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7年第12期 ID: 81777

[ 潘文富 文选 ]   

课堂表演:让人欢喜让人忧

◇ 潘文富


  在新课程背景下,为了体现自主学习和注重体验与感悟的理念,许多教师乐于选择凸现学生主体而又新颖活泼的教学方式,而课堂表演就是受到追捧的形式之一。诚然,新课程理念,让许多教师改变了以往的“满堂灌”或“满堂问”的低效的教法,代之以自主、合作、体验和探究等新的教学方式,这是教学理念的进步,是可喜的,也是值得肯定的;然而,有些年青教师虽然运用的是课堂表演等新的教学形式,但是,并未能取得应有的效果,表面上的热热闹闹,难以掩盖实质上的低效或无效,这又不能不让人心生忧虑。笔者最近所观摩的公开课中,有三节课运用了课堂表演的形式,其教学效果都不甚理想。听课后不禁发出“课堂表演,让人欢喜让人忧”的感叹。三次表演,尽管就场面而言,学生主动参与,形式“生动活泼”;但就教学效果而言,却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没有实现教学目标,有的拙劣或滑稽的表演甚至破坏了应有的课堂气氛,背离了应有的教学情境,阻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那么,三次课堂表演为什么均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其症结在哪里呢?依笔者的浅见,上述课堂表演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在于教师没有正确认识表演的目的和作用,在于教师不能很好地组织、指导和调控,在于教师教学经验和教学机智的缺失……
  例如一位教师教授《庄周买水》,上课伊始就安排几名学生表演庄周买水的全过程。然而,我看到的是随意篡改的情节,过度夸张的表演,节奏过快,演员上下场像走马灯一样,看得人眼花缭乱,庄周更是拿着扇子,踱着方步,一副乐哉悠哉的样子,看不出一点愚拙、焦急与无奈,课堂不时发出哄堂大笑的声音。随意的改编和夸张的表演近乎网络中的恶搞,把喜剧演成了闹剧,除了滑稽可笑之外,还能留下什么呢?这种表演耗时长,效率低,值得认真反思。表演的低效主要在于表演失度,表演失度在于教师指导意识和调控意识的缺失。
  一位教师教学杨绛的散文《老王》,让学生即兴表演杨绛与老王最后相见的场面,表演的学生是临时推荐的,没有充分的准备,演老王的男同学推门后就径直走进来,两手空空,站在那里,一脸茫然。演杨绛的女同学,开始一怔,随即想起说台词——“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说完,两个人面面相觑,不知道该做什么了,因为本来该是一个伸手递东西,一个伸手接东西的动作,可是此时“老王”两手空空,表演难以继续。面对尴尬的场面,“观众”哄堂大笑,本来悲情的场面变成轻佻的哄笑,表演就此中断。《老王》一课表演失败的原因在于运用表演的目的不明,表演准备不充分,指导和调控不力等多方面因素。
  另一位老师上《雷雨》一课,让学生表演鲁侍萍与周朴园相见相认一场戏,当“鲁侍萍”怒斥“周朴园”时,“演员”突然忘了台词,在短暂的停顿之后,自己“扑哧”笑出声来,随即蹲缩到讲桌后面,不见踪影,引得全班学生前仰后合,大笑不止。悲剧的氛围全被破坏了,表演效果就可想而知了。《雷雨》本身是话剧剧本,非常适合表演;效果不佳,是因为演员忘词儿,破坏了应有的情境,还因为教师缺乏救场的经验和机智。
  上述的表演均以失败而告终,这并不意味着表演这种教学手段是不可取的,适合于文本和恰到好处的表演是必要的,也是应该鼓励的,它的优势是其它教学方式无法取代的;而要使课堂表演获得成功,收到实效,就应该明确以下问题:
  一、要明确课堂表演的目的和课堂表演的作用。
  一般来说,课堂表演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词句、再现文本的情节、体验文本中人物的情感、展示文本人物性格和把握文本的主旨等作用,也能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表演能力和协作能力等。恰当地进行课堂表演,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角色,能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文本内容迅速成为表象,同时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获得真切的感受。课堂表演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和理解课文的内容,包括故事的情节,人物的情感、个性,作者的思想倾向,也包括具体的词语和句子。课堂表演能使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知识,锻炼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不同的文本,其表演目的也应有所区别,表演之前,备课之时,教师应该心中有数;但是有些教师由于缺乏对自主学习等理念的正确理解,缺乏对课堂表演目的的正确认识,缺乏对表演者的正确引导,致使课堂中出现了许多毫无效率的表演现象。
