话、碰撞与交流。在对话、碰撞与交流中,学生思想的火花不断闪现,思维的广度不断拓宽,思维的深度不断加深。学生的主体精神和探究意识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鉴赏水平也会因此有所提高。“读后评说”这个环节也同样具有自主性和探究性。事实证明,在这两个环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兴趣最高,思维最活跃,课堂气氛和学习效果最好。许多见解超出了老师预设的范围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