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期执行主持: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2008年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对“学习需要”给予了相当的关注。本年度对“学习需要”的关注与研究来自三个层面:学者的理论探讨、学生的陈述、教师的备教策略。本文将分别从这三个层面对相关文章加以述评。
一、“学习需要”的理论探讨
伯顿(J.K.Burton)和梅里尔(P.F.Merrill)把与教育有关的需要分为五类:
(1)标准的需要(normative need),指个体或集体把某方面的现状与既定标准比较而揭示出的差距。
(2)感到的需要(felt need),是个人认为的需要。
(3)表达的需要(expressed need),是个人或集体已认识到有“需要”、为满足该“需要”而表达出的要求。
(4)比较的需要(comparative need),是同类个体或集体通过相互比较而显示出来的差距。
(5)预期的需要(anticipated need),指将来的需要。(伯顿和梅里尔著《需要的评价:目的、需要和优先考虑的需要》,转引自张祖忻等编著《教学设计——基本原理与方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37—38页。)
上述五类需要的核心含义是:当现状“是”与“应该是或必须是”两者之间存在差距时,就产生“需要”。在教学设计中,学习需要(learningneeds)是一个特定的概念,指有关学习者学习的目前状况与所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这一差距揭示出的是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
“学习需要”的分析(learning needs analysis),目的是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以确定解决该问题的合适途径。分析学习需要的重点是研究学习者的学习状况,而不是教师教的状况。
语文课堂教学研究向来对“学习需要”是漠视的,虽然在教学实践中有不少好经验,但尚未引起理论的自觉。本年度有不少研究从不同的角度触及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学习需要”。李海林(《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区别与关联》,《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8期)在研究语文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之间的关系时提出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在读一篇课文的时候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自己的学习需要。他以文学作品的教学为例加以说明,认为学生读一篇文学作品时,可能遇到两种情况:一种是“读不懂”,一种是读得懂但“不喜欢”。从根本上来说,文学作品教学就是做两件事,一是解决学生“读不懂”的问题,可称之为“解读”;二是解决学生“不喜欢”的问题,可称之为“鉴赏”。“解读教学”具体教“课文说了什么”,“说的这些意味着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说这些、为什么要这么说”;“鉴赏教学”具体教“你喜欢课文吗”,“你觉得课文什么地方好”,“这些地方为什么好”。
把“学习需要”区分为“读不懂”与“不喜欢”,可以说是切中了语文课堂教学的肯綮。这种区分至少有两大贡献:一是对语文教学实践经验的提升,“读不懂”与“不喜欢”大体上包含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学习需要”的感性表达,李海林把教师的实践话语提升到理论层面加以探讨;二是指出了语文教学中的“学习需要”与具体的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关联。许多教师虽然从学生的学习状况中意识到了学生的需要所在,找到了存在的关键问题,但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常常出现偏差,即往往把为解决“读不懂”而教的内容与为解决“不喜欢”而教的内容混杂在一起,产生了错位。正如李海林所分析的,同一位教师教两篇课文,一篇是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一篇是鲁迅的《雪》。对前者,学生是完全读得懂的,就是怀念家乡;但对后者,学生显然是读不懂的。前者应该教学生鉴赏,让学生喜欢上这篇课文;后者应该教解读,让学生读懂这篇课文。但这位教师恰好相反,教《端午的鸭蛋》时让学生反复回答“这里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而教《雪》时,老是给学生讲“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何如何生动有趣”。
李海林从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关联角度对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两种“学习需要”作了辨析,蔡梅娟(《研究学生:教育活动的基本前提》,《当代教育科学》2008年第22期)则从“研究学生”的角度出发,提出“研究学生的需要”是“研究学生”的重要内涵之一,教学活动的本质意义就在于满足学生的需要。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来研究学生的需要:一是研究学生作为特定社会群体的一份子的需要。 教师要在研究社会生活的前提下去研究学生的需要,因为学生未来的价值是指向社会的,社会需求决定了学生的需求,要立足于学生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来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二是研究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要把学生作为“认知和情感的主体”去研究他们,而不是把他们仅仅当作“客观的接收对象”,这样,才能找到与学生的心灵相接之处,弄清学生究竟需要什么。作者还指出分析学生的个体的需要关键在于找准两个兴奋点:(1)找准学生的“精神兴奋点”,知道学生在关心什么、思考什么、谈论什么、喜欢什么、渴望得到什么,在这一前提下,我们再去确定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显然就会使供需接轨,从而避免教学的盲目性和无效性;(2)找准学生的“情感兴奋点”,要研究学生的情感状态与情感倾向,了解他们的情感兴奋点,与他们的情感接轨,这样,在教学活动中才能顺利地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因素,使他们从“被动接受”转化为“积极参与”。
蔡梅娟其实是把学生的“学习需要”区分为客观需要与主观需要两方面,对教师理解语文课堂里纷繁复杂的学习需要应该会有一定的帮助。但我们接下来要追问的一个问题是:“学习需要”到底应该如何来分析呢?管春林(《需求分析理论与语文教学目标的确立》,《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2008年第7-8期)主张引进西方第二语言教学界的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理论对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学习需要”进行分析,认为“需求分析”是为实施和改进下一步教学计划而开展的一种诊断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找出学习者现有的语言能力和知识水平与他们所期望达到以及应该达到的程度之间的距离,以便为后面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明确目标,从而保证随后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需求分析反对使用主观推断或者任意评判的方式来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提倡对客观信息进行收集和详细的分析,并最终形成决定的做法。 需求分析不但对于第二语言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语文教学这样的母语教学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它对于明确语文教学的具体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需求分析有益于语文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语文课堂上有不少问题与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有密切的关系,如果教师能意识到需求分析的意义并把它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而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减少盲目性,则教学效果有望出现明显的改善。再次,需求分析也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需求分析,学生会更清楚自己的学习目标,而认清学习目标可以促使学习者最大可能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需求分析应该包括:明确自己分析的目的、制订计划、选择合理的收集资料的方法、对资料加以分析、确立目标并选择合适的具体教学方法等步骤。在进行需求分析时,必须注意以下两点:(1)需求分析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而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一般来说,要做好上课前的需求分析往往比较容易,因为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一般都清楚要上的课程要达到什么目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和完成教学任务后则常常没有了必要的分析和总结,从而没能为下阶段的需求分析做好准备,因此,教师需要将教学与需求分析同步推进,并不断收集学生语文技能方面的信息,从而为下一步的需求分析做好准备。(2)语文教学往往因面对大批学生而很难顾及每个学生的特殊需求,因此,需求分析要区分主要需求和次要需求,要区别多数人的需求和少数人的需求,要做到既照顾到多数人的需求,又适当考虑少数人的特殊需要。