  从上述的三个例子来看,《庄周买水》的表演,目的是再现故事情节,感受庄周的无奈,认识文本的讽喻意义。运用这种方式比让学生简单的复述更新颖,更有趣,如果表演恰当,效果会比复述更好。《雷雨》的表演应该是想把学生引入剧情,在表演和观看矛盾冲突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和性格,思考文本的思想意义。《老王》的表演目的则不甚明确,大概是想让同学体验、感受“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的样子,以及“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的吃力的动作。也可能是想让同学品味“镶嵌”等词语的表达作用,因为教者是在引导学生品味词语时让学生即兴表演的。如果真为此目的,我认为课堂表演,不是最佳的选择,因为学生无论外形还是年龄,与老王都相去甚远,要再现僵尸一般的老王的原貌,谈何容易。即使表演到位,也不如让学生品味作者炼字的妙处来得实在、有效。而事实上,表演的结果,也证明了这种选择是弄巧成拙,画蛇添足。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者对表演的目的不甚明确,对表演的作用认识不清,过高的估计了学生的表演能力,过分地依赖了表演的形式。因此,倘若选用课堂表演,教者首先必须明确表演作用和目的,并且能预见表演的效果,切忌形式主义、走过场、追求表面上的热闹,如果不能保证表演的质量和效果,就宁可舍弃这种形式,以免影响教学效果。
  二、选择合适的“剧本”,尊重原作的精神。
  阅读教学可以运用课堂表演形式,但要选择合适的“剧本”,要尊重原作的精神,避免过度的夸张恶搞。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不是万能的,不是完美的,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合表演,不是所有的教学目标都能靠表演来实现的。只有合适的“剧本”(课文或课文片段)和忠实于原作精神的表演,才能有助于学生真正地了解原作的情节,真实地体验原作中人物的情感,准确地理解词句的内涵,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原作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相反,不适合表演的课文,强行表演,或者适合表演的课文却肆意地夸张恶搞,往往会影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正确理解,削弱教学的效果,甚至背离教学目标。
  前例中《老王》一文,情节性不强,动作性不强,对话也不多,适合反复诵读,品味朴实而隽永的语言和内敛而沉重的情感,而无需表演,也很难表演。教者选择表演的形式教学,是不明智的。应当明确,尽管表演的形式新颖活泼,颇受青睐,但是,表演不是万能的,不是任何教学内容都适合运用表演,表演的作用是有限的,绝不能滥用。如“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的样子,是静态的,“镶嵌”一词也是静态的,是不适合表演的,为什么一定用表演的形式教学呢?
  《庄周买水》原文反映的是: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学者庄周弃文从商,想养鱼致富,他为了买水,不停地奔走于东海、河伯等处,结果空转了一大圈,还得拿上花了高于原价几十倍的现款买到的一纸提货单,赶车载桶再赶往东海去取水。作者意在讽刺当时商品流通领域以权谋私、哄抬物价、凭空暴富的丑恶社会现象。故事的主人公庄周是“不识水性”的文人,他初次下海经商,处处受阻。买水过程,反映出他的愚拙、焦急与无奈,令人忍俊不禁,也令人深深同情。此文故事性、趣味性比较强,适合表演,但“演员”夸张恶搞,表演过火,没有取得预期的理想的效果。许多情节的改编(如人名、地名和动作表情等),不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仅仅是为了夸张、搞笑、吸人眼球而已。主人公“庄周”拿着扇子,踱着方步,一副乐哉悠哉的样子,看不出一点愚拙、焦急与无奈,似乎根本就不关心自己能不能买到水,花多少钱买到水;也无法引起人们同情,更不能激起人们对“官倒”的憎恶。这种表演,尽管场面热热闹闹,气氛活跃,但实质上没有真实地再现情节,没有准确地体验到人物的情感,影响了学生(包括表演者和观看着)对原作深邃的思想和严肃的主题的认真思考和准确把握。因此,情节的改编,要尊重原著的精神,要考虑教学的目标,还要预测教学的效果。
   [##]
  三、课堂表演还需要教者适时的调控和师生适当的评价。
  学生的表演与演员演戏不尽相同,学生与演员的表演经历和表演技巧差距悬殊,更何况专业演员有现成的剧本,有固定的导演,有反复的排练,其表演效果也往往是很理想的,而学生的表演水准和表演效果,自然会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我们不能拿专业演员的标准来要求临时参与表演的学生。但是我们教师对学生的表演是不能完全放之任之的,不能没有任何形式的评价,否则,表演就可能失控或中断,即使没有失控或中断,也容易流于形式,或流于感性和肤浅。有经验的教师总能自如地适时地调控课堂,调控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且,对学习活动进行适当的评价,或组织学生互评。这样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才是有序且有效的。
  还以《庄周买水》的课例为例,当表演结束后,教者可以引导学生议一议,评一评,说说表演是否到位,与原文有多少差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距,原文的情节应该是怎样的,人物的神情举止是怎样的,人物的个性与情感是怎样的,我们对剧中人的情感态度是怎样的……提出并弄清这些问题,才能使前面本来过火的表演有了价值,才能顺理成章地把学生引向原文,引向深层的理性的思考。《老王》课例中的表演尽管中断了,但也可以引导学生就此评价——为什么演不下去了?有没有把“镶嵌”的样子演出来?“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是怎样的情形?“镶嵌”一词有怎样的表现力?如此的讨论与评价既可以弥补表演的不足,又实现了品味词语的教学目标。《雷雨》和《老王》两个课例都出现了因表演中断或失当而引起的笑场。那么如何避免笑场呢?当学生笑场时,作为老师应该怎样调控,怎样重新把学生引入情境呢?这要因具体的情况而定。如《雷雨》的表演是因忘词而笑场,教师应该及时地提词儿,或提前指定临近的同学提词儿;《老王》的表演笑场是因为忘了准备道具,这是准备不足,教师应提前准备,或提前告诉他们进行无道具表演,就可避免此类问题。表演中一旦出现笑场,教师就要及时地机智的调控、救场,重新把学生引入情境。具体的办法可以是播放适合情境的音乐或课本剧视频(事前应早有准备),可以是教者的即兴朗诵,可以是更换学生分角色朗读,也可以集体的反复诵读,最后还可以是停止表演,及时点评。笔者曾作过尝试,这些方法还是很有效的。当然,完成这样的调控是需要教者丰富的经验和教学机智作保证的,不是任何教师轻易能够做到或做好的,因为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需要教师熟练地掌握、恰当地运用,任何教学过程都需要教师组织和调控,任何一次课堂偶发事件,都需要教师用经验和机智来化解,表演更不例外。所以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才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
  总之,选用表演的方式教学,既要选好教材,选好切入点,选好“演员”,选好时机;又要准备充分、调控及时、评价适当。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读中演,在演中悟,在悟中获,在轻轻松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才能切实增强课堂表演的实效性,实现预期的理想的教学目标,才不会让人重发“让人欢喜让人忧”的感叹。
  潘文富,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浙江宁波。
  

课堂表演:让人欢喜让人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